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的艦船,都有獨特的作用,比如說潛艇,他是在水下作戰,一旦到了水面上,別說是同級別的艦艇,就算是一艘小小的炮艇,都能夠打得過它,航母也是一樣,他的主要的作用是飛機,在夜間,飛機沒辦法起飛的時候,讓航母跟戰列艦在戰列線上面對決,輸的一定是航母,甚至當戰列艦成功的突破了航母層層阻隔,進入到炮擊區域的時候,航母沉沒的危險性就大大的上升了。
在特定的領域之中,不一定最強大的艦船,才能夠發揮總要的作用,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護航航母看起來戰鬥力很不起眼,甚至無法跟上大艦隊作戰,可是在特定的領域,比如說護航方面,卻擁有著驅逐艦和巡洋艦所不具備的優勢,他本身的速度就是跟商船差不多,甚至連船體都是商船的船體,只是做了軍事化的改造,增加了抗沉性,就經濟上面,比之一般的軍艦要少很多。
楊元釗介入到了航母的發展之中,全部都做了正航航母,忽略了護航航母和輕型航母,這等於說讓中國的航母發展,走了一點點的彎路,好在及時的發現,用護航航母替換護航戰艦,可以節約大量的人力和艦艇,無論是驅逐艦,還是巡洋艦,最終是編入到航母作戰群之中,這可以增加航母作戰群實力,至於商船護航,護航航母護航已經足夠了。
有反潛飛機的存在,護航航母幾乎是潛艇的天敵,潛艇不必擔心,即便是小型的破交艦隊,只要不是主力艦隊,護航航母都可以對付一二,甚至一定程度上面,可以殲滅這些破交艦隊,畢竟戰艦再怎麼的快,也就是30多節,換算成公里不到60公里,可是飛機哪怕最慢的速度,也超過了120公里,類似中國這樣,使用了大發動機,專門針對流體力學方面進行了優化的飛機,最慢運輸機,也會超過350公里,這遠比戰艦跑的快的多。
護航航母飛機數量,最終確定為30架飛機的規模左右,太多的話,會讓護航航母的噸位大幅度的上升,護航航母,噸位不必過大,太大了也浪費,真的當飛機數量超過60架的話,稍稍擴張一下,就是一個100架左右的正航航母,這沒有意義,專業的事情就交給專業艦船來做,護航航母就是護航用的,哪怕他擁有著強大的攻擊力,除非必要,他不會接入到戰略決戰或者是艦隊對決之中,相對於正航航母來說,它太脆弱了。
30架到40架之間,是最適合發揮出護航航母戰鬥力的搭配,其中,12架戰鬥機,為2個中隊,這個防護著一定程度攻擊是足夠了,三四架其他種類的飛機,剩下的都是反潛飛機,反潛飛機主要的任務是反潛,這也是護航航母最主要的功效,可是如果來的是破交艦隊的話,反潛飛機也可以起到轟炸的作用,在戰鬥之中,也可以攜帶炸彈進行轟炸,本身就是轟炸機改裝的,去轟炸,不過是回到了老本行,不能說是更加順暢,卻不是不能作用。
14架飛機2個中隊的編織,一個中隊可以投射50噸的航空炸彈,按照一個反潛飛機炸彈噸位在7噸左右,在下規模的戰爭之中,哪怕碰上了一個戰巡也可以對付的,至於真的是航母和戰列艦的主力艦隊過來,那就根本不是護航航母能夠對付的,在護航上面,不可能考慮每天都是主力艦隊過來襲擊,那太累了,也不現實。
正航航母大部分都是特混艦隊方式活動,規模較大,一般而言,很難突破固定的防線,真的當特混艦隊都威脅到商船航線的時候,在沒有殲滅這一隻特混艦隊之前,大規模的商船航運,是不可能進行,畢竟無論是商船,還是貨物,都造價不菲,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商船必須要在安全的情況下航行。
中國航母發展,哪怕是繞了一點點的彎路的,卻不算致命,只是一些後勤上面,護航有了就行,甚至對於中國的生產能力來說,只要選定了目標,建造起來相當的快,可能幾十艘護航航母,半年多,最多10個月的時間就能夠完工。
