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歷史,問農
「聽說諸位是從大東洋之東而來?」汪遠洋看著王守哲、鄭遵謙頗為好奇地問。
他發現,這兩人的衣著要比他們大楚的窄一些,顯得頗為幹練、修身。
至於髮型什麼的,倒是沒什麼差異。
而王守哲、鄭遵謙則發現,汪遠洋的衣袍服侍很像是前明的。
之所以與他們的服飾略有差異,卻是大崋建國後,受劉升及崋軍服飾影響,有所改變的結果。
更何況,他們都是軍人,如今這一身其實已經算是休閒服飾了。若是軍裝的話,只會更幹練,汪遠洋定能一眼辨別出來。
不暴露軍人身份,則是避免日本及大楚警惕,乃至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王守哲含笑點頭,「正是來自大東洋之東。」
汪遠洋眼睛一亮,又問:「古傳東海之上有三仙山,然歷代遍尋皆不可得。諸位既是來自大東洋之東,可見過三仙山?」
然而在南宋淳熙十二年、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楚太祖熊明遠橫空出世後,歷史就變得面目全非了···
聊了幾句,王守哲趁勢問道:「我輩先祖在唐末亂世攜帶部眾和幾大族人出海,在北美洲繁衍至今已近五百年。」
劉升正帶著一大票隨員,在城郊視察春耕情況。
須知,在他們那時,因為大航海興起,人們早就將三仙山當做子虛烏有的傳說了。
汪遠洋一笑道,「巧了,鄙人確實喜歡讀一些正史、野史之類的史書。至於唐末亂世之後嘛,先是軍閥混戰,多國林立,史家總結後稱之為五代十國。」
自大崋建國後,劉升便一直讓戶部及地方大力推行他從後世帶過來的各種優秀糧種,如今效果斐然。
說起來,王守哲他們倒是知道劉升是謫仙下凡的傳說。
不過,思及大楚所處時代還在前明之前,兩人又覺得汪遠洋會這麼想也正常。
但劉升一則並不承認此事,二則並不鼓勵臣民議論、傳播此事。
南京。
何況此事涉及大崋的秘密,他們自然不可能主動吐露給大楚之人知曉。
「幾十年之後,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代柴周而立,進而統一了大半個天下···」
王守哲、鄭遵謙面面相覷,沒想到汪遠洋竟然問起這個。
「聽汪兄談吐,應當也算是儒商吧?可否與我們講一講唐末之後到大楚如今的歷史?」
「至於三仙山的傳說,我們倒是也聽說過,卻從未見過,大約是先輩虛造的吧。」
就這樣,在汪遠洋的訴說下,唐末之後的歷史畫卷在王、鄭二人面前展現開來。
王守哲道:「這大東洋上確實有一些島嶼,我們之前便是從大東洋北部循著一些島嶼來此的,如若不然,以我們的艦船,也難以橫渡茫茫大東洋。」
兩人發現,從唐末到南宋的前半頁歷史與他們那邊基本相同,沒什麼差異。
「此番歸來,一是開闢航路與商道,二便是想了解下神州如今的情況。」
說起來新糧種的推行剛開始也是有些阻力的。
如玉米、紅薯等北美作物,百姓此前並未種植過,即便官府推行,他們也不敢種太多。一則田地有限,二則人的時間、精力有限。
若是忙碌一番,沒能收穫多少糧食,反倒耽擱了其他糧食的種植,那就虧大了。
好在玉米、紅薯、土豆等產量都相當高,又幾乎不與水稻、小麥等主糧爭地。
在各地試種一兩年後,百姓便主動在一些不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田地中種起玉米、紅薯、土豆等北美農作物來。
如此一來,官府對新糧種的推廣就變得越來越容易。
一些地方的大地主甚至等不及當地官府售賣新糧種,便主動到有新糧種的地方購買,好儘快種上玉米、紅薯、土豆等海外「仙種。」
數年下來,除了今年開春才設立的安東行省,其餘十九行省都已有新糧種種植。
如河南、淮南、湖北、湖南、江西、南直隸這中部幾個行省,甚至已種植數年,達到了幾乎家家戶戶都懂得如何種植新糧食的程度。
這幾年大崋的田賦連續遞增,也與此有著一些關係。
糧食是大崋近兩億人口的生命保障,劉升自建國以來雖然一直提倡重視發展工商業,卻也沒忘記以農為本。
每年春耕時節,除了歷代封建王朝保留的祭祀項目外,他都會帶領隨員到南京城郊,或者應天府隨便某個縣,視察當地的春耕進度與情況。
此番在南郊視察之餘,劉升臨時下令,以朝廷大臣的身份作為掩飾,到計劃之外的一個村子「微服私訪」。
之所以帶引號,是因為以他皇帝之尊,是不可能像後世某些影視劇中那樣進行裸裝微服私訪的。
真那樣做,就是對自己、對國家不負責。
白龍魚服,要不得,因為一不小心就真可能被當成魚給宰了。
來到村子附近,劉升注意到旁邊一個山地上,有個老漢正帶著一個半大娃子在干農活,便走過去詢問。
「老人家,我們是朝廷派下來的問農使,請問你家去年收成如何?這日子過得怎樣?」
這老人瞧見劉升帶著一大票隨從(明面上的,暗地裡更多),雖不明白問農使是個啥官兒,卻也知道相對於小民而言,都是大官,忙要跪下磕頭。
「小民見過大老爺···」
劉升不待這老漢跪下,便連忙將其扶住了,道:「老人家,咱們大崋朝廷可不興隨便跪拜。這小民見了官若無罪則無需跪拜,下官見了上官也無需跪拜,便是朝臣見了當今天子,同樣無需跪拜,甚至還有座位呢,這事宣政員難道沒講嗎?」
老漢沒能跪下來,倒也沒堅持,他有些緊張地道:「講了,李宣政都講了,他可是好官啊大老爺···不過我就是習慣了,見官就想跪,一時改不過來。」
劉升笑道,「您習慣了沒事,但您的兒子、孫子可得將這習慣改過來。人啊,跪多了就容易沒骨氣,您說是不是。」
「是,是。」
老漢覺得眼前人不愧是朝廷大官,說話就是有道理,回頭他可得好好教育兒子、孫子,讓他們做個有骨氣的大崋人。
接著,老漢開始給劉升講起了農事。
講到新糧種時,他老臉都笑成了一朵菊花。
「說起官府讓我家種植玉米、紅薯的時候,我還有些不樂意呢,只是礙於官府要求,需占的又是些山地,這才中了一些,沒想到竟那麼高的產量。」
「我這個後悔啊,早知道就多種一些了。即便這樣,那一年我家糧食也剩了不少。我活了一把年紀,倒是頭一回家中有這麼多餘糧呢。」
「如今我兒子、兒媳婦都進南京城裡打工了,每年賺好幾十銀元。」
「老漢我和老伴兒,帶著孫子、孫女在鄉下點田地,不僅能保證一家吃喝嚼用,每年多出的糧食還能賣幾個銀元。」
「這日子過得,真是越來越有盼頭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