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五年十月,吐谷渾向遼朝貢。
回鶻、吐谷渾都朝貢於遼,很明顯是忘了誰是他們的主子,一旦大宋對遼開戰,難保他們不來搗亂。
尤其是吐谷渾,亦稱吐渾,慕容氏,西北遊牧民族慕容吐谷渾所建國名。
本為內蒙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之為阿柴,本發源於內蒙的西拉木倫河。
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和青海的黃河上游谷地以及涼州的一個獨立國家。
西晉末期,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隴上河西,建立國家,至其孫葉延,始以祖名為族名、國號。
南朝稱之為河南國,西北各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
東晉十六國時期控制了青海、甘肅等地,與南北朝各國都有友好關係。
隋朝與之聯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慕容諾曷缽為最後一位國君。
唐朝後期,吐谷渾逃至河東,唐稱之為退渾、吐渾,武周時期,吐谷渾一千四百帳均歸屬武周。
五代時河東地區的吐谷渾人是沙陀族逐鹿中原的重要力量,在後唐、後晉和後漢政權都有一些出身吐谷渾的將領,李金全、李嗣恩、慕容彥超即是他們的代表。
由於與漢族、契丹、沙陀等族人民雜居生活,吐谷渾移民逐漸與各族人民相融合,因而十一世紀以後的文獻中已不再有吐谷渾部落活動的記載。
而現在的吐蕃之南,還有一個區域北吐谷渾割據,是吐蕃諸部之一。
吐谷渾不好好的過日子,偏偏要給遼國朝貢,而此時吐蕃諸部也沒有統一,還是一盤散沙,郭浩真的不想失去這麼好的機會!
「新疆、西藏、雲南,都是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郭浩這輩子一定要全部收復!」
由於郭浩的羈縻手段,歷史上的朔方、党項、定難如今都被大宋控制,逐漸發展為正常的州郡。
可是臨近三地的嗢末、六穀蕃就不一樣了,兩地相互影響,漸漸有融合的趨勢。
嗢末,唐代由吐蕃隨軍奴隸演變成的人們共同體,亦稱渾末、嗢末。
吐蕃出兵打仗時,富家豪族都帶有隨軍奴隸,這些奴隸平時散處耕牧,戰時隨主征戰,在長期的戰爭生涯中,由於多種原因造成主僕相失。
這些奴隸擺脫主人後,自相嘯聚,形成新的部落群體,號為嗢末,散處在甘、肅、涼、瓜、沙、廓、河、渭、岷、疊等州。
至唐宣宗大中十一年時,有的嗢末部已具有萬帳之眾,勢力強大,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藏化了的漢人子孫,懿宗咸通三年嗢末人首次向唐人貢。
十年,吐蕃全境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平民奴隸大暴動,甘青地區的嗢末人的控制之下,五代時,河西有的嗢末部仍有一定勢力。
六穀蕃,又稱六穀吐蕃,定都涼州,歷150年,是唐朝滅亡到西夏時期獨立的政權,主要由吐蕃和涼州人組成的部落群,又稱「六穀蕃眾」或「六穀蕃部」。
公元842年吐蕃瓦解後在涼州逐漸形成的吐蕃政權,是五代十國和宋朝初年定都涼州的半獨立政權。
六穀蕃向中原王朝朝貢,宋曾派殿直丁惟清赴涼州買馬並領州事,一直到被西夏攻陷涼州。
六穀部是涼州附近以陽妃谷為主的六個山谷聚落,因此而得名。
