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海陵島的爭奪

  第374章 海陵島的爭奪

  「那幾艘商船燒的都是什麼煤炭?」

  「山號」隨同另外三艘戰艦護送「寶船隊」於5月28日離開昌寧港,貼著非洲東海岸一路北行,兩天後抵達齊屬靖南總督區晉江港(今莫三比克首都馬普托市)。

  在該港稍事停留兩日,補充了些許淡水和食物,又有四艘裝滿金銀和象牙的商船加入「寶船隊」,使得整個船隊規模擴大至十六艘。

  6月2日,船隊駛離晉江,掉頭向東,準備橫渡靖南海峽(即莫三比克海峽),前往海陵總督區(今馬達加斯島)殖民政府駐地建陽港(今馬達加斯西南部城市圖萊亞爾)。

  從黔州出發的「寶船隊」行駛路線一般都是固定的,從昌寧港起航,北行至晉江,然後再至海陵,經福安島(今模里西斯島),一路不斷匯聚返回漢洲本土的商船,最終形成一支頗具規模的船隊,航向偏南,橫渡印度洋,駛往漢洲西南的桂州港(今澳洲珀斯市)。

  船隊出港後,便排成縱向兩列,商船居中,護航戰艦位於兩頭,迤邐行駛在蔚藍的印度洋面上。

  十餘艘艦船,皆為蒸汽動力,在行駛過程中,拉出一道道黑色的青煙,直衝雲霄,蔚為壯觀。

  「山號」領航員、御武校尉(上尉)潘宗理站在艦艏的船台上,看著前方幾艘商船,不斷向外噴吐著滾滾黑煙,將一塵如洗的天空染成一道道污濁的印記,不由開口吐槽道。

  「這幾艘商船怕是為了節約成本,加的全都是劣質煤炭吧。」山號輪機長、御武校尉佘祥光瞥了幾眼,搖頭說道:「劣質煤炭雖然也將就著能用,但對蒸汽輪機的使用壽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這船東就為了省下區區幾個煤炭錢,就不惜以蒸汽輪機設備的損傷為代價,真是好沒見識!」

  「那幾艘船好像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聘用的機修師估計也都是國內的半吊子貨,所以大概率不會出言阻止船東的這種節約行為。而且,這要是蒸汽輪機不出問題,怎麼能體現出他們的價值呢?」潘宗理笑著說道:「哪像咱們海軍燒的煤,不是來自本土郢州(今澳洲紐卡斯爾市)的優質褐煤,就是來自威爾斯的卡迪夫煤,不僅熱量高,而且雜質少,冒出的煙也沒那般濃厚。」

  「那可不?」佘祥光點頭說道:「這要是在戰場上,敵方的蒸汽戰艦若也都是燒這種劣質煤炭,估計距離老遠就能看到他們冒出的滾滾黑煙,這對我們而言,相當於能提前於對手十幾分鐘甚至一兩個小時做好戰鬥準備。戰場上,只要比敵人稍快一步,便能取得極大的主動權。」

  依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風力,風帆艦隻的續航能力幾乎只受到食物補給的限制。可進入蒸汽時代後,人們卻要關注船舶的動力——煤炭的來源。

  早在三十多年前,齊國《海軍章程》就明確規定,「艦船優質煙煤為行軍作戰必要戰備物資」。

  雖然,所有的蒸汽機都是燒煤炭的,但是並非所有的煤炭都適合作為蒸汽機的主要燃料。

  煤炭根據碳化程度的不同,可依次分為褐煤(棕褐煤、黑褐煤)、次煙煤(亞煙煤)、煙煤(生煤)、無煙煤等。各種煤炭的品質優劣差別很大,這無論是對動力的驅動,還是對艦艇的航速,甚至對設備的壽命都有很大的影響。

  經過多年的驗證,齊國海軍認為漢洲本土郢州煤所含熱能高,最適合遠洋航線的輪船及軍艦使用。當然,這種煤的價格也是不菲,比起普通煤炭足足高出三到五成。

  為保證軍艦動力的需求,齊國海軍為此花費巨大代價,將郢州煤大量儲存於諸多海外基地,以備戰時和巡航期間都能隨時裝填這種優質燃料。

  十餘年前,齊國人發現英格蘭人出口的卡迪夫煤並不遜色於郢州煤,能滿足齊國海軍的動力需求,遂大量進口,就近補充地中海和大西洋地區的海軍基地的煤炭庫存。

  在齊英戰爭期間,正是依託積存於邽山群島(今加納利群島)、德化(今摩洛哥丹吉爾市)、天門(今西班牙北非城市休達)等地的優質煤炭,齊國海軍才能持續地發起對英格蘭海軍的進攻,並最終通過破襲和封鎖,最終迫使英格蘭屈服。

