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在二戰進行的時候,高射機槍還是作為一款防空武器出現,從20世紀初,飛機出現了之後,對付飛機的武器除了飛機之外,就是高射機槍,這玩意出來的時間不短了,世界各國都在飛機出現並且發揮作用之後,開始裝備高射機槍,高射機槍的發展越來越快,最大的口逕到二戰時期已經達到了88毫米的,可惜戰爭都爆發好多年,都沒有人發現高射機槍對於裝甲的作用。
如果單純指二戰,那麼在二戰爆發之前,還有一次西班牙戰爭,世界上各主流的國家都參與了,比如,美國,蘇聯德國,他們都把西班牙內戰作為各種新式武器的演練場,各種新式的陸軍,空軍裝備,都在這裡演練過,沒有人想到把高射機槍放平射,也就是到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被德國人的裝甲力量逼得沒有辦法的前提下,才選擇了高射機槍放平射,本來是逼不得已的作為,卻真的成為了一款針對裝甲的新的武器,初速極高,射程很遠的高射機槍放平射,一下子就產生了效果,不但把德國的裝甲坦克打的是鬼哭狼嚎的,甚至創造出來了一套屬於高射機槍的戰術。
高射機槍攻擊坦克的戰術,也不是沒有缺點,由於需要再極高的高度上,故而高射機槍的槍管很長,整體的結構也相對比較沉重,故而高射機槍運輸不易,只能夠在固定地點裝備,而不能夠當成普通來裝備,蘇聯使用的時候,也是德國的裝甲部隊進入到了城內,移動速度減弱的,而且城市之中有固定的高射機槍,才發現這一點,使用的時候多是固定防線的防禦戰,而不是運動戰的。
正因為這樣的歷史,楊元釗比較的相信,在這個時代,只要中國不首先展現高射機槍的作用,不太會有人想到高射機槍的,甚至在中國的刻意控制之下,飛艇占據了空中,相對於剛剛開啟,還稚嫩的飛機,解決了自爆問題的飛艇,簡直是天空的寵兒,雖然還有眾多的毛病,可是長時間的懸停,大裝載量以及轟炸的優勢,讓更多的人投入到了飛艇之中。
科技就是這樣,專注於一個方面,就必然會忽略另外一個方面,歷史和科技的存在,也有很多的偶然的,或許能夠從這裡面走出另外一條路,可是楊元釗的出現,斷絕了這種可能性,有後世的眼光,加上發動機領域的出色成果,讓中國的飛機,從一開始就沒有經歷最初的稚嫩和摸索階段,直接就走最成熟的階段,甚至連活塞式都沒有多介入,直接走後世才出現的渦輪螺旋槳,超過一個世紀的代差,讓中國直接跨越了飛機最初的階段,很快就生產出了符合二戰程度的飛機,這種飛機遠超於飛艇,也是目前中國的優勢。
正因為如此,高射機槍才沒有多少的作用,或者說,這個時代,除了中國之外的其他高射機槍,沒有那麼的強大啊,畢竟不用對付400公里以上時速的飛機,而是龐大,只有最多70公里時速的飛艇,或許小飛艇快一點,可是巨大的氣囊,讓阻力龐大,不太可能突破100公里,這樣的話,武器也跟著下降了。
畢竟矛和盾,是相互平衡,螺旋發展的,矛強的話,自然會有人研究盾,盾強的話,也自然而然有人來研究矛,只是對付飛艇的話,最多考慮一個高度的問題,速度,威力之類的,就不必考慮了,高射機槍的質量也就無從說起的,即便是德國,在研究了之後,吃透了一點東西之後,就不在考慮了,左右防護住飛艇降低高度的攻擊,也就夠了。
楊元釗有信心,把高射機槍給隱藏下去的,即便未來裝甲力量出現的時候,也會一直沿用火箭筒,連中國這麼強大的技術儲備和科研能力,也不過是把火箭筒的射程從300米提升到450米,這樣已經是極限了,後世的火箭筒的射程,也沒有很遠的,這是一款單兵的近程攻擊武器,很多戰場環境下,這玩意都是在不足20米的距離發射的,這樣精度更高,破壞力更強。
動力的優勢,加上先知先覺的好處,讓楊元釗在裝甲力量上面,少走了很多的彎路,中國的坦克動力,已經超越了二戰,達到了冷戰時期的程度,雖然很多組件都有些不足,不可能製作出冷戰時期蘇聯的巔峰坦克,可是一體機在材料上面的優勢,讓坦克的防禦極為驚人,基本上超過了90年之前,世界上誕生的任何一款坦克,別說是第一代,就算是第二代,也很難對他產生威脅。