五代時期,涼州地區主要由張議潮收復河西後,朝廷所派駐的2500軍隊的後裔控制者,當時自稱涼州留後,五代之際向朝廷請奏不斷,朝廷則授予河西節度使的稱號。
終五代之際,涼州城以及城外若干里均是漢人軍戶屯墾區,之外則是各異族雜居。
當地軍戶留後上奏時自述僅有漢人數百戶,漢人少而異族多,控制權慢慢轉移到當地部落豪族手裡。
後漢隱帝時,首次由土豪折逋嘉施擔任節度使,折捕嘉施雖然曾向朝廷請命派遣官員節度,但僅僅維持一年有餘而不得不逃奔,之後不再向朝廷奏請。
宋朝建隆元年,吐蕃部族在涼州設置西涼府折逋葛支、西涼府六穀部首領潘羅支等自立政權。
南宋詩人陸游曾有一名句:「匹馬戍涼州」,表達宋朝遷到南邊後,依然念念不忘涼州城。
之所以無法忘懷,只因涼州被譽為「畜牧甲天下」之稱,所以此地,是宋朝夢寐以求的戰略重地。
而郭浩控制朔方,就是想打涼州的主意,此時六穀蕃還沒吞併嗢末,正是最好的時機。
公元1000年左右,嗢末人與六穀吐蕃正式結盟,嗢末人折逋游龍缽成為此聯盟政權的第一位首領。
後來經歷四代,該部落政權首領改為六穀吐蕃人潘羅支。
具體如何從折逋家族到了六穀吐蕃,但潘羅支成為六穀吐蕃首領後,真正成為西夏人的克星,只可惜宋朝沒有抓住。
公元996年,李繼遷曾想攻取涼州,但很快被擊退。後來李繼遷又不斷攻打甘州回鶻,依然被打敗。
這兩次進攻,是李繼遷的摸底之戰,他認為涼州可以騷擾,於是不斷對涼州進行進攻。
潘羅支感覺到壓力,就寫信給宋朝西北防區官員,懇求與宋朝聯合打擊西夏,但此時宋朝對邊防採取守勢,根本不想再向外拓展。
不過對於六穀吐蕃的稱臣,宋真宗很高興,就封他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並沒有出兵幫助六穀吐蕃。
公元1002年,李繼遷攻下了宋朝重鎮靈州,改變了西夏的戰略態勢,使西夏實力大增。
此時李繼遷派兩名使者招降涼州的潘羅支,沒想到潘羅支殺死一個使臣,另一個抓起來,並向宋真宗通報,六穀吐蕃依然效忠宋朝。
宋真宗很高興,潘羅支一次性給了宋朝五千匹良馬,繼續邀請宋朝聯合攻打西夏,宋真宗沒有答應,又給了潘羅支大量財物。
1003年,勢力強大的李繼遷攻下涼州,不久又被潘羅支奪回,潘羅支再次請宋朝出兵,宋真宗依舊沒答應。
潘羅支對宋朝失望了,他只得獨自面對強大的西夏勢力。不過潘羅支太牛,1003年12月,利用詐降的計謀,對李繼遷進行了偷襲,西夏一代英主李繼遷最後被潘羅支的人亂箭射死。
1004年,潘羅支準備滅西夏時,李繼遷兒子李德明採用詐降計謀,派兩個首領在酒宴上殺死潘羅支。
1015年,在李德明的不斷攻伐下,宋朝依舊沒有出兵,六穀吐蕃滅亡,首領廝鐸逃到宋朝不該滅亡的角廝羅吐蕃部落。
不現實的策略,宋朝之所以不出兵幫助六穀吐蕃,主要還與宋真宗的策略有關。
嚴格來說,上推至他的老子趙光義,就已經註定命運。趙光義在位時已經出現「恐遼症」,又讓西夏勢力坐大。
宋真宗繼位後,他對內發展經濟,對外則保持友好和平方式對待西北邊防。
就在李德明與六穀吐蕃打得難解難分時,宋真宗與遼國簽了「澶淵之盟」,對西夏李氏政權不斷加封,不斷寫信讓六穀吐蕃與回鶻勢力不要互打,反而使遼國、西夏勢力越來越大。
此後,使宋朝一直未找到抵禦北方的戰略支撐點。
失去軍事資源,潘羅支能一次送給宋朝五千匹馬,宋朝應該知道這是發展騎兵重要來源,但宋真宗並沒有長遠戰略,以為宋朝八十萬禁軍最厲害,並沒有意識到騎兵的重要性。
後來金國騎兵就讓宋朝難以抵擋,契丹遼國嚴控向宋朝賣馬,西夏又切斷了宋朝與西域來往,宋真宗卻沒有意識到軍事資源被斷的危險。
所以郭浩謀劃西北,並不是無事生非,無故放失,他是真的為長遠謀劃,為後世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