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氣風發的松山縣九個新晉舉人參加完鹿鳴宴,一同坐上船,打道回府。
一下船,九個人都不用商量,第一時間來到張家,感謝張舉人的教導。
可惜,從張家下人口中得知張舉人已經關閉學堂,舉家離開後,頓時遺憾不已,又聽說張舉人已經給自己留下書信,幾人只能無奈離去,回家看信。
又過了幾日,張清遠的那個極品大伯帶著自己的秀才兒子來了。
後悔的不行的張大伯不住地埋怨自己兒子,也埋怨自己。
一開始這個侄子考上舉人的時候,自己是想帶著兒子上門拜訪的。
都是對以前的事略知一二的兒子,說什麼舉人又不是官,沒必要這樣上趕著上門找虐,堅決不跟著一起過來。
沒辦法,張大伯只好帶著老婆子前來,果然不出兒子所料,碰了一鼻子灰,被自己兒子訓斥一頓後,後續上門拜訪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沒過多久,又聽說這個侄子開了個學堂,惹的兒子嗤笑不已,一看這個弟弟就不靠譜,舉人還不知道是怎麼個瞎貓碰上死耗子考上的呢,真有實力誰不在家好好讀書,專心準備會試,開哪門子學堂啊,舉人又不缺錢!
聽了兒子的話,張大伯也覺得很有道理。
過了幾個月,侄子教出個案首秀才,張大伯一聽,又急了,想再次帶著兒子拜訪,兒子聽後,話里話外滿是不屑,估計這個案首本身就很有學問,就算沒有這個堂弟的教導,考個案首也不在話下。
張大伯猶豫著點頭,這種可能性也不是沒有,等第二年又收到松山縣的消息,這個侄子沒去參加會試,好像再次印證了兒子說的話,看來這個侄子也就是有點學問而已。
自此徹底歇了心思,只是偶爾會問問那邊的消息,一直沒什麼浪花,漸漸地也就不在意了。
而這一次鄉試,張大伯可是格外關注,這是兒子第三次參加了,而且還信心滿滿,表示自己一定拿個舉人回來,給爹爭口氣!
張大伯非常期待,報喜那天,在家等了又等,也沒有驛卒來,只好去了衙門查看榜單,果然,榜單里沒有自己兒子後,嘆了口氣,失望不已,重拾家族輝煌的日子,不知還需要多久。
失落間,又聽到人群中討論著松山縣九個舉人的事,張大伯立刻豎起耳朵,到家後忍不住派了下人去松山縣打聽,雖然明知不大可能,但心裡抑制不住地猜測,這成績,不會跟自己那個侄子有關係吧?
焦急地等了幾日,下人回家,說出了讓張大伯接受不了消息,那九個新晉舉人中,竟然有五個是侄子的學生!
當然了,長陵縣那四人,松山縣人知道歸知道,並不一定清楚名字。
張大伯頓時不住拍著兒子的後背,後悔地要命,早知道就帶著兒子上門了!
張大伯的秀才兒子也很是錯愕,那個堂弟,這麼厲害?事實擺在眼前,由不得他不信。
也不再拒絕張大伯要求自己跟著上門的提議,父子倆當天就出發前往松山縣。
可惜,此時的張清遠早就離開,張大伯父子倆撲了個空,默默回去了。
反應還算迅速的張大伯都沒找到人,更不用說那幾個世家大族了。
調查一番發現張清遠北上去了京城時,世家們正準備派人去找,從京城傳來了皇帝駕崩的消息。
比起找人這種小事,皇權更替可是大事。
因為事出突然,老皇帝臨走前並未立下太子,也未留有遺詔。
接著,朝堂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為立嫡,一為立長。
立嫡一方:二皇子是嫡子,理應繼承大統。
立長一方:大皇子的生母是皇貴妃,身份上雖不如二皇子,但也出身高貴,且在德才上,大皇子禮賢下士,性情溫和,更得人心,有一代明君之相。
雙方僵持不下。
一時間,朝堂上唇槍舌戰,朝堂外人心惶惶。
關鍵時刻,二皇子顧雲齊在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四皇子顧雲睿的幫助下,得到禁軍支持,一改往日的低調,關閉城門,強勢鎮壓大皇子,順利繼位,並昭告天下,將於十日後舉行登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