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蟄伏從九月開始

  第70章 蟄伏從九月開始

  九月二十六日,在確認張平大軍徹底北退,北線暫無戰事之後,苟政也真正放下心來,於聞喜縣衙召集眾將,進行撤兵前的最後一次軍事會議。

  苟政是個喜歡開會的人,並且下面的將校越不喜歡,他越要堅持,而每次會議場面上的變化,也是他權威樹立鞏固的一個過程。

  到此次,借著大破張和、力「拒」張平的威勢,苟氏集團的驕兵悍將們,也徹底被苟政所壓服。

  以至於,當苟政於堂間當眾宣布對孫萬東的調動委任時,苟氏將校們即便心中不平衡,也未敢如過往那般當場發作,給苟政難堪。

  當然,對孫萬東的委任賜號,只是一個小插曲,苟政召開會議最主要的目的,還在於繼續進行紀律強化教育,以及對諸部苟軍未來半年時間的軍事活動做一次統籌安排。

  關於軍紀,這是苟軍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從新安繼位整兵開始,苟政就在不斷地訓導強化,但半年下來,效果如何,只能說差強人意。

  哪怕到這九月底,在軍紀問題上,苟軍諸部也就勉強做到令行禁止,苟政個人權威的基本樹立,就是在這方面最大的進步與成就了。至於其他,作訓、軍容,礙於現實情況(物質供應不足),沒法提過高的要求。

  當前,於苟軍而言,最嚴重的,也最讓苟政頭疼的,還是作風問題。各軍之間,官兵之間,軍民之間,可謂矛盾重重,在這個過程中,苟政能做的,也僅是調合。

  當初自大陽縣北上誓師之時,苟政與諸將的「三約」,顯然不可能全然按照苟政的預期發展,也不可能達到理想狀態。

  北上以來,搶掠、擾民等明顯敗壞軍紀名聲的行為,可一點都不少。而出現問題的時候,也不可能全然按照苟政制定的「軍紀條例」來嚴格執行。

  為了維護軍紀與自己的權威,避免法立而無權,律令而不行,苟政又不得不進行懲罰與處置。處罰輕了,沒有效果,處罰重了,又得顧慮丘八們的反彈。

  於是,苟政最終達成的,還是一種相對平衡。所幸,苟政對苟軍的紀律要求與規定,粗陋而簡樸,並且「最終解釋權」在苟政手裡,執行標準、處罰尺度都由苟政自己把握,倒也使他不至於那麼尷尬。

  關於未來的軍事安排,苟政給各軍制定了一個明確的時間節點,從今年冬至來年春,半年的時間內,如無外力所逼,苟軍將不會有大的軍事行動。

  而在這半年裡,苟政對各軍的要求也不高,就兩點,保持訓練,備戰備荒。

  當然,這只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苟政將這段時間以來,苟軍在各地的各種野蠻過分行徑,做了嚴肅通報與禁令。

  總之,苟政需要得到半年時間的積儲,河東士民也需要一個安寧,這都需建立在對苟軍將士的安分守己上。這很難,但苟政始終不曾放棄朝這個方向努力。

  在結束會議後,苟雄忍不住問苟政,為何不直接向眾將通報西進關中的戰略,那樣眾將能夠目標明確,也會更加積極。

  對此,苟政的態度也很明確,事不密則不成,他們還需要苟一段時間。

  二十八日,擦著九月的尾巴,苟政率領大軍回到安邑這座大本營,在郭毅為首的一干河東職吏、土民代表迎接下,凱旋入城。

  不管過程如何,力拒并州大軍,使其不得寸進,無一兵一卒侵害河東士民,

  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而這種結果帶來的效果,是積極且顯著的。

  通過這樣一場風波的考驗後,苟政以及他率領的苟氏集團,再一次向河東土民展現出自己的實力,證明了自己的韌性,他們是能夠抗住外部強大壓力。

  張平可不是此前的劉秀離以及石暉父子可比,至少名義上,他是一方州伯,

  是正兒八經的大勢力。面對這樣的對手,苟政非但沒有失敗,反而通過正面對峙將其抵禦於河東之外,甚至在前期的戰鬥中占盡了先機與勝利.....,

  這樣的表現,是絕對拿得出手的,在震河東本地士民的同時,也痛快地展現著這支軍隊潛力。在當前這個世道,對於生存於其間的豪右們來說,有個兩三成的把握,就值得捨命投資了。

