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自不量力

  第375章 自不量力

  在浩瀚無垠的印度洋上,不論是陸地,還是島嶼,到處都分布著齊國人的海軍基地或者殖民據點,要麼就是被齊國人所控制的傀儡國家或地方軍閥。

  從豐盈富庶的漢洲大陸,到人口眾多遍布財富的印度,從再次「復興」的波斯薩法維帝國,到炎熱乾燥的阿拉伯半島,從狹長而又繁盛的紅海黃金水道,到神秘而又古老的非洲大陸,齊國的赤色黃龍旗無不高高飄揚在它們的上空,宣示著齊國人的赫赫威勢。

  曾經為東印度群島政治和商貿中心的荷屬巴達維亞已在十餘年前,被荷蘭人恭順而又謙卑地移交給齊國人;雄霸北大西洋的英格蘭王國更是早在五十多年前,在齊國強大的武力威懾下,完全放棄了他們在印度的貿易商站,順服地融入齊國所主導的印度洋經濟圈。

  更為弱勢的葡萄牙人,在齊國步步緊逼之下,陸續放棄了葡屬果阿、第烏,以及位於非洲南端的葡屬莫三比克和葡屬安哥拉,幾乎成就了齊國人的印度洋帝國。

  嗯,之所以是用「幾乎」這個詞語,而非是「完全」這個肯定的詞語,蓋因,在印度洋地區,仍有幾處非齊國人所控制的歐洲殖民據點仍舊頑強地存在著,從而打破了齊國人慾圖將勢力完全覆蓋至整個印度洋野心。

  沒錯,法屬波旁島(即留尼旺)、多凡堡和塔馬塔夫就是齊國欲成就印度洋帝國最顯眼的三處「疥瘡」,使得整個印度洋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色調」,讓齊國人頗為遺憾。

  其實,早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期,齊國在加入了英、荷、奧、葡等反波旁聯盟一方,向法、西兩國宣戰,首次介入歐洲大陸事務,本來可以趁勢拔除法國於印度洋地區這三處殖民據點。

  但齊國人卻並沒有這麼做,甚至都沒跟法國軍隊發生正面衝突,他們反而在戰爭期間跟法國人眉來眼去,並通過海上不斷給路易十四的軍隊偷偷輸送戰爭物資,為法國單挑整個歐洲提供了不小的支持。

  結果就是,齊國在戰後獲得了路易十四信任和好感,拿到了原本屬於尼德蘭人的市場,還從西班牙王國身上撕下幾塊肥美的鮮肉。

  同時,齊國也通過這場歐洲大戰,向交戰雙方大肆傾銷本國商品,經濟的觸角愈發深入歐洲大陸,齊國也籍此開始介入歐陸事務,其影響力也逐漸開始擴展。

  可能,在齊國人眼裡,法國人在海陵島所建立的多凡堡和塔馬塔夫,以及那個波旁島實力都太過弱小,並不會對齊國的印度洋戰略構成威脅。

  1604年,法國人開始侵入波旁島,建立殖民據點。到了1642年,法國東印度公司宣布該島為其殖民領地,隨後未幾年便正式命名此島為波旁島。

  而位於海陵島東南方向的多凡堡也於1642年為法國東印度公司所建立,六年後,又在海陵島東部沿海地區,開闢了塔馬塔夫殖民據點。

  可以說,法國人在印度洋地區的殖民歷史不僅要早於荷蘭人(荷屬模里西斯島建立於1598年,但並未展開移民拓殖,而且在1652年開普敦殖民地建立後,該島一度遭到荷蘭人的廢棄),更是比晚到的齊國人早了十五年(齊國於南非地區第一塊殖民據點昌寧建立時間為1657年),妥妥的殖民先驅者。

  但是,法國人殖民卻有一個壞習慣,雖然在很多地方都是趕了個大早,但其後往往會在所占據的殖民領地出現投入乏力現象,不論是殖民據點的人口,還是其自身的造血能力,比起英、齊兩國而言,簡直弱爆了。

  比如,法國北美殖民領地新法蘭西,尼瑪的發展了一百多年,偌大的一片殖民地人口才不過五六萬人,經濟類型也以皮毛為主,而臨近的英屬北美殖民領地,僅麻薩諸塞一地,就擁有人口數量達二十多萬,有造船、冶煉、釀酒、木材加工等諸多經濟產業,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

  而位於印度洋地區的法屬殖民領地的發展情況又如何呢?

