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崋擁有廣西已一年有餘,匪患基本清除乾淨,州府承平。」
「至於廣西土司,原本就不多,因此過去一年改土歸流工作也進行的不錯。」
「所以,朕決定對廣西的州府劃分進行改動,好方便朝廷派遣流官治理。」
劉升說完,便示意殿內侍衛換上另一幅新製作的大崋廣西行政輿圖。
眾臣看過去。
劉升則直言對廣西州府的改劃。
「這次改動的主要是西南邊幾個州府。」
「眾卿想必都看到了——思明府、龍州、江州、憑祥州、思陵州合併為龍江府。」
「歸順州、奉議州、向州、都康州,及原隸屬於南寧府的飛地下雷峒,都劃歸鎮安府管轄。」
再次改變廣西州府劃分之事,劉升之前雖沒怎麼透露風聲,但此番與會眾臣卻並不覺得意外。
別的不說,原本的思明府名字在大崋便算犯了忌諱。
大崋取大明而立,某地卻叫「思明府」,膈應不?
至於說原本就不多的土司州全被正式改土歸流,也是應有之義。
看了會兒地圖,李長文起身拱手。
「陛下,廣西西南諸州府雖在過去一年基本滿足了改土歸流的條件。」
「但各少數族裔仍實際存在,土客矛盾也不會完全消弭。」
「因此,若想讓這些州府真正安定下來,之後幾年,還需派善於調理土客、漢蠻關係的能官去治理才行。」
劉升聽了微笑道,「這是自然——愛卿身兼吏部尚書,回頭費些心思挑選些個能員幹吏便是。」
頓了頓。
劉升又道,「此外,考慮到未來廣西的發展計劃,朕還決定將廣西省治由臨桂改為宣化。」
眾臣聞言又下意識地看向大崋廣西輿圖。
臨桂為桂林府府治,亦是之前的大明廣西布政使司衙門及巡撫衙門所在。
宣化卻是南寧府治。
聯繫方才劉升對廣西西南州府的重新劃分,以及一年前將廉州府劃歸廣西的舉動,有幾個大臣便大概猜到劉升的想法了。
就大崋對廣西的州府劃分而言,南邊的南寧宣化,確實比北邊的桂林臨桂更適合當省治。
一則,宣化更靠近西南的龍江、鎮南等邊境州府,不論是原來的土司叛亂,還是安南入侵,宣化作為省治所在,都可以更加快速地應對。
二則,相較於桂林臨桂,南寧宣化離海邊更近。
去年劉升將廉州府劃歸廣西時,便說過,是為了方便廣西發展海貿。
大崋重視海貿,將來更會爭霸海洋,這是劉升在建國之初便確定,且兩三年來反覆提到的事。
廣西要想發展並重視海貿,省治自然是離海邊更近好一些。
想明白了這些,便沒誰對廣西省治的改動有意見了。
隨後,劉升又與眾臣商議了些州府劃分、省治改遷的其他事情,便結束了這場會議。
其實劉升原本想借這次會議,將重慶及周邊諸州府從四川行省劃分出來的。
考慮到大崋建國沒幾年,四川省雖廣大,可目前人口還不算太多,恢復前明太平時期的繁榮也需要些時間,便暫時將此事擱置了。
準備過幾年再議。
···
會議結束後。
劉升回到後宮,徑直往莊妃李靈菲處去。
今年十月份,劉升後宮又是雙喜臨門。
安嬪鄭海珠在十月上旬誕下皇三女,取乳名丸子,大名劉珊。
同時,劉升下旨,鄭海珠晉位為安妃。
十月下旬,莊妃李靈菲診斷出身孕,卻是已懷孕一個多月。
當時李靈菲是喜極而泣。
可想而知,之前一直沒懷孕,給她帶來了多大的壓力。
如今總算是得償所願。
劉升也覺得有點愧疚,所以這段時間經常來陪伴她。
延禧宮。
劉升正陪著李靈菲在院內散步。
因為才懷孕一兩個月,李靈菲看起來與尋常女子沒什麼區別,身形窈窕。
「你雖然懷孕了,但也不必整日呆在屋內,天氣好時,可以出來走一走。」
「嗯。」李靈菲點頭。
聽到劉升關懷的話語,她只覺得心裡甜蜜蜜的。
恨不得時間永遠停留在這一刻。
又或是劉升日日陪在她身邊,相依相偎。
但她知道這不可能。
不僅後宮其他的女子需要劉升,國家諸多軍政事務更需要劉升去處理。
或許,只要劉升心裡有她的位置,她就該滿足了。
劉升陪李靈菲散了會兒步,在她寢殿內小憩了半個小時,便回到天心殿,處理國務。
沒多久。
李長文拿著一份文書來到了天心殿。
行禮之後,他便將文書轉交給侍衛。
「陛下,蘇州府海關發來文書,言朝鮮使團船隊抵達吳淞口,請求來南京覲見。」
朝鮮使團?
