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文武之爭

  第389章 文武之爭

  軍校的開學典禮,辦的十分熱鬧,以至於一段時間,汴梁城談論的都是這個話題。

  武將有了搖籃,文人看著有些眼饞,國子監成立之時,郭浩也沒這樣重視過。

  沒過幾天,吏部尚書張昭找到郭浩,這個張昭可不是三國時期那個,而是五代十國的。

  張昭,本名張昭遠,字潛夫,濮州范縣,後世河南范縣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官員、藏書家。

  張昭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官至任吏部尚書,進封為鄭國公,後改封陳國公。

  和他一起來的還有禮部尚書李昉,之前李昉入內閣落選,郭浩覺得他人才難得,恰好前任禮部尚書致士,郭浩就讓他接任了這個位置。

  張昭是當世大儒,李昉也是翰林學士,兩位尚書聯袂至此,郭浩見了有些哭笑不得。

  「我說兩位先生,你們這是幹什麼。」

  「啟稟陛下,老臣接到大宋六大書院聯名上書,請求陛下不要厚此薄彼,軍事學院開院盛況,天下士子都聽說了,尤其是那功德碑,上面記載的不應該光有武將的名字。」

  張昭說著拿出一個摺子,裡面是六大書院的請願書,還有諸多先生和學子的簽名。

  郭浩看過之後,抬頭注視著二人,之前冊封睢陽書院為國子監,只是舉行了簡單的儀式,和軍事學院比,確實寒酸了些。

  可是那個時候,郭浩還沒有明確思路,而且朝廷也不富裕,所以就一切從簡。

  如今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大宋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加上幼學的推廣,學子確實比以前多了不少。

  「你們想讓朕舉行正文大典,這個也不是不可以,不過有一點你們要明白,你們看這是什麼?」

  說著郭浩伸出雙手,握緊了拳頭,兩位老先生對視一眼,有些不解。

  「這是朕的雙手,就好比文臣和武將,兩邊同樣重要,負責保證大宋的安寧,沒有高下之分!

  而朕的雙腿,就是商人和工匠,負責大宋的發展,沒有這兩樣,大宋同樣寸步難行。

  四肢皆是如此,那麼朕的頭顱和軀幹又代表什麼,你們可知曉?」

  郭浩用身體比喻,即便兩位先生學富五車,也是聞所未聞。

  「朕的頭顱,就是朝廷,如果沒有大腦的管控,王朝就沒有了領導。

  而軀幹,就是農民,華夏自古都是農業大國,所以最重要的其實是百姓!」

  文臣、武將、商人、工匠、朝廷、百姓……

  這就是郭浩的思路,翻譯過來就是:文化、軍事、經濟、科技、政治、農業。

  這六個方面,基本涵蓋了一個國家的發展,當然還有多細節的劃分,比如政治里還有律法,科技會涉及軍事和農業等。

  「朕說這些,是想告訴你們,不要走攀比之心,文人士子為國謀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你們的本分。

  而這正文大典,朕可以舉行,但還不是現在,因為現在還有三十萬將士戍守在邊關!

  如果有一天,你們這些文人證明了自己,讓大宋不需要這麼多兵力戍守,朕會給你們一個交代!

  況且朕並不是不重視士子,相反朕很看重讀書人,否則也不會逼著那些武將讀書。

  一旦那些武將和你們有同樣的才學,本人又武藝了得,那麼你們這群文人還有什麼優勢呢?

