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流民饑民,劉大善人

  饑民隊伍停歇間,兒子趙堅又要去屙屎。

  前幾日,他們家在野外尋到一些尚算可食的草根樹皮,趙堅吃的有些多,雜七雜八的東西在肚子中堆積,已經好幾日沒拉出屎了,肚子漲得渾圓。

  這次趙堅又沒拉出來,十幾歲的少年郎,不禁急得直哭。

  其母趙陳氏想幫忙,卻又礙於兒子已經長大,不太方便。

  趙振文見狀,找了個細木棍去幫忙。

  過了會兒,蹲在野地里的趙堅忽然大喊一聲:「爹,疼啊!」

  同時一股惡臭味道也宣洩而出。

  卻是趙堅終於拉出來了。

  趙振文也累得滿頭大汗,下意識地想要用手擦額頭,看到手上粘到的一點東西,趕緊停住,滿臉的嫌棄,準備去河中間洗個手。

  這時,一陣隆隆地馬蹄聲由遠及近。

  饑民中還有些力氣和精氣神的,立馬都緊張地望過去。

  「不會是馬匪來了吧?」

  「大家快躲起來,當心被馬匪抓去吃了!」

  「快快,躲起來!」

  這年頭,馬匪日子也很沒保證,有些馬匪長久打劫不到肥羊,抓了饑民當糧食吃也是有的。

  雖然聽聞了馬匪的可怕,可大部分饑民早已餓得沒什麼思考能力,根本跑不動。

  於是乾脆在龜裂的河邊躺平了,等死。

  一些要逃跑或躲起來的,動作也快不起來,反倒使得饑民群體亂成一團。

  趙振文扔掉木棍,一把拉起屁股都沒來及擦的趙堅,道:「快去跟你娘她們匯合,找地方躲起來!」

  父子倆踉踉蹌蹌地在混亂的饑民群體中跟另外三個家人匯合了,卻已經來不及找地方躲藏。

  因為那支馬隊已經過來了。

  不過這支馬隊並沒有衝上來殺人或抓人,而是在一旁停住。

  為首的騎士大聲道:「我家劉老爺正在膠西縣城外施粥賑濟饑民,諸位若想活命,就往膠西去!」

  說完,幾個騎士打開馬背上的糧袋。

  裡面裝著的卻是一個個鴿蛋大小的死面饅頭。

  這些騎士沒浪費功夫去慢慢分,而是一把把的抓,往外拋灑。

  原本麻木的饑民們頓時有了動力,哄搶起小饅頭來。

  因為饑民也不過一百多人,騎士們拋灑小饅頭的範圍又足夠大、足夠多,倒也沒在爭搶中發生踩踏事件。

  只是極少數人已經餓得失去理智,拿了死面饅頭就往嘴裡塞,有可能噎死。

  但這種人屈指可數,大多數人還是勉強能克制,一點點的啃饅頭,就著隨身攜帶的清水下咽。

  一些留有精氣神的饑民搶到饅頭後,還不忘感謝。

  「多謝恩人活命之恩!」

  「恩人啊,留下姓名吧,俺們給立長生牌坊。」

  「恩人收奴婢麼?俺想賣身。」

  為首的騎士沒答理這些人,留下一句「要謝就謝我家老爺吧」,就帶著隊伍打馬離去了。

  等離饑民隊伍稍遠些了,這十名騎士才放緩速度。

  一年輕騎士感嘆道:「這大楚的百姓也太慘了,也不知道咱們這一路招呼的饑民有多少能走到膠西。」

  偵騎隊長道:「我們深入內陸的主要任務是探查各府縣民情以及楚軍情況,遇到饑民,也只能讓他們去膠西。」

  「能否到膠西,就只能看他們是否有那個命了。至於說慘,他們比明末的饑民、流民還差一點。」

  這支偵騎出自親衛軍驍騎衛。

  偵騎隊長已經四十歲,是經歷過明末亂世的,對明末大饑荒中大規模人相食的悽慘景象,至今印象深刻,不能忘記。

  多虧太上皇帶著他們迅速平了天下,才當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太平日子。