  雖然法國人沒有公布具體數據,但通過經常往來三地的齊國商人觀察和探聽(是的,齊國商人有時候就是兼職的間諜),大概也能了解到法國人的一些基本情況。

  波旁島大概有七百到八百人(受齊國刺激,人口數量要多於原歷史時空),主要分布在島嶼南北兩端的堡壘據點中;多凡堡人口僅有四百人左右,僅在沿海一處岬角建立了座堡壘,而且建築材料也以木頭混雜著少量磚石為主;至於塔馬塔夫,人口更少,應該不超過三百人,僅有一座簡陋的木質堡寨。

  就算法國人通過傳教和經濟誘惑,控制了一些地方土著部落,但實力應該是相當有限,能動員的武力最多不會超過一千人。

  而齊屬海陵總督區有多少人口呢?

  三萬五千多人!

  當然,齊法雙方在海陵島上具有如此大的差距,除了漢洲本土距離該島比較近,可以更為便捷的移民拓殖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齊國所占據的西海岸地區屬於熱帶草原氣候,溫熱乾爽,不至於引發大規模的熱帶傳染疾病,使得齊國在殖民過程中人口損失率不是那麼大。

  反觀法屬多凡堡和塔馬塔夫,則位於海陵島東海岸,屬於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季節變化不明顯,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到處都生長著茂密的熱帶植物和森林。這就使得法國殖民據點各種熱帶疾病頻發,人口死亡率畸高,波旁島的情況也基本類似。這就造成法國移民的生存環境極為惡劣,遇到稍微大的瘟疫或者熱帶急性傳染病,就能一波將所有法國移民帶走。

  你說,就憑雙方之間巨大的實力差距,法國人哪來的勇氣跟我們齊國人爭奪海陵島的控制權?

  是梁靜茹嗎?

  在泰平十九年(1723年),齊國政府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協商轉讓接收位於印度洋和東印度群島所有荷屬殖民地時,曾經也向法國政府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希望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購買法屬波旁島和法屬馬達加斯加領地。

  但是,齊國人的請求卻遭到法國政府的拒絕,堅持要將這三處印度洋領地置於法國統治之下。

  是時,法王路易十五剛剛年滿十三歲,被巴黎高等法院宣告成年,結束攝政,由奧爾良公爵就任首相。但此君首相位置還未坐多久,便於1723年12月病逝,還沒來得及就齊國提出的要求做出任何回應。

  隨後,剛剛上台的波旁公爵擔心海外王國領地的失去,會大大折損他的威信,遂回絕了齊國人「購地」要求,繼續保有法國的印度洋殖民領地。

  被傲慢的法國人削了面子,齊國政府很是不爽,立即指示海外殖民事務部和對外經濟貿易部設法將法國印度公司(法國東印度公司在1719年與塞內加爾公司、中國公司等合併,更名為法國印度公司)排擠出印度洋地區,砸了他們的飯碗。

  在這種情勢下,法國印度公司很快便無力維持東方貿易,經營狀況也是愈發艱難,最終於1725宣布解散(在原有時空,該公司在1769年解散),所屬印度洋領地併入王室。

  正當齊國人準備再接再厲,通過貿易封鎖和限制,徹底搞垮法屬印度洋殖民領地時,齊英戰爭爆發了。

  為了在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獲得法國的支持,齊國不得不暫時收了手,選擇與法國人合作。波旁島等三處法國印度洋領地算是逃過一劫,繼續苟延殘喘,非常扎眼地存在於齊國人眼皮子底下。

  戰爭結束後,齊國人又開始琢磨著如何將法國人趕出印度洋。

  比如,禁止法屬殖民領地的商人從黔州或者海陵總督區採購日常生活用品,以此加大法國人的殖民成本。

  比如,資助薩卡拉瓦人以海盜的方式襲擊多凡堡。

  比如,以低價向中央高原上的麥利那人傾銷齊國商品,打擊法國人與當地的貿易。

  ……

  之所以沒動用武力強搶法國殖民領地,那是因為齊國人還是要臉的,而且還要顧忌齊國在法國的投資和貿易,以及歐陸事務方面與法國之間的合作,不能輕易地撕破臉,從而引發一場齊法戰爭。

  在他們看來,只要讓法國人在印度洋殖民領地處於持續失血狀態,讓法國王室感到繼續投入將會面臨巨大的損失,屆時,他們就會認真考慮齊國人的要求,將這幾塊不值錢的印度洋領地以一個「合適」的價格賣給齊國人。

  你看看荷蘭人在殖民領地的得失選擇上多麼明智,多麼識時務!