  這個問題回去好好想想吧,你二人身為文壇領袖,應該勸勸那些學子努力學習,而不是貪圖這些莫須有的浮名!」

  統治天下,不一定都用戰爭解決,春秋時期就有合縱連橫,這是最早的外教手段。

  不過現在的大宋,貌似還沒有這樣厲害的人,而郭浩謀劃的方法,還需要時間來鋪墊。

  兩位老先生聽了郭浩一番話,羞愧的離開了。

  二人走後,郭浩又覺得自己說的有些過了,於是提筆寫下來四句詩。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一首詩寫完,郭浩叫來三德子,讓他送到吏部去,以張昭的才學,應該會明白郭浩的意思。

  三德子到了吏部,把詩交給了張昭,此時李昉也在這裡,同時還有幾個侍郎。

  「張尚書,您走以後,陛下怕您不懂他的意思,於是特意作了這首詩,讓奴才交給您。」

  張昭低頭看了看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可意思卻很明顯。

  這幾年郭浩的很多政策,基本上都是一些基層小吏推行的,戰爭文人的參與度確實不高。

  然而這並不代表郭浩輕視文人,而是軍政改革後,文人始終沒認清自己的地位。

  如果說軍人的職責是開疆拓土,保家衛國,那麼文人的職責應該是什麼?

  後世把官員看做人民的公僕,可在這個年代根本不可能實現,郭浩也不敢說的太明白,反正潛意識裡教導官員們,為人民服務!

  如此一來,官員為百姓著想,也就是替皇帝分憂,百姓日子過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現在的官員還做不到這點,一切都是在朝廷的命令下施行,如果郭浩的手腕不夠硬,有些政策也不會如此順利。

  ……

  軍事學院正式開學,學員們開始訓練,郭浩期間去視察過一次,強調了一下紀律,就沒有再去。

  按照計劃郭浩本應該去上課,結果曹彬來表上奏,說海軍訓練已經半年,希望找機會實戰訓練!

  對於海軍的請戰,郭浩已經等候多時了,如今大宋已經有了十艘戰船,整整一萬海軍!

  海軍隊伍已成規模,但沒經過實現的洗禮,還不能算作真正的軍團,時機終於到了!

  郭浩打定主意,立刻下旨,命令南境四位將軍做好戰鬥準備,配合曹彬海軍,兩路夾擊作戰!

  曹彬接到命令後,立刻帶領船隊南下,從東海沿著海岸線一路航行到南海,用了十天的時間。

  而這期間潘美、劉廷讓早就迫不及待,主要是南漢的朝廷太無能了,他們這些人在邊境,出入南漢簡直如入無人之境。

  如此弱小的對手,他們還要重兵防守,而且能看不能打,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折磨。

  等了這麼久,終於可以動手了,其實不用曹彬的海軍,十萬陸軍同樣可以覆滅南漢。

  可郭浩在聖旨里明確交代,讓他們悠著點,給海軍點機會,否則郭浩費勁訓練的海軍,豈不是成了擺設?

  這次戰爭沒有理由,也沒有藉口,郭浩直接下旨讓南漢投降,不投降就開戰。

  但是南漢的皇帝劉鋹,實在是個奇葩,自以為國力強大,不怕大宋的進攻。

  殊不知南漢以前的將領,如邵廷琄等,皆因讒言多被殺害,南漢在戰爭開始之後才有反應,戰前準備幾乎為零。

  宋軍在嶺南駐紮了這麼久,對當地已經很熟悉,特意避開騎田嶺、萌渚嶺險地,攻占白霞,進圍賀州。

  南漢主劉鋹平時缺乏戰備,突聞賀州被圍,忙派部將伍彥柔率兵萬人沿臨賀水乘船北上救援。

  與此同時,曹彬的海軍沿著海岸線進入珠江三角州,期間沒有遇到任何阻攔,直接到了番禺南邊。

  番禺也就是興王府,後世的廣州,南漢的治所所在。

  曹彬神不知鬼不覺地打到了番禺,這讓潘美等人有些無語。

  我們這邊還沒開乾的,你們那裡已經兵臨城下了,原本還想搶點功勞,現在一看還搶個屁啊!

  這個時候,除了大宋沿海,各地的海防幾乎是零,這才給了曹彬可乘之機。

  不過他也不傻,他只有一萬新兵,而且他的優勢是戰船,如果登陸作戰,還真不一定是漢軍的對手。

  所以他聯繫潘美等人,讓他們快一點,等他們打到番禺,就直接萬炮齊發,讓他們見識一下厲害!

  求推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