  ···

  趙振文一家搶到了十好幾個小饅頭,就著清水一人吃了一個。

  眼下是夏天,這死面饅頭倒也不算太硬,只是略微帶點馬毛、汗水的怪味兒。

  但對很多天都沒正經吃上米麵的趙家人來講,已經算是難得的「美味」了。

  至少吃完後,一家五口精氣神都恢復了些許。

  趙振文又看了眼那隊騎士離去的方向,想起為首騎士說的話,當即做出了決定。

  「我們不去高密了,去膠西!」

  趙陳氏驚訝道:「膠西可比高密更遠一些啊。」

  趙振文道:「那些騎士不僅是我們的恩人,也是善人,他們既說膠西有人施粥,一定是真的。」

  「若去高密,無人施粥賑濟,我們也不可能進得了城,還是死路一條。只有去膠西,才有活路!」

  趙振文做了決定,就帶著一家人往膠西而去。

  饑民中有類似想法的不少,便結伴而行,增加彼此的安全感,避免被小股賊匪劫道。

  雖然他們這些人什麼都沒有,但那一身骨肉也會被豺狼人獸覬覦。

  趙振文等饑民都來自青州諸城,如今已在萊州境內,其實離高密、膠西都不算太遠。

  有了騎士給的死面饅頭,一路上再找些草根、樹皮之類的搭配充飢,兩日後,一群人終於是到了膠西城外。

  趙振文憑藉秀才身份,找了幾個稍有見識的流民一番打聽,便弄清楚了膠西這邊的情況。

  大楚於萊州府東南部至膠州,下轄膠州、即墨、膠西三縣,另有浮山、靈山兩衛。

  膠西縣城便在膠州灣西岸,是個濱海小縣城。

  其城周長不過八里,牆高不足兩丈。

  山東大旱,萊州自然也有旱情,只不過較青州情況輕一些,但膠州卻屬於萊州府旱情較重之地。

  膠西作為濱海小城,相當部分百姓都是漁民,或以海貨為生,受到旱情影響倒沒那麼嚴重。

  但同樣產生了一些流民、饑民(饑民要比流民更嚴重)。

  膠西縣令晏慶貪婪而無能,縣內有流民誕生,不僅不設法賑濟、救助,反而在縣內增設關卡,提高過稅,尤其是城門稅。

  據城內傳出的消息說,晏慶這麼做就是為了避免流民、饑民湧入城中。

  因此過去這段時間,膠西城外聚集了數千流民、饑民。

  膠西城內大戶只有三家願意施粥賑濟,卻都是隔好幾日一放粥,而且每次放的都不多。

  這已經算是善舉。

  更多大戶不僅一毛不拔,反而趁機在城外以天價售糧,或以遠低於正常人市的價格搜羅俊俏的男孩、女孩以及年輕男女,準備賣到南方去,賺取人口買賣的暴利。

  這些聚集到膠西城外的災民,要麼妻離子散,要麼活活餓死,景況悽慘無比。

  但在三日前,這裡卻來了名叫劉升的大善人,據說是海商出身。

  他來到膠西後,見城外儘是饑民,便派人進城買糧食賑濟。

  城內糧價雖然也比往常貴了近十倍,可相較於城外好幾十倍的天價,卻仍算便宜了。

  這位劉大善人在入城的頭一天,在城內幾家糧商以及各家儲糧大戶尚沒注意的情況下,派人一口氣買了上千石糧食。

  然後就開始在膠西東、西、南三座城門外放粥賑濟。

  不像那三家大戶每隔幾日放一次粥,每次只放一個時辰。

  劉大善人每日放粥兩次,只要是在他那兒登記了的災民,每次必然能領到一碗粥喝。

  趙振文了解到這些,不僅暗自驚訝,心想:這膠西城外如今怕不是有五千人,哪怕每日每人兩碗清粥,一天也得消耗不少糧食。

  這位劉老爺卻已經連續賑濟了三四天,可真是個大善人啊。(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