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忙碌的時光

  不出老王的所料,王峰現在的確沒什麼心情來管這些事情,他現在正在忙另外的一件事情:那就是發論文,雖然到了他這個級別已經不需要考論文來評職稱,完任務了,但是該發表論文的時候還是不能省的。

  發論文不僅僅是為了完任務,評職稱,它還是一個學者增強自己話語權,擴大自己影響力的方式,對於一個有志向做學閥的人來說,這一項工作再忙也要做,而且不能讓人代勞。

  關於電化學界面研究方法的理論他暫時還不能放出去,但是並不妨礙他在儲能電容的論文基礎上提出這樣的一種想法,先把大家的關注吸引過來,拿現在的話說就是先把熱度炒起來。

  雖然這方法已經被玩爛了,但是架不住它好用啊,尤其是用這個方法的人還是現在學術界的大佬,新能源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如果不是考慮到現在東西方的競爭甚至是衝突在加劇,現在恐怕已經有老外來找他學習了,而且是指名道姓地要上他的研究生的那種!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如果是華國本土的學者的話,很少有老外(這裡指的是發達國家)來跟著對方學,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的高等教育和國外相比確實有非常大的差距,畢竟我們的top3高校在國外的知名度還是不差的。

  但是由於社會認可度的原因,導致哪怕是我們的教育更加物美價廉(國外高校教育是非常昂貴的),對方也不會選擇這裡,最起碼真正想要進修的人不會選擇這裡;本地高校和歐洲高校組成的利益集合體會天然排斥非圈內人士。

  當然,如果是那一名華國學者是在他們那兒接受的教育,然後又回到本國的話,那就要另說了,畢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是願意接受這樣的高智商人才成為自己人的,所以這個利益圈子就成為了歐美最大的人才收割機。

  換句話說,老外如果在他這裡進修的話,並不會受到本土高校圈子的排斥,這就為王峰成為世界級的學閥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有的時候就是這樣,屁股決定腦袋,有的時候不被接納並不是你做的不夠好,恰恰相反,可能是你做的太好了,只不過是你的屁股並不是坐在他們那邊的,所以你就會天然受到排斥。

  有的人也許覺得,想要成為學閥是一件不太正確的追求,或者說乾脆說的直白一些:你居然想當學閥,你對權力的追求已經這樣毫不掩飾了嗎?

  的確,一般意義上的學閥,指的是憑藉勢力把持和壟斷教育界、學術界的人。又可指在特定的職業或組織中,由某個學校畢業的人們所形成的排他勢力。泛指那些有地位的在某一領域具有支配勢力的學者。

  和「閥」有關的詞語,歷史上有「門閥」、「軍閥」、「財閥」,這些詞都偏貶義。大部分人認為,學閥阻礙了學術領域的自由發展,不應該存在。

  的確有那麼這一類學閥,由於自身能力有限,自然很害怕被別人超越,害怕失去自己現有的地位。因為深知,只是時代造就自己,而不是通過能力真正真正的達到這個地步,於是會去打壓年輕人,除非是依附於他的年輕人,或者是親人,通過壟斷學術和教育資源來維持自己的地位。

  不過既然提到了壟斷,那就有一種情況稱之為自然壟斷:有那麼一類人,有天分,有能力,同時又抓住了時代的機遇,那麼這一類人,毋庸置疑是當今學術圈的領軍人物,整個圈子裡的資源都圍繞著他來分配,整個圈子裡的人都圍繞著他來運轉,這樣的人往往是能夠把力量集中起來辦大事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學術帶頭人,王峰想做的就是這一種人!

  老實說他覺得自己現在的發展速度還是太慢了,沒有足夠的人手和資源可以供他分配和使用,以至於自己還在新能源的領域小打小鬧,沒辦法騰出手來大幹一場。

  看著手裡這一片論文,如果是一般的教授副教授拿著它,應該是欣喜若狂了吧,畢竟這種足以記入史冊的成就,甚至可以說是翻開了儲能領域的新篇章,開創了新能源的未來也不為過,但是他只覺得失落。

  自己的天賦繼承自一個徒手敲出核反應堆的變態,結果人家都已經進化到不知道什麼程度了,自己才剛剛完成一種新電池…是時候加快腳步了!

  至於成了學術帶頭人之後,涉及到的一系列資源的分配問題,他表示只能先到先得了,既然有了那麼多的資源,自然會存在分配問題,學術帶頭人也是人,一樣有私心。

  那麼在分配利益的時候,是自己人優先?還是內外兼顧人人平等擇優而分呢?我相信能做到兼顧所謂「公平」的人還是極少的。

  因為這就是個偽命題,有能力的人自然能夠進入到他這個最頂級的圈子裡面,自然有機會嶄露頭角,他要做的事情那麼多,並不存在不夠分配的情況。

  至於項目大部分都是先內部消化,先滿足自己人。這個考慮很簡單:人要找別人做事的話,第一點要考慮的是對方能不能按時完成,也就是對方的能力如何,必須心中有數才行。

  所以有什麼研究課題、有什麼空缺崗位、研究經費,都是優先分配「依附於」自己的人,直接一點就是自己的子女或者親戚,然後再考慮外部也就是非本家的人,也就不難理解了。

  至於另外的考慮也很簡單,要收買人心嘛,帶隊伍就要保持隊伍的凝聚力,人家拿著那麼點工資還每天加班到晚上10點鐘,不就是為了這個嗎?

  依附於此的人受益之後心存感激,同時也感覺自己的選擇是對的,自然是肯定這樣的形式,這樣的「團體」凝聚力也越來越強。

  當然,必須要承認的是第二類的存在終究還是一部分,另一部分的人則是在特定的時間裡吃到了紅利,占住了坑的人。

  這一類人本身老老實實倒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如果不滿足於自己的地位,大肆發揮自己在圈子裡的影響力,和年輕人爭奪機會,最終的結果就只能是整個圈子生命力的損失,土壤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