聽了李長文的話,劉升又看了看文書。
發現上面都是些沒有營養的話。
大抵是,朝鮮王聽說大崋順天應民,一統神州,為中原正朔,所以特遣使來拜見,並請為大崋藩屬,等等。
看完,劉升道:「先生怎麼看?」
李長文道:「朝鮮原為前明藩屬國,在諸多外藩當中,可以說最為親明,亦是受儒家思想薰陶最深的一個藩國。」
「然而,自遼地女真崛起,先後數次入侵朝鮮,使得朝鮮與前明關係變更。」
「萬曆、天啟年間,前明攻打後金,朝鮮國皆有派軍隊參與協助,與前明關係不可謂不好。」
「然而,先是天啟七年,後金貝勒阿敏擊敗朝鮮,逼迫朝鮮與之訂立『兄弟國盟約』,並向後金交納歲幣。」
「此後,後金更是一再壓迫朝鮮,至崇禎九年,皇太極再次攻打朝鮮,硬是讓朝鮮脫離前明,轉為偽清藩屬。」
「至我大崋立國的前幾年,朝鮮或是被迫,或是有意加入,派了不少兵馬加入清軍當中。」
「甚至在清虜近兩次入寇中,都有朝鮮士卒的身影。」
「不過,自我大崋建立,屢敗清虜,便是清虜有意封鎖消息,如今朝鮮也該知曉了。」
「因此臣以為,朝鮮使團此番多半是來向我大崋求援,以求儘快擺脫清虜控制的。」
劉升用手指敲著御案,道:「據朕所知,自朝鮮轉為偽清藩屬國後,朝鮮王李倧便患上了『恐清症』。」
「對外,他不僅幾次出兵幫清虜攻打前明,對清虜極盡諂媚。」
「對內更是驅逐『斥和派』的親明大臣,重用順從清虜的大臣。」
「朝鮮王如此,真能有決心擺脫清虜控制嗎?即便他肯,我大崋是否該幫助他?」
如今,訊風衛不僅在遼地有諜探,在朝鮮也安排了諜探。
雖然諜探不多,安插不久,但還是向大崋傳遞迴了不少重要信息。
再加上劉升穿越前知道的一些事,可以說對如今的朝鮮局勢還是比較了解的。
李長文聽了劉升的話,略微沉吟,道:「臣以為,縱然朝鮮王李倧無決心,其國內如今也該是『斥和派』勢大,遂有此番朝鮮使團此行。」
「至於說是否該幫助朝鮮,便要看陛下將來要如何對待朝鮮了。」
李長文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幾年的相處,他對劉升某些方面的想法頗有了解。
如果大崋是以儒家思想治國,那麼肯定是要幫朝鮮擺脫清虜控制並成為大崋藩屬的。
然而,劉升建立大崋後,顯然並非以儒家治國。
另外,擁有從後世帶來的種種優勢,劉升的野心也遠超歷代開國皇帝。
所以,宋元明三代對待朝鮮半島藩國的經驗,在大崋都未必有用。
劉升又敲著桌案沉思了幾息,便道:「不妨告訴先生,待將來時機成熟,朕有意直接統治朝鮮半島。」
李長文聽了瞳孔微縮。
心道,果然如此啊。
隨即李長文就有點興奮了。
沒錯,就是興奮。
他雖然也是儒家體系培養出來的人,但成就並不高,當年只不過是個秀才。
反而因為讀了不少雜書,更期望輔佐雄主成就霸業。
如今有機會輔佐劉升成就遠超歷朝歷代的雄圖霸業,他如何不興奮?
