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一看,徽菜仿佛就是一個錦衣長衫打扮、儒商俊朗男生形象,豁然在許寒心中隱隱拔高。
想到這裡,再仔細一思量,剛才看到的粵菜、湘菜、川菜,都是有著屬於自己的人物形象。
粵菜因為其歷史和地理位置,有點類似於打扮時髦,留洋回歸的翩翩少年,奇思妙想有很多,大膽作為,潛力無限。
湘菜卻又像是手持長長的竹竿,站在竹筏上面,緩慢划水而行的土族少女,言笑晏晏,唱著令人酸辣十足的歌聲。
川菜卻是一位衣著華麗,色彩斑斕的土司少年,頭上頂著大大的籃子,裡面裝滿了麻辣鮮香的美味,吸引著眾人側目,流口水。
許寒心裏面這樣想著,也是急切想要知道,接下來即將面對怎樣的八菜人物形象。
來到了正北方的魯菜館,這可是曾經的八大菜之首,許寒充滿了敬畏。
魯菜起源於山東的齊魯風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對華北、東北地區烹調技術的發展影響很大。
2500年前源於山東的儒家學派奠定了中國飲食注重精細、中和、健康的審美取向。
1600年《齊民要術》總結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蒸、煮、烤、釀、煎、炒、熬、烹、炸、臘、鹽、豉、醋、醬、酒、蜜、椒」奠定了中式烹調技法的框架。
明清時期大量山東廚師和菜品進入宮廷,使魯菜雍容華貴、中正大氣、平和養生的風格特點進一步得到升華。
「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史記·貨殖列傳》)。」
山東位於黃河下游,氣候溫和,省內匯集有大河、大湖、丘陵、平原、大海等多樣性的地貌,造就了魯菜的食材選料品種異常豐富與均衡。
而最適合每一種的食材的烹飪技法各不相同,豐富的食材品種直接激發了魯菜烹飪技法的豐富多樣。
山東大地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加上兩千多年來浸潤著儒家學派「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精神追求,終成魯菜系的洋洋大觀。
聽到這裡,許寒覺得有一句話十分實用,那就是周禮盡在魯!
可以是華夏文明是從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開始的獨尊儒術開始,影響著後世幾千年文明形成。
這裡的儒家學派其實主要就是以魯孔為源頭,現在的國外漢語學校,幾乎都要樹立孔子的雕塑形象,可見一斑。
所以這裡的魯菜難怪以前成為達官貴人的主要特定菜餚。
魯菜講究原料質地優良,以鹽提鮮,以湯壯鮮,調味講求咸鮮純正,突出本味。
突出烹調方法為爆、扒、拔絲,尤其是爆、扒素為世人所稱道。
「烹飪之道,如火中取寶。不及則生,稍過則老,爭之於俄頃,失之於須臾」。
爆的技法充分體現了魯菜在用火上的功夫。
因此,世人稱之為「食在中國,火在山東」。
同時,由於山東民風樸實,待客豪爽,在飲食上大盤大碗豐盛實惠。
注重質量,受孔子禮食思想的影響,講究排場和飲食禮儀。
正規筵席有所謂的「十全十美席」,「大件席」、「魚翅席」、「翅鮑席」、「海參席」、「燕翅席」、「四四席」等,都能體現出魯菜典雅大氣的一面。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魯菜系逐漸形成包括青島在內,以福山幫為代表的膠東派,以及包括德州、泰安在內的濟南派兩個流派:
有堪稱「陽春白雪」的典雅華貴的孔府菜,還有星羅棋布的各種地方菜和風味小吃。
濟南風味是魯菜的主體,在山東境內影響極大。
濟南菜以湯菜最為著名,俗話有「唱戲的腔,廚師的湯」。
其清湯、奶湯製法在《齊民要術》中都有記載:
濟南菜注重爆、炒、燒、炸、烤、氽等烹調方法。濟南菜講究實惠,風格濃重、渾厚,清香、鮮嫩。
膠東風味流派的形成,大約在明清時代,以清末最盛。
膠東菜講究用料,刀工精細,口味清爽脆嫩,保持菜餚的原汁原味,長於海鮮製作,尤以烹製小海鮮見長。
由於原料獨特,加上技術精湛,因而構成了膠東菜的風味特色:它以清鮮,脆嫩、原湯原味見長,烹調技法以炸、熘、爆、炒、蒸、煎、扒為主。
孔府菜歷史悠久,烹調技藝精湛,獨具一格,是我國延續時間最長的典型官府菜。
其烹調技藝和傳統名菜,都是代代承襲。世世相傳,經久不衰。孔府菜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孔府的歷代成員,秉承孔子食不厭精,燴不厭細的遺訓,素精飲饌。
對菜餚的製作極為考究,要求不僅料精,細作,火候嚴格,注重口味,而且要巧於變換調劑,應時新鮮,以飽其口福。
孔府菜用料極其廣泛,高至山珍海味,低到瓜,果,菜,椒或山林野菜等,都可烹製出佳蔬美味。
孔府菜做工精細,善於調味,講究盛器,烹調技法全面。傳統的孔府菜世代相承,由此成為中國飲食界中經歷年代最久、文化品位最高的食饌體系。
細細聽來,這魯菜的確是歷史悠久,傳承精髓,好比就是徽菜的好兄弟,儒雅知禮的長袍儒生服的大哥哥,溫潤爾雅,雙手端著靚湯,對著你遙遙一拜。
一切盡在不言中,懂了自然就懂了。
已經是跑開了名利心,無所謂八菜第一不第一,我只做好我自己。
許寒心中默默佩服不已。
過了正北的方向之後,就是東北,正是艮門!