  戰後,英格蘭人為了償付戰爭賠款和沉重的國內債務,除了開始對「親兒子」北美殖民領地徵稅外,還加大了國內物資的出口力度。

  而位於威爾斯南部的煤礦因為出產的煤炭質地好、燃燒值高、殘渣煤灰少,頗受齊國人喜歡,頓時引來諸多資本的投資,很快成為英格蘭最大的單一出口商品,卡迪夫港也迅速成為英格蘭最大的煤炭輸出港。

  說來也是可笑,出於資本逐利目的,優質的卡迪夫煤為了從齊國手中換取寶貴的「外匯」,置英格蘭皇家海軍的需求於不顧,將大量優質煤炭優先賣給齊國商人,而留給皇家海軍的只是一些無人問津的碎渣煤、劣質煤,「焦碎無油性,一噸僅能做半噸用」。

  這種煤燃燒值低、殘渣煤灰多,不僅遲滯軍艦航速,而且對鍋爐等設備還有負面影響。

  英格蘭皇家海軍一些高級將領和蒸汽戰艦工程師就在議會中明言指出,煤礦供煤「煤屑散碎,煙重灰多,難以充實蒸汽動力,且對輪機、鍋爐隱有損害。假如,在常時以此等劣質煤供應海軍所用,不為堪用,那麼到了戰時,如何要讓皇家海軍正常備戰?」

  無需看齊國海軍,就以眾多齊國蒸汽動力商船來說,他們中的大部分艦船在行駛過程中,海上僅有一縷輕薄的白煙,距離極近的時候,才能通過望遠鏡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它們的存在。

  這樣的劣質煤炭供應皇家海軍,簡直就是對皇家海軍的訓練和作戰「拖後腿」!

  其實,除了英格蘭皇家海軍會經常被迫使用劣質煤炭外,歐洲許多蒸汽動力商船為了為了節約運營成本,也會置優質煤炭而不顧,於航行途中加上一些價格便宜、質量一般的煤炭。

  畢竟,以前船隻在「喝西北風」的時候,可是一個子都不用掏的。

  哪像現在,以蒸汽為動力的船隻竟然還要時不時地花錢買煤炭,屬實有些浪費了點。

  當然,蒸汽動力船隻使用過程中,也確實比純風帆船好用多了,最起碼不用在海上絞盡腦汁地去捕捉微弱的風力,更不需要考慮季風和洋流的限制條件。

  更重要的是,蒸汽動力船不僅行駛速度更快,而且也使得商船的運行效率提高了數倍不止。

  就在世界各國開始逐漸推廣使用蒸汽船後,許多人突然敏銳地發現,全球主要航線附近的港口或者島嶼竟然皆被齊國占據,地中海、西非、南非、西印度洋、波斯、印度,及至東印度群島,幾乎每隔數百上千海里,便有一座齊國的港口或者貿易據點,可以為航行於海上的所有艦船提供必要的加煤、加水,以及其他日常物資補給的服務需求。

  數十年前,曾有歐洲人對齊國大肆圈占大洋上的島嶼和眾多「無主之地」報以無盡的嘲諷,說齊國人就是一群典型的「土地收集狂」、「嗜土重症者」,不惜花費重金,去奪占和開發這些「毫無任何回報」的殖民領地,簡直就是敗家子,有錢沒地方花的主。

  要知道,這個時候歐洲殖民者圈土占地,要麼那裡有礦,比如西屬美洲、葡屬巴西就擁有大量金銀,要麼那裡有能實現經濟增值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比如加勒比海地區的眾多「糖島」,要麼那裡有直接能變現的資源,比如法屬新法蘭西領地的皮毛和英屬美洲殖民領地的木材和菸草。

  但是,你看看齊國都占了些什麼殖民領地?

  哦,當然,齊國人還是占據了不少優質的殖民領地,比如齊屬暄州(今加利福尼亞)、齊屬南非以及印度大片領土,那裡擁有的金銀礦產和巨大商業利益還是令人無比羨慕的。

  但是,你再看看齊國占據的某些殖民領地都有些什麼呢?

  阿拉伯半島上的沙州(今沙特東部地區、卡達以及巴斯拉省沿海地區)除了沙子,什麼都沒有,被奧斯曼人以數十萬元債務兌換方式著實坑了一把。

  還有東非大片沿海領地,好像除了無盡的荒漠和森林,就只有飛騰跳躍的動物,根本創造不出太多的價值。

  以歐洲專業殖民者的眼光看來,齊國占據了太多「爛地」,其付出和回報根本不成比例。要是歐洲哪個國王或者冒險家公司去開發這些殖民領地的話,怕是要虧得連褲子都要當掉!