歐洲戰爭,因為雙方都各有各的打算,算是達成了平衡,中國的劇本之下,英國跟德國都投入了巨大的資金,不同的是,英國是被坑的對象,可想而知,這一次投入接近2億美元和訓練的大批士兵,未來在戰爭時期,肯定是被德國方面幹掉的,在確保火箭筒可以穿甲的前提下,別說35萬具火箭筒,就算是10萬具也相當的可怕,經過精心布置之後,火箭筒的射速可以達到的一分鐘4次以上,雖然4,5次之後,火箭筒將會燙手的無法繼續發射,可是40萬發高強度,高爆炸的火箭筒,還是可以在防線的前方,拉起一道強大的防護網絡,任何敢于越過的,都會被撕碎。
餌已經放下了,只要英國選擇投入,肯定會被坑的很慘,說不定,在波爾多的前線,再一次遭遇到大的危機,德國如果準備充分的話,是會在這裡得到相當多的好處,可是要想打敗協約國,還不行,德國沒有一錘定音的東西,保證戰爭的徹底勝利,協約國只要有美國參與,在沒有辦法在本土上面,打敗美國,讓美國退出戰爭之前,再大的後退,他們還是會卷土從來的,同盟國天然的弱勢,哪怕加入中國也是一樣,中國距離歐洲太遠了,如果中國是在俄羅斯所在的位置的話,恐怕只要參戰,歐洲大戰就會結束了。
可惜中國在遠東,無論是到美國,還是到歐洲,都路途遙遠,中國目標相當的明確,就是藉助著戰爭,增加自身的實力,這從最開始就已經確定過了,無論是西伯利亞,還是東南亞,甚至是現在的澳大利亞的,他不會輕易的冒進,去遠赴歐洲,為德國賣命,因為他知道,歐洲已經被看成是盤中餐,只要他前往歐洲,必然會引發德國不必要的聯想,所以,從始至終,中國就只是支援德國,而沒有的介入到歐洲戰局之中。
至於美國,就更加的簡單了,在徹底的穩定住國內的局勢,甚至是控制好太平洋中的島嶼之前,中國絕對不會介入美洲大陸,甚至攻擊美國也會是淺嘗就止,畢竟美國距離中國太過遙遠了,穿過一個龐大的太平洋的,而且美國的國土面積也較為龐大,工業極為強勁,不小心介入其中,要防止被拖入泥潭之中。
哪怕現在,中國在工業和各方面上面,發揮相當的出色,也必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無論是西伯利亞,東南亞,甚至是澳大利亞,也就是俄羅斯稍稍強大一點,是傳統意義上面的列強,其他的各國,基本上,都是弱國和小國,甚至連俄羅斯,也是跟中國接壤,完全可以發揮出中國陸軍的巨大優勢和修建的優勢的,計算如此,也耗費了好幾年的時間,這才拿下了西伯利亞,並且在烏拉爾山止步,除了西伯利亞之外,不再踏出一步,哪怕對面的防護稀鬆,是一片不設防的城市也是一樣。
種子種下了,接下來,就是等待著種子慢慢的發芽,無論是英國的坦克的生產,還是德*隊的準備,都需要時間,這其中英國人顯然需要的時間更長一點,因為那是大型裝甲的生產,火箭筒的上手很快,德國人最多用半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培訓的工作,接下來,就是相對漫長時間的等待的,有了火箭筒作為後盾,德國很清楚,只要英國把坦克使用上來,火箭筒一定會給予對方一個深刻的教訓的,小毛奇也就否認了之前的計劃,冒險讓公海艦隊出動的,經過精心的策劃對波爾多進行攻擊,先不說風險,可能成功的機率也較低,只要協約國放棄海邊的防線,就可以解決掉這個問題,一旦美國的損失到了一定程度,協約國的力量減弱,他們不再用坦克攻擊的話,豈不是這4億美元的火箭筒白買了的。
相對於公海艦隊的偷襲,火箭筒破解裝甲車更值得期待,在對方最強的時候,一舉把對方最強的地方給打破,然後此起彼伏的落差之下,趁機攻擊,說不定就突破了波爾多的防線,至不濟,也可以幹掉最少百萬計數的敵人,這樣的打擊更大。
歐洲的局勢,在雙方殊途同歸的情況下,平靜了下來,暫時在波爾多還保持著低烈度的戰鬥,在整個歐洲其他地方,戰局都有所緩和,這可是夏季啊,一年之中,最適合戰鬥的時間,可是歐洲大戰在1916年,就是這麼的詭異,只有真正的導演者,才會覺得,一切都非常正常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