  因此,當在迎候的人群中,看到一些生面孔的時候,苟政就已經明白怎麼回事了。並且,在接下來,由苟政主導的河東行政管理體系,對當地士民人才的吸收速度明顯加快了。

  並且,有好幾名士族豪右出身的人,經過郭毅舉薦之後,得到苟政親自接見,然後委派到各縣。本質上,這是苟氏集團在繼續增擴河東本地股東的股份與實力,但這支勢力的成長與壯大卻是肉眼可見的,苟政推動的與河東本土士族相結合的進程,也由此加速。

  回到安邑後,一場搞軍活動以及慶功宴是免不了的,雖未經大戰,但從汾水到安邑,乃至其他諸縣,數以萬計的軍民都被苟軍動員起來,以應對并州軍南侵。

  看得見的辛苦,看不到的犧牲,苟政這樣心思「細膩」的人,自然不會無視。當然,以苟軍眼下的輻儲,能夠顧及到的,也僅僅是參與到汾水兵的兩方餘眾軍民。

  同時,搞賞物資,也僅僅是讓大夥飽食一頓,但這已經很難得,尤其是對於那些民夫來說,足以讓他們感恩戴德。換作平日裡,別說吃飽,一日兩餐都不容易。

  當然,那些立有戰功的將土,自然又是另一種待遇,有突出表現的軍官、土卒,更能得到酒肉之賜。作為苟政親口認定的「口之戰」第一功臣,陳晃得到了最多的尊重與榮耀。

  不只有自中軍調撥的足量物資福利,陳晃及其部屬也正式被苟政收納入中軍編制下,設為「中壘營」。由此,直屬於苟政的中軍系統,實力進一步增強。

  到如今,苟氏集團內部,實力分化已經越來越明顯了,苟政費心組建的中軍,就像一隻飢餓的猛獸,自誕生起,就不斷地吞噬著周邊的血肉,吸收著可以觸及的一切營養,包括「苟氏」旗號下的其他各軍。

  別的不說,苟政中軍內,有多少忠勇將士,是來自其他諸軍。過去的半年,

  在苟氏集團發展壯大過程中,其餘各部都有不小的擴充,但比起中軍的增強,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

  苟政的這種做法與心思,其餘諸將,不論嫡雜,實則都清楚,但面對這種趨勢,卻沒有多少抵抗的能力,除非他們想脫離自立。

  但是,在苟氏集團壯大的過程中,苟政對他們的捆綁與約束力,卻是顯著增強的。到如今,「苟氏」已經是一個合了各種成分的勢力了,苟政在其中起著極為關鍵的黏合潤滑作用,而中軍的強大則是其發揮作用的基礎保障。

  慶功宴上,苟政與諸將同飲同歡,笑得很高興,痛快地吃了兩斤肉,喝了一斤酒,興盡方休。然而,翌日開始,他便笑不出來了。

  與并州這一場交鋒的得失,前邊已經算過一筆政治帳了,可謂大賺。然而,

  當苟政把郭毅、苟侍二人召集到一起,算了筆經濟帳後,欲哭無淚,純虧,虧到姥姥家了。

  首先最要緊的兵力,損失並不大,前前後後,傷亡也不過千。重點在於民力的使用,為應付并州大軍,苟軍動員的,可遠不止汾水那兩萬多軍丁,在後方,

  從解縣,一直到大本營安邑,苟氏部眾,不論男女老少,都被勒令為前線輻需供應出人出力。

  伴隨著的,則是大量物資的消耗,糧食、草料、器械、牲畜、布匹..:::.入主河東以來,苟政辛苦積贊的一點家當,幾乎消耗一空。

  按照苟侍與郭毅的合計,僅軍民之口糧,就消耗了三萬餘斛,戰前在苟政的搜羅下,安邑儲糧一度高達八萬斛,等苟政回到安邑時,倉儲之中,已不足五萬斛。

  雖然準確的數據,還需更為細緻的點檢,但已知之耗損、浪費已經足以讓苟政肉痛了,至於從上黨軍那裡的繳獲,也就勉強彌補十一。

  這還是前後麋兵僅一月,並且最終大戰未起的緣故,若是時間再久一些,即便苟政沒有被張平拖死,沒被河東豪右的反彈震死,困於輻儲之消耗,至少不敢再相持於汾水。

  原本,為了度過天寒而少產出的冬季,以及來年青黃不接的艱難日子,苟政這邊已經絞盡腦汁,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了。

  如今,經過此次兵的消耗,能扛多久,苟政是一點信心都沒有。另一方面,原本苟政下令,將部屬的民夫組織起來,進行開墾、秋種。

  前期,在郭毅、苟侍的率領下,已經在安邑、氏、解縣三地新墾了二十餘萬畝地,連麥種都準備好了。在并州軍南下之際,在水河邊,第一批麥種已經種在那些新壟好的田畝里。

  為了這場戰事,抽調了太多勞力,也嚴重耽擱了秋種進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次秋種,可關乎到數萬軍民果腹,關係到來年的關中戰略。

