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改革

  ……

  皇城,文德殿,隆聖帝身著寬鬆常袍斜倚在錦榻之上,手中一本古籍,看得頗為入神。

  案台旁的香爐,些許青煙升騰而起。

  幾名宮女垂首立於一側,端著果盤與茶盞,不敢發出一絲聲響,唯恐驚擾了皇帝的雅興。

  殿內的窗幔隨風輕擺,窗外雨絲如簾。

  片刻之後,隆聖帝揉了揉眉尖,將古籍合上。「劉辟。」

  「陛下,老奴在!」劉辟接過古籍,端正的放在一旁。

  「那小子今日該到了吧?」隆聖帝端起宮女遞來的茶盞,看了一眼,卻又遞迴。「司徒文的摺子已經上來兩封,不好再壓了,朝會提前。」

  劉辟微微點頭。「陛下,若是按內衛所報,徐平當在今日入京。」

  「鬧出那麼大的動靜,你說朕要不要敲打敲打。」說著,隆聖帝抬手一揮,將宮女太監們屏退。

  「您不是想讓他做刀嗎?陛下,這才剛開始就敲打,會不會有些……」話到此處,劉辟便不再多言。

  聞言,隆聖帝抬了口氣。「朕是怕刀鋒太利,容易崩刃。南征在即,朝內的一切都要以此為先。」

  「徐滄可還在呢,他能收拾黃世安不也是因為徐滄的威懾嗎。陛下,您多慮了。」

  「哼,那是沒碰上硬茬子,若是讓他去賀州,去黔州,還能如此?不過嘛……」

  「報!」二人說話之際,殿外一小太監快步入內。「啟稟陛下,武政府巡察使徐平在殿外求見。」

  「哦?來得好,快傳!」

  「傳武政府巡察使徐平入殿!」

  盞茶之後,徐平嘴角一歪,大搖大擺的走入殿內,單膝跪禮。「微臣徐平,參見陛下,陛下萬歲萬萬歲!」

  不知道為何,隆聖帝看著徐平的模樣總覺得牙痒痒。「徐巡使,你還知道回來?在溧陽玩得開心嗎?瑜州上下,你處決了數百位官吏,光是給你填漏、補缺、擦屁股,朕是幾個晚上沒合眼。你就是這樣辦差的?」

  「皇伯父,侄兒可都是奉命行事!那些狗官貪贓枉法,魚肉鄉里,根本沒把您放在眼中啊,您說該不該殺?」

  徐平正準備起身,卻被隆聖帝一眼給瞪了回去。「跪著,什麼時候讓你起來了?」

  「皇伯父,您給侄兒賜個坐唄!侄兒告訴您一個天大的消息!」徐平不停的朝隆聖帝眨眼,表情那叫一個誠懇。

  見此情景,隆聖帝沒好氣的白了他一眼。「起來吧,隨便坐。」

  「謝皇伯父!」徐平趕忙起身。「侄兒跟您說,這次瑜州之行,侄兒查抄的數百萬兩白銀,全都給您押送回來了,如今就在京衛司衙門等人接收呢。」

  聞言,隆聖帝嘴角瘋狂顫抖,環視周圍一圈,發現沒什麼可用之物,劉辟趕緊將懷中御印遞了過去。

  接過御印,他當即就給砸了過去。「你說的消息就是這個?這還用你說?是不是朕對你太寬容了?」

  「皇伯父,您消消氣!自然是還有!」言罷,徐平餘光巧妙的看了眼劉辟。

  見狀,隆聖帝眉頭先是一緊,而後又抬手一揮。「劉辟,這裡不用伺候了,你也下去吧。」

  「諾!」劉辟躬身以禮,緩步退出殿內。

  待人走後,隆聖帝瞥了徐平一眼。「他跟在朕身邊數十年了,有什麼事,你連他都不信任?」

  話到此處,徐平已經沒有了先前的嬉笑。「回皇伯父,黃世安死前有所透露。」

  「何事?快說!」隆聖帝目光一凝。

  「司徒孝康與元武有苟且,但具體是什麼不得而知。」黃世安的話徐平卻只說了一半,趙闊之事牽連太大,無憑無據,那是萬萬說不得。即便有證據,恐怕也不能輕易透露給皇帝。

  原以為皇帝得知此事會勃然大怒,豈料隆聖帝卻並無太大的反應。「可有證據?」

  徐平無奈的搖了搖頭。「黃世安死得太過突然,尚未來得及查證。皇伯父,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當不是空穴來風。」

  隆聖帝微微頷首。「你覺得涼州營覆滅之事是否與其有關?」

  「無法確定。皇伯父,據侄兒推斷,涼州營之事恐怕非一股勢力所為,當還有別的人參與。」徐平聲音低了幾分,連帶著殿內得氣氛也愈發凝重。

  「可還有別的事或消息?」隆聖帝繼續問道。

  聞言,徐平站起身來,而後撣了撣身上的衣袍,繼而跪地以禮。「臣徐平,啟奏陛下。」

  看著他如此正式,隆聖帝亦是眉頭緩緩緊皺。「准。」

  徐平整理好思路,將瑜州之行的前因後果盡數上報。在隆聖帝沉思許久過後,他又繼續說道:「陛下,似黃世安這等官吏,起碼還為百姓做了些許事實,光就其攤賦而言,每年便可少死上萬平民。

  而其他各州各郡的貪官污吏,有何人以行此事?」

  這是根爛了,這些隆聖帝豈能不知。他迫切想要收攏皇權,正是想大刀闊斧的整頓朝制。「徐平,瑜州之事,光是參你都摺子就不下十餘本。朕全數壓了下來,你應該知道朕的決心。」

  徐平點了點頭,這個他信,也是他意料當中的事。「陛下,昔年夏滅五國而成就一統,乃依制度所行而強國,其制度所賴皆因呂公廢舊制而立新改革。

  如今我大周國庫空虛,百姓貧瘠,賦稅繁重,民不聊生。尸位素餐之輩橫居廟堂之上,爭權奪利之臣腐蝕社稷之壁,若不去骨拔瘤,國祚難以久長。」言罷,徐平俯拜叩首。

  聽聞此言,隆聖帝久久未語。朝堂上的那些是人,那些是鬼,他心知肚明,卻又無可奈何。

  凡涉及利益之爭,群臣會聯名反對。要想動武,又有巨大的利益牽扯。朝內光是應付司徒文、蕭如諱就已經力不從心。朝外還有寧毅、歐陽正奇之輩擁兵自重。

  對於文臣,殺多了,朝內無人理政。殺少了,又不足以震懾乾坤。

  戍京司和城防司需要駐守京城,五軍司多年沒有參戰,戍邊司更要震懾列國,不可內耗。

  就藩王諸侯而言,只能溫水煮青蛙。要是逼得太急了,難保不會魚死網破。

  隆聖帝想到這些,一股深深的無力感油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