  但現在看來,齊國人那些瘋狂圈地的舉動,簡直就是有先見之明,充分為蒸汽動力艦船提供了一系列補給站,就像後世高速公路上的那些服務區一樣,為不斷往來的商船加煤、加水、補充物資。

  你的船隻不論行駛到何處,都能看到齊國人設立的「服務區」,貼心地為你重新加滿燃料,然後再從你口袋中掏出相應的服務費。

  有人說,印度洋,是齊國人的洋,也許假以時日,待他們在大西洋上也逐步布局完成,那麼整個海洋世界,將徹底成為齊國人世界。

  哦,想想也真是可怕,齊國人早在數十年前就已開始為統治海洋而潛心準備著,並不斷地設局布點,並最終搶在所有人的前面,建立起了他們前所未有的海上優勢。

  現在,他們正在夯實和鞏固自己的優勢,試圖將此前呈點、線布置的殖民勢力連成一片,在無數廣袤的土地上都要升起他們的旗幟,以宣示他們主權。

  6月6日,船隊抵達海陵島建陽港。

  這座港口始建於紹寧八年(1694年),是齊國於該島第一座殖民據點。

  經過三十多年的拓殖,又相繼於西海岸開闢了十餘處殖民據點,並不斷向內陸滲透擴展,還設立了海陵總督區。

  截止到去年為止,齊國海陵總督區人口規模已達三萬五千餘,勢力範圍幾乎囊括了整個西海岸。

  呃,之所以還未深入到內陸腹地,蓋因位於中央高原的麥利那國(亦稱伊梅里納王國)早在1610年便統一了廣闊的中部地區。

  而且,麥利那人還掌握了煉鐵技術,能夠製造如標槍、彎刀和斧子等鐵製武器,組建了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隊,並建立了完善的國家機構,可不是隨意拿捏的土著部落。

  紹寧十三年(1709年),海陵總督區曾通過被征服的幾個薩卡拉瓦部落向內陸發起試探性進攻,結果遭到麥利那王國的迎頭痛擊,一千五百餘薩卡拉瓦僕從部隊幾乎全軍覆沒,就連隨行的十餘名齊國軍事顧問也是三死八傷,狼狽退回海邊。

  沒錯,位於海陵島東南方向的法屬多凡堡(今陶拉納魯市)在數十年時間裡向麥利那售出了不少火器,甚至還將威力巨大的火炮也賣給了他們,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麥利那軍隊的戰鬥力,在面對以冷兵器為主的薩卡拉瓦僕從軍時,自然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考慮到中央高原的複雜地理環境,以及麥利那王國龐大的人口,齊國人暫時熄了進占內陸的打算,準備先鞏固西部沿海領地的殖民統治,加速整合薩卡拉瓦部落,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圖謀奪占整個島嶼。

  功夫不負有心人,齊國人的機會很快就來了。

  麥利那王國那位英明神武的國王安德里·亞馬集·納瓦洛納於紹寧十五年(1711年)病逝,在臨死前竟然昏了頭地將整個王國一分為四,分別由自己的四個兒子管理。

  毫不意外,強盛一時的麥利那王國立時陷入了分裂,繼而開始了殘酷的內戰。

  於是,齊國人非常熱心地向那四個志在恢復王國統一的小王子們推銷武器,為這場王國內戰再添一把火。

  內戰持續了二十餘年,中央高原幾乎被打成一片廢墟,整個農業生產也遭到巨大的破壞,曾經作為整個海陵島糧倉的麥利那王國常年陷入饑荒,不得不依靠齊屬海陵總督區和法屬馬達加斯加總督區(1725年,法國政府為了對抗西海岸的齊國人,將多凡堡和塔馬塔夫兩地合併為統一的總督區)從海外輸入糧食。

  齊國人小心地操控著麥利那王國的內戰,竭力避免任何一家獨大,從而重新實現王國的統一。

  他們很有耐心,等待著麥利那人徹底陷入精疲力竭之時,才會從容地趕去收拾爛攤子。

  到時候,相信整個中央高原就會像一顆熟透了的果實,輕輕一碰,便會落在齊國人的手中。

  待占領了內陸高原地區,屆時海陵島剩下的地方想必也會傳檄而定,最終將會全部都納入大齊的版圖。

  然而,當「寶船隊」抵達建陽海灣等待入港停泊時,卻意外地發現,港口聚集了大量的士兵和薩卡拉瓦僕從兵,碼頭上也堆放了各種軍需物資,正在源源不斷地裝運上船,似乎醞釀著重大的軍事行動。

  「法國人親自插手麥利那人內戰,隱有控制中央高原的企圖。」碼頭上一名港務官員憤憤地說道:「所以,我海陵總督區自當集結大軍,殺入內陸高原,搶在法國人前頭,攻入土著人的王城。」

  嗯?法國人竟然想在印度洋地區跟我齊國人相爭,他們難道瘋了嗎?

  「據說,位於高原東部地區的那位麥利那國王受法國神父所感召,已經受洗成為一名虔誠的天主信徒。……」

  哦,原來如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