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就不提罷,我只以為他或許還在為多年前,吉寧之事走不出來。
想這世間痴男怨女多了,一錯過便是永生,有的人轉念即忘,有的人卻怎也忘不掉,於是不在乎獨行,更不懼孤寂。
我便看著跪在地上的陸乘淵,一襲黑色的身影在落日的餘暉中顯得格外孤獨,可身姿依舊挺拔,所以即便是跪著,也是清冷而俊逸的。
我一時間,心中湧起了一股說不出的感觸,有了些共情,對他也便沒有先前那麼討厭了。
就默默地走近,扶他起身,正聲道:「不提就不提罷,哀家答應你就是了。」
其實,我已經瞅上了玲瓏手下的一名女官,是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做起事來也款款有禮,覺得跟陸乘淵甚是相配,但……所謂有情人才能成眷屬,若人家無意也不能硬配。
我還是……緩緩吧。
好在,我很快就沒時間再操心這等閒事了。
朝中歲月靜好,朝外也算安逸,老天大概看得膩,就總想找點子苦難似的,於這年夏末降了好多天大雨,使得整個世界都濕濕漉漉,潮潮乎乎的。
宮人們都變得忙碌不堪,我和可知亦是,不僅要應對朝中、宮內的日常瑣事,還得額外處理因連綿大雨帶來的種種麻煩。
雨水從屋檐滴落,院落積水,連帶著一些低洼處的宮室也開始漏水,這無疑是個大問題。
於是,工匠們忙著修補屋頂,疏通排水,我們則需盡力保證宮內的日常運作不受太大影響。
額外的,還得擔心水患。
於是,僧侶和道士們開始了為期三天的祈雨法會,焚香念經,祈求天公作美,早日停止這場看似無休無止的暴雨。
我則下令開倉放糧,以幫助那些可能因連日大雨而遭受災害的百姓。
文武百官也難得空閒,要賑災、要救濟。
我一下子又恢復了先前的忙碌,幾乎很少休息。
朝臣的上書也由此多了起來,無一例外,都是關於水患的。
江北和水同時暴發洪水,這場災難迅速蔓延,波及了數省。
雲河、於江兩大水系因連日大雨而水位暴漲,河堤在多處出現了潰口,農田被淹,房屋被沖,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儘管文武百官齊心協力,調動大量人力物力加固堤壩、救援災民,但面對如此規模的自然災害,他們的努力似乎顯得杯水車薪。
那年夏末至秋初,仿佛所有的災難都集中爆發。繼江北和洛水之後,岷江、漢水亦相繼泛濫,泥石流、山洪暴發,將沿岸的村莊一一吞噬。而位於江以南的幾個州府,雖未遭受洪水侵襲,卻因連綿不斷的雨水導致水稻、蔬菜等農作物大面積減產,民不聊生。
朝中上下,無不為之焦慮。
連小小的可知,都明白自己身為天子該當如何,時不時問我:「母后,兒臣要不要修堤壩?」
「母后,水患之後會不會導致流民流離失所?他們會不會沒有家?」
「母后,兒臣應該怎麼辦才能幫助百姓渡過難關?」
……
此時剛下朝,我倆正站在殿前,看著可知如此擔憂百姓,我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暖流。
他雖年幼,卻顯然已有擔當國家大任的情懷,這讓我既感動又驕傲,也覺得果然知子莫若父。
我半蹲下身子,撫著眉宇間越發像江知栩的可知,語重心長的安慰道:「皇上的心意哀家明白,作為天子,確實應當關心百姓的疾苦。皇上能想到這些,母后實是欣慰。修建堤壩確是防止未來洪水侵襲的長遠之計,但這需要時間和大量的資源。現在,我們首要的任務是救急。」
「如何救急?」可知眨著黑曜石般的大眼眸,稚嫩的劍眉微蹙,他長得壯實,小臉確如江知栩一般五官精緻、臉不肉乎確皮膚白皙,鼻樑也高挺。
確像他父王啊。
「首先,哀家會派遣官員深入災區,洞察民間疾苦,體察百姓所需。然後,根據實際情況,調配糧食、衣物等救援物資,儘快送達災區,確保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對於那些家園被毀的百姓,我們可以臨時搭建避難所,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我緩緩道。
「還有麼?」
「同時,母后會下旨,號召全國各地的官員和士紳,捐獻資金和物資,共同助力救災……」
可知聽後,眸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但依然看著我,似乎等著我講更多。
「母后也只想到這些,其餘的,還要同你曾外祖父、你蕭師父他們這些朝臣商議,治國不能只靠一人冥想,大家齊心協力,定是能止住災患的,「我又剮了一下他高挺的小鼻樑,繼續柔聲道:」皇上要明白,治國需久勵及智,遭逢艱難挑戰,天子可不可沮喪,更不宜氣餒。身為天子,要有堅定的信念,率民共渡難關,迎向光明之未來,不過……皇上也不可操之過急,要慢慢長大,母后會做你身後的大樹的。」
誰想這小子,聽完竟負手站立起來,昂首挺胸的,著一身黃袍,站在傾盆的大雨前,冠冕下低垂的眼眸竟有了一絲堅定與憂鬱,板著臉,皺著眉地注視著因被雨水洗刷過數日,有點泥瓦的地面,認真道:「母后放心,兒臣一定會銘記在心,努力成為一個為民著想的好皇帝,承父王之願,兒臣也會努力,做母后和百姓的大樹!」
他方才六歲,語氣竟是那樣篤定,一時間,也將我這太后娘親看愣住了。
可知,多像他啊。
……
宮內的其他人,也很是上心,林宜妃帶頭搞起了捐贈,紛紛拿出自己珍藏的首飾,細軟,甚至是平日裡積攢的銀兩,都毫不吝嗇地捐了出去。
她甚至連自己的詩句都要公開售賣,被我攔住了。
感念,感念,雖也是杯水車薪。
可即便如此,連日大雨依舊如此,好不容停了幾天,救災還未結束,又下……
還淹浸四千餘戶人家,損毀各類房屋八千三百餘所,且有些地區大雨兼大霧,加上山水深達數丈,一時無解。
甚至有傳言說天要滅大遼,安逸了許多年的民間,又開始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