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億元軍費,大崋商稅

  不怪與會的部份大臣心中憂慮。

  就楊廷麟等出自前明的大臣所知,前明朝廷國庫年入最高是在張居正初步落實一系列改革政策後的十餘年。

  也即是萬曆六年至萬曆二十年間。

  雖然萬曆皇帝在張居正死後對其展開了各種報復,乃至推翻其所遺留的部分政策,但並非在朝夕之間實現。

  整個過程長達一二十年,甚至更久。

  並且,直到崇禎年間,張居正改革的一些政策都還保留著。

  大明朝廷財政年入以萬曆六年為例。

  當年夏稅秋賦(農業稅)約為2080萬兩白銀。

  商稅約為224萬兩白銀。

  雜色收入(農業稅、正統商稅之外的各種雜稅)大概有349萬兩白銀。

  即便算上徵收的部分稻麥等實物,也不過折算白銀1644萬兩。

  也即是說。

  萬曆六年大明朝廷的財政總收入大概為4297萬兩。

  這個財政年收入,在朱大典等人看來已經相當多了。

  可就算將前明萬曆六年的全部財政收入都拿過來,都還不足大崋給常備軍、水師、警備軍發的軍餉。

  大崋建國不過數年,縱然實施了種種優於大明的財稅政策,更開辦了不少國營、官營廠坊,財政收入就算比萬曆六年多,又能多多少?

  真能支撐得住這麼大的軍費開支?

  況且,除了親衛軍、常備軍、警衛軍外,地方民勇也有少許軍費開支。

  大崋民勇的主要待遇是減免一成田賦。

  但若是朝廷徵召民勇參與戰時,也會給予補貼。

  民勇若作民夫用,則按招募民夫價格給予補貼。

  民勇若作警備軍用,則按警備軍月餉給予補貼。

  撫恤、獎賞也沒比警備軍低太多。

  再加上民勇數量眾多,每年軍費開支也不會太少。

  這不,李邦華緊接著就說起今年民勇部隊的軍費開支——

  「今年我大崋進行了滅偽順、滅殘明兩場大戰,共計徵調民勇十萬餘人。」

  「這些民勇基本都是充當民夫,協助我軍後勤運輸。故按民夫招募價格,月給補貼兩元。」

  「再加上各地方民勇的訓練花費及其他一些開銷,去年民勇軍費開支約為106萬元···」

  聽到這裡。

  不少軍務院大臣鬆口氣。

  每年106萬元的軍費開支,相較於前明是個不小的數字,但對大崋來講就不算什麼了。

  或者說債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癢。

  隨後,李邦華又匯報了今年軍餉之外的軍費開支。

  這項開支的多少,與大崋軍隊多少,以及當年是否進行了戰役,又為多少部隊更換裝備有關。

  去年。

  大崋主要是進行了滅偽順、滅殘明兩場大戰,然後就是應對清虜入侵的龍門川之戰。

  前後共計調動了三十多萬軍隊(民勇不算)。

  至於更換裝備,主要是為親衛軍更換燧發槍、炮擊跑、手榴彈。

  並給常備軍各師也配備了一定數目的迫擊炮、新手榴彈、炮彈。

  不過,軍費最大頭卻是向龍江造船廠訂購十幾艘戰列艦,及其他類型大小戰船數百艘。

  「···今年常備軍八個師在軍餉之外的軍費開支為550萬2455元。」

  「今年水師除軍餉之外的軍費開支為1025萬5100元。」

  「警備軍軍餉之外的軍費開支為259萬7553元。」

  「綜上,今年我大崋常備軍、警備軍、水師總共軍費開支約為7511萬7855元!」

  一年總軍費竟高達七千五百多萬銀元!

  不少大臣聽李邦華說出最後一個數字,不禁在心中驚呼。

  並且,這還是因為今年常備軍、警備軍沒有大規模換裝,武備方面花費相對較少的緣故。

  若是大規模換裝,軍費怕是還要高出大幾百萬元!

  『軍費是朝廷每年支出的最大頭,但朝廷其他方面的支出,如官吏俸祿、修整水利、修建道路、賑災等,加在一起也不少。』

  『不知今年朝廷財政收入是否足夠?』

  『多半是不夠的,卻不知差多少,國庫中剩下的錢是否夠補窟窿。』

  楊廷麟作為軍務院軍餉司員外郎,並不知財政部的事,便只能按照以往的經驗猜想。

  想到朝廷需要拿國庫積存補財政窟窿,甚至都不夠補。

  他心頭便沉甸甸的。

  然後不禁抬頭看向劉升。

  卻見劉升神色淡然,似乎完全不為此事憂慮。

  『陛下養氣功夫是真的好。』

  楊廷麟只能如此感嘆。

  只是,待李邦華匯報完退下,楊廷麟注意到,李邦華神色似乎也頗為淡然,並不為七八千萬銀元的軍費著急。

  『莫非財政收入竟足夠開支?』

  楊廷麟又不禁如此猜測。

  卻又覺得不可思議。

  大崋財政總收入若足夠總開支,豈不是得有一億好幾千萬銀元?