  因此,在完成戰事總結之後,苟政將他所有的精力,調動部下所有軍民,進入到搶耕搶種的事務上來。不只是安邑大本營,整個苟氏集團都被苟政要求,加入到秋種的行列中來,在天候變得更寒冷之前,儘可能地擴大種植面積,完成播種,以期來年之增產增收。

  畢竟是關乎飢餓的大事,即便那些習慣了戰鬥、只會殺敵的丘八們,並不是太樂意,也不得不放下戈矛,重新干起農活。

  除了埋頭看地,苟政還著眼於山林、河澤,組織人手,打獵摘果,打漁捕撈,凡是能夠進食,甚至只要吃不死人的東西,都收集起來....

  為了生計問題,苟政是操碎了心,生存的壓力,從未真正地從他們身上轉移開過。在「大幹特干」的號召下,苟氏集團的部眾們,進行了一次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攻堅克難,對人心的凝聚作用,甚至要超過那些勝仗,

  只不過,很多面朝黃土、辛苦勞作的部民,他們並不清楚的是,他們那和善、仁義的主公,已經打心裡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一旦資儲無法支持,那麼必定以保證軍隊供應為主,而他們,將屬於被捨棄的對象.::::

  九月,對苟政來說,是辛苦的,是忙碌的,也是幸運的。不只退卻了北面的大敵,南面的威脅,也只是擦肩而過。

  在苟軍大部還停留於聞喜的時候,一支兩萬人的趙軍精銳,在羯趙車騎將軍王朗率領下,洶湧而來,自洛陽而西,過境弘農。

  當然,王朗的目標,可不是苟政這些「草寇」,而是關中的「大敵」。

  在汾水相持的同時,雍秦之地,也可謂風起雲湧。從鄴城政變的消息傳來之後,長安的石苞便按捺不住野心了,意圖率關右豪傑東出,向鄴城進兵,奪位。

  石家的皇位,他石苞當然也做得,篡權奪位的事,石遵做得,他石苞同樣做得。只可惜,石苞的志大才疏、貪婪無謀,早就在應付梁犢義軍的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野心別說得到支持了,直接反對的就有不少。

  長安有人將其情,直接通報與鄴城,石遵聞之,自是惱怒。當然,在石遵還沒出手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幫他教訓石苞了。

  在一些雍州豪右的邀請下,晉梁州刺史司馬勛也開啟了他的「北伐」,率軍出駱谷,破趙長城戍,向長安進兵,駐於懸鉤,堅壁立寨。而懸鉤,距離長安城也就兩百里。

  司馬勛的行動,關中大地,為之震動,羯趙官軍人情動盪,而關西豪傑們,

  則紛紛舉事,殺害令長,占據城壁,以響應司馬勛。

  一時間,關中大地上,打著普旗的隊伍,達五萬餘眾,皆奉司馬勛之令行事。面對這樣的局面,石苞就是再蠢,也不得不從攻鄴的妄想中醒過來,令麻秋、王國率領陳涼邊軍東來,應付晉軍的威脅。

  但是,關中的亂局,卻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平息的,屬於羯趙統治的脆弱秩序,儼然正走向崩潰。

  在這樣的背景下,郵城的石遵出手了,他一不充許關中失控,二則要將石苞這個麻煩解決,於是便有王朗領軍西行這一出,打著的也是對付普軍的名義。

  而王朗能與苟政扯上關係,只因為他在過弘農時,收到了來自武興公石閔的密令,要求他率軍北上,配合併州張平,夾擊河東苟逆。

  石閔作為都督中外軍事,從名義上來說,對全國軍隊都有指揮權,他也真就這麼做了。只可惜,王朗根本不搭理,他一對石閔的跋扈不滿,二則背負石遵皇命,石閔算個什麼東西?

  於是,對石閔的密令,王朗棄之如糞紙,直接丟到火爐里,甚至當著部將的面,罵石閔為亂臣,斥其令為亂命。然後便率領魔下精騎,頭也不回,迅速西向關中。

  等苟政回到安邑之時,王朗大軍已經抵達長安,不僅將羯趙關內局勢勉強穩定住,還把石苞給「打包」送回了郵城。

  別的不提,光聽說王朗「過境」的行動,苟政便驚出了一身冷汗,不敢想像王朗若是聽從石閔「亂命」北上,他與苟氏集團會是怎樣一種下場。

  萬幸,羯趙的內部撕裂依舊嚴重,方給了他們這些人崛起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