他於是拱手道,「陛下若要拿下朝鮮,不妨行『驅狼逐鹿』之策。」
「驅狼逐鹿?」
劉升猜到這個詞什麼意思,但依舊覺得新鮮,露出了笑容。
李長文接著道,「朝鮮李氏是盤踞在半島的雄鹿,而清虜便是那隻狼。」
「我大崋到底是中原正朔,宋元明三代皆為朝鮮及其前朝之宗主國,若直接興兵攻打朝鮮,到底缺少些名義。」
「可若是驅使清虜滅亡李氏朝鮮,我大崋再滅清虜,半島便可瓜熟蒂落。」
劉升心中其實也有此主意。
可聽李長文講完,還是笑著贊道:「先生此計不錯,咱們就這麼辦!」
「不過,若如此的話,此番對朝鮮師團該如何處理呢?」
李長文道,「可讓翰林院寫一份國書,斥責朝鮮王李倧此前轉投前明並雖清虜入寇的背信棄義之舉。」
劉升點頭。
可以想見,朝鮮國即知道大崋屢敗清虜,即便此番被訓斥,也不會輕易放棄向大崋求援的想法。
後面必然還會再次遣使前來。
甚至會表達更大的誠意,以求能夠成為大崋藩屬。
等到那時候,大崋再找別的理由推脫就是了。
一來二去,拖個幾年,清虜說不定就在崋軍的壓迫下,將李氏朝鮮給滅了。
「此時便交由先生負責——朕會命翰林院、鴻臚寺有關部司,聽先生調遣。」
「臣領旨。」
···
蘇州府,嘉定縣,吳淞口。
三艘掛著朝鮮使團旗幟的海船停泊在港口最東邊。
這裡已經屬於碼頭停泊區的邊緣地帶。
金堉站在甲板上,眺望周圍。
可以看到西邊不遠處聽著幾艘戰船。
雖然炮門關閉著,但開口卻是朝著他們這邊的。
不僅如此,岸上還有幾處高大的炮台,上面的紅夷大炮也隱約對準這邊。
在聯繫來到吳淞口後的一系列遭遇,以及大崋官員對他們的態度,金堉不禁心中沉重。
他已六十五歲,在朝鮮勉強算是名門之後。
在朝鮮,他也算是歷仕數朝,經歷頗多。
但之前幾十年的經歷,相較於近十年都不算什麼。
崇禎九年,他獲任冬至使、受禮曹參議銜,出使大明。
因為當時大明為了避免清國通過朝鮮獲取硫磺、硝石,遂禁止對朝鮮出口硫磺、硝石。
因為日本閉關鎖國,所以該禁令便讓朝鮮軍隊也得不到硫磺、硝石補充。
他出使大明,便是請求大明朝廷取消該禁令。
誰知他到大明不久,就發生了「丙子胡亂」——虜酋皇太極率軍攻下了漢城及江華島,逼得國王(李倧)不得不轉為清國藩屬,甚至向皇太極行三拜九叩之禮。
他受此影響,在大明北京城呆了很久,直到崇禎十一年四月,才得以回歸朝鮮。
在北京的這大半年,讓他對大明有了許多了解。
當時他便向國中匯報,說大明內憂外患頻生,可能長久不了。
卻沒想到,不過三四年,大明就真的亡國了。
而大崋則如彗星般崛起——在崋軍攻破南京、建都立國的消息傳至朝鮮前,朝鮮君臣甚至都不知道崋軍的存在,更不知大崋開國皇帝劉升之名。
更讓包括他在內的朝鮮君臣感到意外的是,之後一兩年間,崋軍竟屢敗李順、滿清之兵馬。
如今更是統一了中原,成為神州正朔。
自丙子胡亂之後,雖然國王任用親清官員,但朝鮮國內「斥和派」及親明官員、士人一直很多。
得知大明亡國、北京三次易主終屬大崋等一系列消息後,國內親明官員為大明之亡感到悲痛的同時,也將目光投降了大崋。
他們都將大崋當成了擺脫清國控制的救星。
但是,因為國王等親清派的阻礙等各種原因,他們還是拖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派遣使團來崋。
金堉因為上次出使經歷,以及對大明滅亡的「準確預測」,被委任為使團主官,寄予厚望。
說起來,金堉此番出使大崋確實有些忐忑。
畢竟當初他們朝鮮是真的背叛前明,轉投為清國藩屬了,甚至還曾派兵協助清軍入關。
大崋替明而立,即便對朝鮮使團沒好臉色,也是正常的。
然而他怎麼都沒想到,使團船隊來到吳淞口碼頭後,竟會被如此嚴密地看管起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