  荷蘭人雖然「扔掉」了東印度群島和印度洋諸多殖民領地,但他們卻並沒有吃大虧。

  因為,他們發現在將手中的殖民領地「移交」給齊國後,驟然間便減少了大量固定資產的投入和維護費用。他們不需要再建立一系列堅固的堡壘,也不需要再僱傭太多的武裝僱傭軍,更不需要增加商船上的武備設施,而且積極融入到齊國構建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還減少了自己的開拓成本,使得貿易利益獲得空前的增長。

  荷蘭的商業資本可以隨著齊國的殖民勢力不斷擴張而不斷膨脹,更可以非常輕鬆地深入到曾經難以企及的國家和地區。

  蓬勃發展的齊國經濟還吸引了大量荷蘭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參與,使得兩國資本相互融合交織,繼而在齊國的殖民擴張和商業擴張中獲取豐厚的投資收益。

  漢洲本土及殖民領地的鐵路建設、南洋地區的種植園、錫蘭島的寶石和茶葉栽培、印度的棉布貿易、波斯的商業壟斷,以及黔州的金礦和鑽石礦、非洲內陸的象牙、黑奴買賣……,皆有荷蘭資本的參與和投資,這使得荷蘭人心中無不暗自竊喜,「齊國人的利益就是我們尼德蘭人的利益」。

  如今,齊荷兩國互為各自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荷蘭也是齊國諸多商品的歐洲代理商和分銷商,這進一步奠定了荷蘭在歐州大陸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的優勢地位,成為歐洲最為發達、也是最為富庶的國家。

  出於兩國之間密切的商貿關係,荷蘭是齊國於歐洲大陸未簽署盟約的事實上盟友--其實,歐洲各國均懷疑齊荷之間有相應的秘密軍事同盟條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荷蘭周邊鄰國對其甚為忌憚--更是互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不僅齊國駐歐總代表設立於荷蘭,而且諸如大西洋商社、歐洲聯合商業銀行、大西洋航運公司、皇家歐洲貿易公司等諸多齊國商業巨頭的歐州總部亦紛紛坐落於此。

  隨附而來是人數眾多的齊國員工及家屬。截止去年,齊國於荷蘭的僑民已超三萬,為歐州之最,甚至還要遠遠高於齊國在歐州最忠實的小弟愛爾蘭國內的僑民人口。

  同樣的,在漢洲本土僑居的荷蘭人也達一萬兩千餘人,是歐洲各國僑民人數最多的國家。

  有荷蘭人這麼好的榜樣展示在所有人面前,你們法國人為啥還這麼倔,非要跟我們齊國對著幹?

  如今,更為過分的是,法國人竟然敢親自插手麥利那王國的內戰,為一名麥利那國王施洗,將其變成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

  這是幾個意思?

  準備想通過對那個受洗的麥利那國王間接控制中央高原?

  你們這副小身板,吃得下海陵島嗎?

  誠然,那個受洗的麥利那國王未必真的有虔誠的天主信仰,多半也是想籍此引入法國人勢力,為自己增加一個籌碼,多一個渠道獲得急需的火器裝備,以此來增強自身實力,最終實現麥利那王國的統一。

  但是,你們法國人是不是自信過頭了,真的以為可以籍此插手麥利那王國的事務?

  既然如此,就莫怪我們齊國發飆了!

  在加勒比海,我們齊國作為後來者,可能囿於實力不足的緣故,對你們法國人的強勢還需要保持幾分隱忍。但在印度洋,在海陵島,哪裡還容你們如此肆無忌憚、如此飛揚跳脫?

  這一次,我們若是不將你們法國人趕出海陵島,就不配為世界海洋霸主!

  6月19日,七艘懸掛齊國旗幟的艦船出現在波旁島北側海域,然後給當地法國總督帶來一條讓人目瞪口呆的命令。

  「……懷疑波旁島上窩藏有大量海盜,齊國海軍將奉命登島搜查,並予以徹底地清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