正是淮揚菜菜館,其他的都是三個名,只有這個地方的菜館是四個字,倒也是獨樹一幟。
南離門的粵菜創新十足,西南坤門的湘菜酸菜可口,西兌門的川菜麻辣鮮香,西北乾門的徽菜營養周道,北坎門魯菜彬彬有禮。
那麼東北的艮門淮揚菜就是雕龍畫鳳!
淮揚菜仿佛就是一名衣袖飄飄的三好學生少年,繼承了魯菜本味禮節厚重,也有著自己細緻的刀工展示。
味本鮮香,就是其最大的特點。
從滿漢全席中淮揚菜的風光到開國第一宴中的主打,從紅樓夢中的金陵風味到中國的四大名菜,可以說,淮揚菜的風光文史中可追溯幾百年之久。
淮揚菜指以揚州府和淮安府為中心的淮揚地域性菜系,形成於揚州、淮安等地區。
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
其特點是選料嚴謹、因才制宜;製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清鮮平和。
其一,選料嚴謹,注重鮮活。
淮揚菜興盛的區域,氣候適宜四季分明,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一年四季,水產禽蔬野味不斷。
有道是「春有刀鱭,夏有鮰鰣,秋有蟹鴨,冬有野蔬」,因此淮揚菜的原料以鮮活為主,這也為在烹法上擅長燉燜,調味注重本味提供了物質基礎。
淮揚菜幾乎每道菜對原料都有嚴格選料要求,同時也讓原料的特點在製作菜餚時得到充分的發揮,例如仔雞宜爆炒顯其嫩,老雞宜燉湯顯其肥,大蟹宜蒸,小蟹宜炒等,不一而足。
其二,講究時令,不時不食。
「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
意思是做醉蟹、風雞的原料都以正月十五前的為佳,刀魚過了清明節就不再美味,鱘魚則最好在端午節以前品嘗。
淮揚菜講究「趕季」,對應季食材還有搶鮮的習慣,這種因時而異的近乎偏執的準則將一個季節的美味發揮到了極致。
其三,講究刀工,造型美觀。
淮揚菜是「揚州三把刀」的「第一刀」,向以「刀工精細、刀法巧妙」著稱。
據統計,中國現有的二百多種刀工刀法,淮揚菜都在運用。
淮揚菜中最著名的刀工菜莫過於文思豆腐。
要求將一塊細軟的豆腐切得細如髮絲、綿而不斷;大煮乾絲,一塊白干,廚師經加工可片成18片。
切出的乾絲不僅整齊、均勻,而且其粗細不能超過火柴杆。
豆腐餃,將嫩豆腐去掉老皮,用平刀法片成薄片,放上餡心,斜角對疊,然後用刀修成月牙狀。
還有像獅子頭之類的功夫菜,切忌用絞肉機將肉絞成茸,肥瘦搭配的肉要經過細切粗斬,即細切成石榴丁後再亂刀粗斬,才能達到鮮嫩軟糯的最佳口感。
此外還有三套鴨、脫骨鴨掌之類的菜式,雖從表面上看不出刀工,但實際上要運用到精湛的脫骨刀法,保證將骨頭取出後仍能保持外形的完整美觀。
其四,注重火功,講究火候。
淮揚菜餚根據古人提出的「以火為紀」的烹飪綱領,鼎中之變精妙微纖,通過火工的調節體現菜餚的鮮、香、酥、脆、嫩、糯、細、爛等不同特色。
淮揚菜擅長燉燜燒煮,因為這幾種方法能較好地突出原料本味。
淮揚菜以燉燜燒煮為主的名菜有蟹粉獅子頭、清燉圓魚、沙鍋野鴨、三套鴨、大煮乾絲等。
其五,甜鹹適中,注重本味。
淮揚菜既有南方菜的鮮、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咸、色、濃特點,形成了自己甜鹹適中,咸中微甜的風味。
淮揚菜講究口味的平和,以原料的本味作為主體,以其它調味料為輔,輔料只為襯托主體,味味有別,主次分明,因而其味純而不雜,清鮮平和,濃淡適中,南北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