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崴。
在當地女真土語中其實就是「海邊邊」的意思。
元代曾在此建立永明城(小土城),後來廢棄。
幾年前這裡還是一處近乎蠻荒狀態的半島,方圓幾十里只有幾個不知屬於哪一部的女真村落。
他們以狩獵海邊的海豹、海鳥和打漁為生,此前甚至不為清國所知,亦不受清國約束。
不過,自幾年前耿仲明奉多爾袞之命到東海之濱尋找合適的地方建造船廠,選中此地後,當地的女真人就遭了秧。
青壯全被被當做野人女真抓捕、教訓,和索倫人一樣,部份死去,活下來的則被充入八旗滿洲軍中,當做敢死先鋒。
剩餘的人中,老人大多被當場殺死,婦孺則被打為奴隸,分給八旗貴族。
隨後,清國徵發了許多朝鮮人作為奴隸,在此建造造船廠,乃至建城。
幾年下來,這裡已經建成了一座周長七八里的土城。
雖然城牆僅一丈多高,卻厚達一丈,且設有多種防炮設施——這是專為應對崋軍火炮所建的土城。
當多爾袞帶領最後一批心腹及一大批女真人乘坐海船趕到這裡時,城內外已經聚集了五六十萬人!
這裡面除了充作奴隸使用的十萬餘朝鮮人,剩餘四五十萬人中絕大多數都是女真人。
蒙古人、漢人不是沒有,但所占比列極少。
因為土城太小,只有八旗貴族極其家屬才能入住,其他人都只能再城外搭帳篷。
所以,當多爾袞從海船上眺望時,便瞧見城外儘是連綿的帳篷。
這些帳篷顏色各異,很多甚至是以獸皮拼接而成,所以眼前景象不僅不壯觀,反而給人一眾大災之後的破敗感。
多爾袞沒時間感慨。
下船之後,他便帶著隨從騎馬進城,入住了土城內的臨時睿王府。
稍稍休息一番,便召集心腹及骨幹文武議事。
以前在盛京、咸京,他還會專門到「崇政殿」中,讓順治小皇帝坐龍椅上裝個樣子。
如今肅親王、禮親王分家北上,剩餘的八旗貴族幾乎都以他馬首是瞻,便是鄭親王濟爾哈朗都以他為尊,他便懶得再裝樣子了。
不多時,眾人在他府上廳內齊聚。
不僅有各旗固山額真(都統)、議政大臣等八旗貴族,還有以洪承疇、馮銓、范文程、寧完我等漢人。
說起來,范文程原本是皇太極心腹,與多爾袞並不對付——因為多爾袞的兄弟多鐸根本不把漢人當人,即便是他這種被皇太極信重的「漢人奴才」,也經常被侮辱。
甚至多鐸還見色起意,多次淫辱他的妻子,給他戴了頂大大的綠帽子。
後來皇太極駕崩,多鐸也在於崋軍的戰鬥中被打死,他只能在多爾袞、豪格之中選一個作為「主子」。
多爾袞雖然與多鐸是兄弟,卻比豪格更加重視漢人,也更有智慧,更尊重他這種文人——至少表面上是這樣的。
相較而言,豪格對漢人和文人就比較輕視了,也缺乏智慧。
再加上後來的政治鬥爭中,豪格完全被多爾袞壓在地上摩擦,范文程便只好選擇多爾袞當新主子。
至於說順治皇帝,雖然有布木布泰小心保著,可到底還年幼,還沒資格當多爾袞的對手···
眼下這光景,多爾袞也不講什麼規矩。
見人到齊,他便開門見山地道:「本王離開咸京時,崋軍幾乎攻占了整個江原道,並開始多路發兵攻打咸鏡道。」
「雖然咸鏡道多大山險隘,不利於崋軍大兵進攻以及火炮發揮,但僅憑我們留下的那些兵馬,恐怕抵擋不了多久。」
「所以,我們在海參崴這邊的人必須儘快轉移到蝦夷島去。」
「范文程,蝦夷島那邊的情報是你負責的,說一說那邊的情況吧。」
「喳。」范文程應了聲,便清了清嗓子,講起來。
其實清國一直有和日本進行貿易,只不過貿易量不大,但派人到日本本州島及蝦夷島打探情報卻是沒問題的。
清國情報工作做得雖不如大崋,卻比之前的大明好多了。
蝦夷島雖然偏僻,但范文程用了幾年時間,還是將島上情況了解了個七七八八。
「啟稟王爺,這蝦夷島上原以蝦夷人,也即是前明所說的苦夷為主。」
「苦夷跟老林子的索倫等野人差不多,以漁獵為生。除了蝦夷島,北邊的苦兀島乃至更北邊的一些地方,都有他們活動的蹤跡。」
「另外,根據我們從日本打探到的消息,兩百年前他們的勢力曾覆蓋日本大島(本州)北部。」
「只是後來與倭人征戰屢次失敗,才被迫不斷向北縮小勢力範圍。」
「至今,倭人已經占據了蝦夷地最南邊的渡島半島部分地區上百年,並建立了福山、函館等幾座城池。」
「大概在幾十年前的萬曆年間,幕府在此委任了大名松前蕃。」
「目前松前藩的家主名為松前氏廣,為上任藩主松前公廣之次子···」
隨著范文程的講述,參與議事的一眾八旗貴族、大臣都對蝦夷地有了基本的了解。
然後他們便發現,這蝦夷地也不像他們所想的那樣,完全屬於化外之地。
至少倭人在那裡已經建立了幾座城池。
這不就省了他們建城的功夫嗎?
他們大清打不過崋軍,難道還打不過倭國一個偏僻之地的大名?
至於說在蝦夷地上找一處荒地登陸,從無到有的建城,慢慢發展,並不適合大清。
他們大清之前能從老林子中崛起,進而占據遼東、遼西乃至漠南草原,靠的可不是種田,而是手中刀槍!
范文程所講的這些情報,多爾袞其實早就有所了解,甚至幾個月前就派了小股先遣部隊在蝦夷地尋找合適地方登陸,建立隱蔽營地。
至於如何攻略蝦夷地,他也跟濟爾哈朗等及幾個重要心腹早就商量定了,今日不過是正式告知其他八旗貴族,順帶提振一波人心士氣而已。
這個季節的海風正適合從海參崴渡海前往蝦夷地。
於是,幾日之後多爾袞便派出了上萬清軍,乘坐十幾艘大海船,渡海往東而去···
蝦夷地,渡島半島。
半島西南有一條不大不小的河流向西流入大海。
陸地在這裡向東凹進去,因陸地、山巒阻隔,遮擋了北邊來的寒風,使得這裡相較別處溫暖一些。
再加上其為一天然良港,因此早在兩百年前,和人便占據了這裡,建立城寨。
此時,和人稱這種城寨為館,其實規模就跟大明境內的集市差不多,甚至還不如某些大集市,更像是宋代以前的大地主莊園塢堡。
經過兩百餘年的發展,和人先後在這裡建立了花澤、勝山、洲琦三座城寨。
不過花澤館早就在與蝦夷人的戰爭中毀掉了,如今晉升勝山、洲琦兩館,相隔十數里,分立在河流南北。
這一日,天氣晴朗。
隸屬於洲琦館的漁民們正乘坐小漁船,在海邊打漁。
最東邊一個漁船上的漁民灑下漁網後,抬起頭來下意識往東邊看了眼,頓時瞪大眼睛。
卻是十幾艘大海船乘風破浪,向洲琦館駛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