  ···

  御座之上。

  劉升同樣在思考大崋財政之事。

  軍費作為財政支出的最大頭,若算上親衛軍今年2000萬左右的軍費,大崋今年總軍費高達九千多萬銀元!

  幾近一個億!

  縱然是按照大崋鑄造銀元的本錢(一銀元約七錢真銀),那也是七千多萬兩白銀!

  要說對財政沒壓力,絕對是假的。

  雖說財政上不至於入不敷出,但部分軍費支出已無必要,確實該縮減一些了。

  因此,待軍務院其他各部侍郎匯報完,劉升便問:「關於軍費方面,眾卿可有什麼想法?」

  楊廷麟聞言立馬起身,拱手道,「陛下,我大崋軍費實在過高,須得設法縮減,否則財政怕是難以支撐!」

  劉升問,「那該如何縮減呢?」

  楊廷麟一時不言,卻是還沒想好。

  其實,若在前明,楊廷麟肯定張口就將心中一些籠統的想法說出來了。

  但他清楚,在大崋,任何建言,都需言之有物。

  劉升最不喜的就是泛泛而談。

  在楊廷麟沉默時,李邦華又站了起來。

  「啟稟陛下,臣匯總今年軍費支出,發現警備軍軍餉占比最多。」

  「如今我大崋除了在西北、遼地、西南尚有些戰事,內省基本太平。」

  「便是前明所遺留的賊匪,在過去兩年中,已基本被地方警備軍清剿乾淨。」

  「因此,臣以為,除南、北直隸省及各邊省,其他行省已不需要太多警備軍,當再度精簡之。」

  聽到這裡,殿內眾臣不少都點頭,覺得在理。

  便連劉升都不例外。

  如今大崋有八十五萬警備軍,十八個行省平均下來,大概每個行省能分到三個旅的兵力。

  南、北直隸省,更是各有七個旅的警備軍。

  屬實有點多了。

  他於是問,「那李卿認為該如何精簡警備軍呢?」

  李邦華在明末那樣的官場生態中,都能展示出自身才華,整頓南北京營。

  如今在大崋擔任軍政部左侍郎,隱為大崋大司馬,自是對軍務極為上心。

  關於如何精簡警備軍,他思慮良多,確實有些想法。

  「臣以為,河南、山東、淮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這七大行省只留一個旅的警備軍即可。」