中國在過去的8年時間之中,在造艦上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1910年前的中國,在戰艦的生產上面,只是3000噸級別的,還會老舊的鐵甲艦,新式戰艦和商船都沒有辦法興建,拿江南造船廠為例,接到過一些訂單,可是完成那些訂單,基本上就是外購各個子項目,江南造船廠更多的是一個組裝的過程,中國沒辦法生產發動機,船用鋼鐵,還有其他的一些重要單元,最多只能夠整合一下,生產一下內部裝飾而已,即便造出來的船隻,大頭也被上游的那些生產企業賺走了。
可是西北的崛起改變了這一切,中國得到了楊元釗的動力和鋼鐵,並且基於這個,對於江南造船廠進行了改造,西北遠超過世界水平的動力,讓商用船隻不但噸位減少,耗費減少,速度也稍稍加快,在商船之中,任何一個小比例的耗費減少,都會帶來一個大的改革,更別說如此規模巨大,你跑一趟花去1000美元,我跑一趟花去800,就算是同等價位的情況下,都比你賺得多,在一定情況之下,還可以降低運費爭奪訂單,耗費少的幾乎占據了天然的優勢。
依託著動力和江南造船廠原有的基礎,興建起了商船系統,藉助著商船積累經驗,逐步的向軍艦的領域轉移,這中間正好出了德國,在德國的幫助之下,興建了一個完整的造艦體系,就一如現在美國獲得英國的技術那樣,英國沒辦法把技術發揮到極致,一旦轉移到美國人那裡,頓時就如同破繭成蝶一般,美國的造船產量跟造船技術完美的結合起來,開始暴了戰艦海。
當時中德之間的合作同樣是如此,德國提供的技術,被中國化腐朽為神奇,一旦完成了基礎的艦船製造,中國的一體機和材料上面的優勢,直接把遠景變成了現在,提升幅度極為明顯的。多虧了德國當時不是世界第一,他是為了挑戰英國的地位,引入了中國作為臂膀,否則話,中國即便有楊元釗,有一體機,要摸索出來戰艦的製作方法,不走個幾年的彎路,是絕對不可能的。
在德國的幫助下,積累了最初級的造艦技術,然後逐步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製作出了幻想級這麼一款完美的戰列艦之後,中國迅速的轉移,從戰列艦的大炮時代,轉而走向了航母,因為有造艦的傳統,在航母領域的積累也相當的強大。
護航航母說白了是小型化的航母,甚至大部分可以用民用船隻代替,只是加強了水密,速度,還有機動性能的,上面的甲板遠比的普通的航母要短,不可能飛超過20噸起飛重量的飛機的,一般都是18噸左右,基本上,都是中型和偵察機,反潛飛機,還有輕型戰鬥機,這些已經夠了。
可是即便這些,對於的小型艦船,潛艇,還有一部分的陸地單位,都有極強的攻擊力了,再說了,護航航母了,從來都不是為了戰線作戰,故而的速度什麼的,不用太高,比起普通的商船快一點就可以了,有什麼比飛機還快,只要跑不過飛機,這些船就跑不掉的的,主要是承擔一些陸地壓制任務,這樣一定程度上,避免的昂貴的艦隊航母,接近陸地,被一些有的沒有的被擊沉。
設計工作很快完成了,最出色的設計是可以容納36架飛機,分別是6架偵察機,18架反潛飛機,12架的戰鬥機,在特定的時候,戰鬥機可以替代偵察任務,6架偵察機,會被6架輕型轟炸機代替,以加強航母的作戰能力。
中國在航母上面的積累,再加上護航航母要求不高,隨便的確定了一8萬噸的商船船底作為船底,然後確定了一些中心位置,水線位置之後,就形成了一款方案,然後中國最少有上百個額船塢可以興建這種。
因為涉及簡單,再加上使用人員較少,未來中國在海上的護航工作,絕對不能夠算是少額,所以,所以第一批,完成了的30艘的訂單的,如果投入的效果較好,就會接連進行第二批,第二批沒有確定的數量,可能是一倍60艘,也可能是兩倍到三倍,直接上100艘,左右這種航母的價格也不高,比起重巡都大大的不如,以中國的財力,完全可以對規模的興建。
在完成了護航航母的定型,未來中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繁忙的海岸線上面,將會有大量的商船船隊,為了保護好這些船隊,30艘的護航航母有些不夠,按照計劃之中,護航航母會兩艘為一個單位,一共是15個護航編隊,未來會增加到40個左右,是具體的情況而增加,不會拘泥於一定數量,總之夠用就可以了。(未完待續。)
:訪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