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憑少爺吩咐!」
眾人齊聲高呼。
「出發!」
姜裕翻身上馬,馬鞭一揚,胯下駿馬揚蹄飛奔,宋有蓮率領眾人緊跟步伐。
隴陽郡與柳河郡相隔百里,正常腳程需要大半日才能抵達,但姜裕等人一路疾馳,僅用兩個時辰便抵達了柳河郡郡城。
短暫休息補充物資後繼續啟程,成功趕在天黑前抵達距離柳河郡最遠的磨石鎮。
狹窄的村路兩旁堆放著各種廢棄石料,這些石料都是製作磨石的費料,磨石鎮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早些年,磨石鎮也曾輝煌過,作為邊關通往柳河郡的重要補給營地,可惜年年征戰男丁越來越少,如今整個小鎮不過幾十戶人,還全是婦孺老幼,恐怕再過幾年,整個磨石鎮都將消失。」
宋有蓮指著遠處的點點亮光道。
「繼續走吧。」
姜裕並不想打擾磨石鎮的安寧,只是遠遠看了一眼便帶著眾人繼續趕路。
繞過磨石鎮,前方的植被愈發稀疏,腳下道路有黃土逐漸變為沙礫。
「少爺,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邊塞範圍,往前幾百里全是這等荒蕪之景。」
「宋老比我有經驗,接下來由你帶路。」
荒漠情況複雜,姜裕選擇讓宋有蓮帶路。
宋有蓮擺手笑道:「少爺,論帶路的功夫,還得是趙三。」
趙三抓緊韁繩,當仁不讓的來到隊伍最前方,迎著月光短暫眺望後,指著右前方道:「往這邊走。」
眾人紛紛跟在趙三背後,月光照耀下,人和馬的影子越來越長,歪歪斜斜的鋪在荒漠上。
兩個時辰後已是深夜,荒漠的氣溫降到零度以下,遠處視野也漸變得模糊,趙三見狀當即拉住韁繩。
「少爺,不能再走了,再走下去很可能遇到危險。」
姜裕相信趙三的判斷,回頭看向眾人道:「原地休整。」
趙三等人有著豐富的野外生活經驗,帶著眾人找到一處背風坡,用韁繩將馬匹圍在一起,隨後卸下行囊放在馬肚下方,如此便能擋住吹來的寒風。
至於馬匹完全不用擔心,這點溫度對它們造成不了任何影響。
姜瀾雙手枕在腦後,仰頭看著滿天星斗只覺得有些恍惚。
「少爺,我們此去邊關很可能會被強行留下,少爺可有應對之法?」
姜裕挑眉道:「強行留下?」
宋有蓮解釋道:「邊關本就兵力不足,自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男丁,更何況咱們裝備精良,一旦讓那守城大將知道,定然不會輕易放我們離開。」
姜裕道:「那就打,只要打退韃子讓邊關安寧,守城大將自然沒理由強留我們。」
宋有蓮聞言一怔。
他設想過姜裕有很多種說法,卻唯獨沒料到他會這麼做。
宋有蓮皺眉道:「少爺不曾和韃子對戰,不知道他們的狡猾,更不知道他們的戰鬥力。」
「通常要兩三個大魏王朝的漢子,才能徹底降服一個韃子,倘若雙方都有馬,則需要三人三馬才能徹底降服。」
姜裕平靜道:「宋老可知師夷長技以制夷?」
宋有蓮求教道:「請少爺為我解惑。」
「韃子戰鬥力強且行動迅速,習慣進攻而忽略防守,倘若用他們的作戰方式對付他們,會有什麼效果?」
這個問題瞬間問住住了宋有蓮,他一時竟不知如何回答。
畢竟大魏王朝和大盛王朝對戰的這些年裡,一直偏向於防守,從未想過主動進攻,就連守城大將杜鴻飛也不例外。
姜裕繼續道:「毫無防備的韃子就像大魏邊關一樣,只能被動挨打。」
「太危險了,這實在太危險了,孤軍深入有違謀略之道。」
宋有蓮試圖熄滅姜裕的想法,殊不知這是姜裕從歷史中得到的經驗。
一個名為大漢的王朝,一個名叫霍去病的冠軍侯,率領一支小隊孤軍深入敵後,殺得匈奴人仰馬翻。
姜裕要做的就是效仿霍去病,效仿他的孤軍深入,效仿他的閃電戰,給韃子來一個猝不及防,讓他們也試試挨打的滋味。
「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兵法兵法在於用兵之法,宋老,盡信書不如無書。」
姜裕笑著拍了拍宋有蓮,隨後閉目養神。
宋有蓮還準備再勸勸,卻隱約聽見了姜裕的呼嚕聲,到了嘴邊的話只能咽回肚中。
「少爺的想法太危險了,明日我一定要再勸勸。」
想著想著宋有蓮也進入夢鄉。
三個時辰後天光微亮,趙三等人的早早就醒了,此刻正在生火造飯。
「少爺醒了,水已經打好了,洗把臉就能吃飯。」
木桶里裝的是從地下取出的地下水,手一摸頓時便讓人清醒。
洗漱後眾人圍在一起吃早飯。
早飯吃的是湯麵,一大鍋食材亂燉,樣子雖然不好,但味道著實不錯。
吃飽喝足餵飽馬,眾人繼續趕路。
轉眼便是中午,毒辣辣的日頭掛在天上,毫不留情的曝曬眾人。
「不能脫衣服,這日頭兇猛,沒了衣服很容易被曬傷。」
見其中一個漢子想要脫衣散熱,趙三連忙制止。
以往他們就吃過這種虧,白天脫衣散熱,到了夜晚全身腫痛無法入眠。
好容易尋到一處陰涼地,眾人立刻來到樹下,將馬匹拴好各司其職。
趙三等人負責挖土取水,壯漢等人則負責做飯。
午飯吃的是大鍋飯,先將大米煮熟,隨後食材亂燉加入調味,攪拌均勻便可。
午後的一個時辰內日頭最為酷熱,不宜趕路,眾人便在樹下暫時歇息。
「叮鈴鈴!」
遠處突然傳來熟悉的駝鈴,趙三幾人立刻翻身上馬,壯漢等人也紛紛提刀戒備。
駝鈴聲越來越近,風沙中逐漸出現十幾匹馱著貨物的駱駝,正朝樹下走來。
「少爺,是駱駝商隊。」
趙三遠遠就看清了駱駝商隊。
姜裕好奇道:「荒漠中還有商隊?」
「少爺有所不知,這些駱駝商隊都很有錢,而且隨行都有護衛保護,等閒之輩根本近不了身,況且他們一趟貨物販賣便能獲利幾千兩,自然甘願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