  「福建、廣東濱臨南海,易遭夷人侵犯沿海;貴州土司強大。此三省,可保留兩個旅的警備軍。」

  「邊省之中,陝西、山西可保留三個旅的警備軍;四川、雲南既廣大,又為邊省,需保留四個旅的警備軍。」

  「至於南、北直隸省,可保留七個旅的警備軍不變。」

  「如此,我大崋只需保留41個旅,總計48萬6383名警備軍即可。」

  「若能落實,我大崋一年至少節省軍費一千三百萬元!」

  劉升聽完先點頭,隨即又皺起眉頭。

  「如李卿所言,確實能節省一千多萬元軍費,但多出的三十多萬警備軍將士又該如何安排?」

  李邦華一時遲疑。

  他覺得劉升是知道怎麼安排的,只是想要借他的口說出來而已。

  不過,為人臣子,為君上背鍋倒也應該。

  想到這裡,李邦華一咬牙道,「自是給予一筆遣散費,令其解甲歸田。」

  「況且如今天下還有不少荒地,這些退伍的警備軍都可以分得一些田地,成為有恆產者。」

  有恆產者有恆心,就不會跟朝廷鬧事乃至造反了。

  劉升聽了一笑,道:「倒也可行。」

  不過他心裡想的卻是,這些警備軍基本都是從明末亂世殺出來的老兵,就這麼放去種田,未免有些可惜。

  或許可以出台一些政策,讓他們去北美軍墾,或將來去南洋。

  關於這方面,劉升暫時只有個大略的想法,若要實施,還需思量周全,等待時機···

  次日。

  也即是臘月二十六。

  劉升在召開軍務院財務報告後,又緊接著召集財政部眾臣,聽取大崋年度財務報告。

  雖說昨日他認可了李邦華再度精簡警備軍的決定,但若財政允許,他還是想多保留幾個旅的警備軍。

  比如說河南,算是他起家之地,又有天目山、汝陽等重地,多一兩個旅的警備軍不為過。

  又比如說山東、浙江,都是沿海行省,同樣可能遭到夷人、海盜襲擊,只駐紮一個旅的警備軍,兵力實在有些單薄。

  在劉升思忖之時,錢運生拿著準備好的一份文冊起身,開始進行匯報。

  「我大崋如今的財政收入主要分為:稅收、官營資產、抄剿罰沒三大方面。」

  「其中稅收又分為:農稅、商稅、關稅、雜稅四大方面。」

  「因陝西、雲南今年方平定,故農稅實際是在去年的十六行省內進行徵收。」

  「夏稅秋賦加在一起,總計折銀1856萬5920元。」

  聽到這兒,劉升不禁眉頭微動。

  因為這個數據與萬曆六年的農稅相比,明顯差了一大截。

  須知,萬曆年間一兩銀子,絕對比大崋此時一元銀元價值高。

  真比較的話,兩者很可能差了差了五百多萬兩。

  但劉升對此並不意外。

  萬曆六年,大明還頗為強大,甘肅、遼西、遼東皆在手,且太平了好幾十年。

  大崋國土面積沒那時的大明多不說,在經歷明末戰亂後人口也銳減了小几千萬。

  另外,萬曆初年天災可沒現在那麼頻繁。

  可以說,今年能有這麼多農稅收入,已經是大崋吏治清明、治理得力,以及積極推廣玉米、紅薯等高產新農作物的結果。

  不然的話,農稅收入只會更少。

  當然,農稅少的另一大原因,其實是還沒有清丈田畝,沒有徹底取消士紳等特權階層的免稅權···

  錢運生接著說起了商稅收入。

  「我大崋商稅目前以鹽稅、茶稅、礦稅為主,此外還有住稅、契稅、牙稅、酒醋稅、落地稅、門攤稅、塌房稅···」

  大崋立國不過三年。

  直到今年,仍以打天下為主,對政務方面則以穩定為主。

  劉升就算有心改革,也不可能在兩年多中一蹴而就。

  更別說,某些重要改革他本身了解並不深,手底下也缺乏相關人才。

  若按自己想當然的去改,很有可能還不如前明相關制度。

  所以,目前財稅方面雖然更改了不少,卻也有相當部分仍延續前明制度。

  比如說原來關稅是囊括在商稅中的,在大崋卻被單獨拿出來,成立有司進行管理。

  但其他方面的商稅,包括鹽稅、茶稅、礦稅等重要項目,仍按前明制度進行收取,還沒來得及改。

  「今年總計收取鹽稅668萬兩,茶稅235萬兩,礦稅316萬兩···」

  當錢運生將今年商稅各項一一報出來,劉升不禁雙眼微眯,眸中掠過一抹寒光。

  據他所知。

  前明鹽稅最高時也就三百多萬兩,最低時則只有一百多萬兩。

  大崋剛立國,鹽稅基本承襲前明制度,沒做太大改動。

  主要就是取消對灶戶身份的限制,提高灶戶的薪酬待遇。

  再就是吏治比前明清明。

  最後則是推廣鹽田曬鹽法。

  僅是如此,不過兩三年,便讓大崋鹽稅收入超過前明最高時期的兩倍!

  按理講,劉升該高興才對。

  可他如今的神情顯然並不高興。

  因為他知道,後世歷史上,清朝鹽稅一度高達四千多萬兩白銀!

  大崋眼下的鹽稅收入,跟清朝相比根本不算什麼。

  誠然,清朝鹽稅的高收入,也造成了百姓食鹽困難,加重了百姓日常生活負擔,並非完全可取。

  但對比明朝鹽稅,便知鹽商、私鹽販子,必然侵蝕了國家大筆鹽稅。

  也即是說,大崋鹽稅乃至整個鹽業,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鹽商?』

  『大崋初立前兩年,國家以軍務為要,內政以安穩為要,朕才當做沒看見這夥人。』

  『如今天下基本太平,大崋對各地的統治也深入人心,越發穩固。』

  『是時候好好查一查這夥人,該殺的殺,該抄家的抄家,好整頓大崋鹽業了。』

  『嗯,且讓他們再過個年。』

  在劉升思考著整頓鹽業、整治不法鹽商時,錢運生已匯報完商稅各項年收入。

  他頓了頓道,「綜上,我大崋今年商稅總收入為2188萬3225元!」

  文華殿內的一眾財政部大臣聽到這裡,明顯都神情振奮。

  甚至有人興奮得臉頰潮紅。

  因為這個商稅收入在他們看來真的是極高了。

  以萬曆六年為例,其包括了關稅在內的商稅,也不過223.8萬兩而已。

  大崋商稅即便不算關稅,也將近是前明萬曆六年的十倍!

  這自然讓財政部眾臣感到驕傲。

  不過,當有人看向劉升時,卻發現劉升並無任何高興之色,甚至眼神給人種冷颼颼的感覺。

  莫非。

  陛下對今年商稅收入不滿意?(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