第七十章鹽商

  揚州西城,東關街。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高大的青磚城樓矗立在馬路邊。

  城樓分三層,上面兩層為亭閣式守望台,可以居高臨下,下面有一個拱形門,就是進出的通道。拱形門下,行人川流不息。

  一條被踩得光滑的條石板路筆直地通向遠方, 街道兩邊是排列整齊的商鋪,既整齊又雜亂的青磚牆面,配合著黛瓦屋頂,透著濃濃的古樸。

  街邊的青磚陣里出現了一道漆黑的門,門楣上掛著一塊大紅色的木牌,寫著「個園」。

  個園是揚州名園之一, 由鹽商所建,接待著四海賓朋,據說它的名字取「竹」字的一半, 園內到處都是青色的竹子,青竹間遍布疊石,由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等疊成的假山和青竹相映成趣。

  園內的一處偏廳內,重檐架紫煙。

  堂上一尊銅龜口中不時吐出一股股薰香,沁人心脾。

  數十個衣著富貴,或鬚髮皆白,或正當中年的男子,分坐於堂上。

  雖年紀各不同,但看起來都頗有威勢。

  俗語有云:「揚州鹽商豪侈甲天下,百萬以下者,謂之小商」

  百萬家產還是「小商」,在做的數十人皆是兩淮之地有名有姓的鹽商, 這些人加起來的總資產,不下億計。

  正中主座上所坐之人,乃是現今揚州八大鹽商之一的吳家。

  吳家世代皆商,自太祖以來便時時以錢財敬獻朝廷, 大乾立朝所宴請的豪商之中便有吳家老太爺,於國有功。

  也因此,自大乾立朝近百年以來,揚州鹽商更換數批,可唯獨吳家屹立不倒。

  吳家的當代家主名為吳海,約莫四十,一派溫文爾雅的形象。

  堂內此刻未有人說話,眾人的目光,都或明或暗的停留在吳海的臉上,似在等待他拿什麼主意。

  吳海不慌不忙,抿著茶水。

  旁人不敢多說什麼,只能耐下性子。

  同為揚州八大鹽商的錢家男子開口道:「吳家主,您倒是拿個主意啊,這銀子,咱們捐還是不捐。」

  揚州八大鹽商,以吳家為首,錢家更是與吳家關係親密,錢家嫡女嫁入吳家,是為姻親, 除此干係外,錢家一向是以吳家馬首是瞻。

  想當初林如海剛上任整頓鹽務, 整治了不少人, 而錢家正是由此在吳家的幫扶下上位,成為新的八大鹽商之一。

  吳海放下茶盞,平和道:「錢家主,不要心急,黃河大水,災民遍地,為朝廷計,這銀子嗎,還是得捐。」

  吳家能屹立不倒,正是因為急朝廷之所及,得到聖上的嘉獎,旁人都需給幾分薄面。

  眾人聞言一陣錯愕,既然要捐銀子,幹嘛先前捐那麼幾千兩銀子充個台面,一次性捐齊來,豈不省事....

  「吳家主,這是何意,不妨直言。」一個頭髮花白的老人面色凝重的說道。

  此人也是八大鹽商之一,名為孫銘。

  吳海沉吟一聲,對著眾人說道:「我們都是商人,在商言商,總不能憑白捐了銀子出去。」

  眾人聞言沉默不語,而吳海則是不在意,繼續說道:「銀子嘛....咱們捐,可是也不能白捐,捐出去得銀子,自然得賺回來,相信朝廷也不會這般不近人情。

  這鹽引,也該改一改了。」

  說到此處,吳海便停了下來,孫銘皺了皺眉,要改鹽引,以他對吳海的了解,肯定指的不是數量,想清此中關節,孫銘試探道:「吳家主的意思莫非是「加引」?」

  鹽引就是鹽道開出來的一張憑證,只有拿著他這張憑證才能算官方的鹽,沒有的話就是屬於販運私鹽,罪責甚大,甚至連累的家人。

  鹽不是按斤來算,而是按「引」。

  大乾朝一引約莫三百六十斤,這「加引」,這是是加一引的重量,比如現今的一引三百六十斤,或可加至三百八十斤,這就叫「加引」。

  根據大乾朝「恤商裕課」的政策,所加之鹽,「不在原定成本之內,俾得永沾實惠」,這就是白嫖。

  大乾朝立國之初,所定鹽引本是一引二百八十斤。

  可太上皇在位時,歷次南巡,每回途徑江南,都照例每引加十斤、二十斤不等,以至於成了現在一引三百六十斤。

  這不僅使鹽商節省了許多成本,多出大量的「無課之鹽」,同時又加重了對搬運工人的剝削,因為鹽場搬運工人是以每引為數,而不是計算重量的。

  太上皇禪位後,崇明帝登基至今九年,鹽引斤額就未曾變化,數額倒是增添不少,畢竟「國泰民安」,百姓人口自然增加不少,所需鹽量自然也是得提高來。

  吳海點了點頭,說道:「還是孫家主明理。」

  話罷,吳海偏頭對著眾人說道:「大家以為如何。」

  眾人聞言點了點頭,這倒是個好辦法,這樣既能在聖上心裡落個好,又不損失銀子,何樂而不為呢。

  更何況,日子久了,銀子不光能回本,還能賺上一筆。

  這時,堂下靠後的一名鹽商說道:「吳家主的主意自然是高明的,可是這般,豈不是讓那些晉商、粵商、魯商那些人憑白占了好處?」

  這「加引」一事,自然不可能只是江淮一地,其他地區也是一視同仁,這銀子是他們江淮鹽商出的,卻讓旁人得了好處,心裡哪裡能平衡的了。

  吳海嗤笑一聲,道:「自然不能讓旁人憑白得了好處,這「加引」一事,自然與欽差大人說仔細來,咱們兩淮的人出的銀子,自然只能算在兩淮才算數,反正咱們與他們也八竿子打不著,礙不倒咱們。」

  眾人聞言也是恍然大悟,大乾朝規定鹽引從哪領取的,便在哪個地區販賣,絕不可跨區,例如堂內的鹽商,鹽引皆是從兩淮鹽運史的鹽政衙門領取的,自然也只能在兩淮之地販賣。

  只要與欽差說清楚來,倒不成問題,江淮捐銀子,聖上體恤,這傳出去,也是一樁美談。

  眾人對視一眼,紛紛贊同。

  「吳家主,若是朝廷不允呢?」

  堂下有人不合時宜地問道,畢竟這事還是得看朝廷的意思,以崇明帝登基以來便不增加鹽引斤額的態度來看,怕是不會應允....

  吳海無所謂地回道:「不妨事,若是不允,咱們象徵性地捐些銀子便是,府內拮据,朝廷總不能逼著咱們捐銀子吧!

  更何況,咱們每年都有捐輸孝敬太上皇,哪個多嘴會說咱們的不是。」

  事實上,不僅是揚州的商人,其他地區的商人每年也都會向朝廷捐輸不菲的銀子,有的是孝敬崇明帝,更多的是孝敬太上皇,畢竟太上皇「恤商」更為實際不是,甚至於給京中的達官貴人送禮,討個「眼緣」。

  眾人聞言倒也是覺得在理,反正裝窮便是。

  至於認捐,他們又不是沒捐,總不能逼著旁人捐齊來。

  見眾人皆是贊同之色,吳海滿意的點了點頭...........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