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官營食堂,鐵路之爭

  大崋的這一次朔望朝,在上午十一點半便結束了。

  劉升也沒留眾臣吃午飯。

  與會臣工有近百人,要做一次這些人的午飯,可不那麼容易。

  不過紫禁城中倒是有「食堂」,主要是方便侍衛、宮女、宦官們就食。官員們只要不介意,也可以去食堂買一份飯菜吃。

  為了方便管理、減少貪腐,紫禁城中的食堂採用是官營模式。

  任何人到裡面吃飯都是要按所打飯菜給錢的——當然,劉升為了避免被宮人誤以為小氣,在這些人薪俸之外又添加了一份餐飲錢。

  並且紫禁城食堂的飯菜相比外面還要便宜些許。

  前明宮中人員及臣工飯食,多由尚膳監、太常寺負責,類似於後世的公共食堂。

  宮人的飯菜往往給做得不好吃不說,宮人們吃起來也不會珍惜,多有浪費,上下趁機貪腐、占便宜更是慣例。

  發展到後來,便連皇帝都敢坑。

  譬如後世清朝道光皇帝,就被內務府膳食部門坑騙。

  有次道光跟大臣閒聊,問及該大臣早上吃了什麼,大臣說吃了四個雞蛋。

  道光聞言大吃一驚,因為據他了解,內務府外購雞蛋五兩銀子一個,這大臣一早上吃四個,就是二十兩銀子,太奢糜了。

  可實際上,當時市面上雞蛋只需幾文錢一個。

  或許這個故事是虛構,卻也能由此推測出,歷代宮中負責膳食的部門貪腐大多很嚴重,尤其是在王朝中晚期。

  劉升讓宮中「食堂」官營,既可避免宮人浪費食物,又可方便監督「食堂」財務,減少貪腐的產生。

  而官營食堂,只是劉升革新諸多前朝宮廷機構的例子之一。

  凡此種種,皆為外庭臣工稱讚。

  ···

  次日。

  劉升在文華殿召見軍紀大臣及工部、財政部、民政部、交通部眾大臣,商議一件具體的政事。

  「自我大崋第一條鐵路開通至今,已過去半年有餘。

  這半年來,交通部鐵道司一直在對該鐵路上火車的運行進行監察,收集各種數據。

  如今可以確定,我大崋修建鐵路的技術成熟、可用,暫行鐵路運營方法也沒什麼大問題。

  另外,鐵道司還在科學院王徽院士團隊的指導下,訓練出了一大批合格的鐵道工程師以及鐵路工人。

  鐵路於國家、百姓之利,無需朕多說,眾卿想必都知道。因此,如今是該考慮修建第二條鐵路了。

  今日諸位便議一議,這第二條鐵路該修在哪裡,起始定在何處較為合適。」

  聽劉升講完,眾臣便低聲交流起來。

  「京城這條鐵路花了多少銀子?」

  「聽說花了三十多萬兩。」

  「才二十幾里就花了三十多萬兩?那豈不是一里就花費一萬多兩銀子?」

  「確實如此——這第二條鐵路不知要修多長,若是太長,今年國庫又將多出一大筆支出啊。」

  「雖說鐵路民用之後也盈利,但到目前為止,數月盈利不足千兩,想要回本不知得等到何時。」

  開口不離銀子的幾乎都是財政部官員。

  顯然,在多數財政官員心中,鐵路這種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到回報的投資,必須得慎重。

  若非劉升威信極高,說不定財政官員中便有反對修建鐵路的。

  說到底,還是這些官員對鐵路於國家的作用了解不夠全面,或者說沒親眼見識到便總有懷疑。

  相較於財政部,交通部、民政部官員是議論起來最興奮的。

  交通部就不必說了,專司交通事務,只有國家大修鐵路、官道、河道,他們的權利才能凸顯乃至擴大。

  至於民政部,則是認識到,鐵路確實有利於地方民生、經濟的發展,不論於國於百姓,都是一件大好事。

  沒理由不支持。

  半小時後,交流停下,民政部左侍郎袁繼咸起身道:「陛下,臣以為這第二條鐵路當在北直隸修建,以京師、天津衛為終始點。

  如今國家將興海運,北方天津衛港口就變得格外重要。

  若有鐵路連通京師,不僅可以緩解京津段運河的壓力,也有利於朝廷加強對京師的掌控。」

  交通部尚書侯峒曾接著起身道:「陛下,目前百姓對鐵路、火車尚不熟悉,皆賴國家出資修建。

  而我大崋欲大修鐵路,僅靠國家財政顯然不可行,還需藉助民間。

  我大崋民間以江南最富,江南又以蘇淞常三府最富。

  故臣以為這第二條鐵路修建在蘇淞常三府,最好是由松江府的吳淞江港口,一直修建到南京附近。

  江南商貿頻繁,我大崋又開海禁,若南京至松江的鐵路能開通,商人必然趨之若鶩。

  屆時,不僅這第二條鐵路能儘快賺回本錢,還可讓江南士紳、百姓認識到鐵路之利好。

  到那時,只需朝廷允許,江南士紳百姓必然願意出資修建更多鐵路!」

  侯峒曾這番話講完,頓時不少江南(南直隸江南地區)籍貫的官員紛紛表示支持。

  劉升建立大崋已有兩年,如今這些臣子都已知曉,劉升不僅不恥於言商言利,反而鼓勵臣工從財政盈虧角度考慮諸多國事。

  所以,此時殿內江南籍的官員雖明知支持侯峒曾之言有偏袒家鄉的嫌疑,卻還是開口了。

  大崋朝廷中南方官員眾多,其中江南籍貫的尤其不少,此時意義發言,竟頗具聲勢。

  一時間,其他官員皆盡啞言。

  劉升眉頭微挑,待沒有江南籍官員再開口,他才掃了眼眾人,點名道:「張羨光,你可是有別的想法?」

  一名不到四十歲的中年官員站了起來。

  此人正是民政部右侍郎張羨光,崋部元嫡出身,早兩年便是李長文處理內政事務的重要助手。

  他其實對第二條鐵路的修建並沒有別的想法,認為不論在北直隸修,還是在江南地區修,都可以。

  可當被劉升點名之後,觸碰了下劉升的目光,他忽然想到了什麼。

  於是拱手朗聲道:「陛下,臣以為既要修建第二條鐵,最好是選擇河南義陽府至淮南廬州府。」

  其餘大臣聽到這話,都心中一跳,也紛紛想到了什麼。

  劉升則露出微笑,問:「為何如此說?」

  張羨光覺得劉升的微笑就是對他的認可與鼓勵,心中振奮。

  「其一,汝寧、義陽乃我大崋龍興之地,汝陽又有諸多兵工廠,義陽則為河南小糧倉,於朝廷而言本就相當重要。

  其二,如今陛下每年都要前往天目山,移災民於北美安置、拓荒。

  雖然河南天目山距離南京不算太遠,可僅憑官道、水路往來終究不太方便,若有鐵路,必然便捷許多。

  其三,可方便朝廷掌控北美。

  其四,有利於大崋本土與北美貿易往來。

  故臣以為,這第二條鐵路,除溝通南京及天目山,不做他想!」

  聽張羨光講完,侯峒曾等江南籍官員臉色都變得有些難看。

  張羨光的理由太充足,他們便是想反駁,也反駁不了。

  少數幾個想要逢迎劉升的官員則暗自懊悔,心道:我怎麼就沒想到聖山及北美之事呢?

  天目山能通往北美之事,如今朝中大臣基本都知曉了,甚至認為劉升就是從天目山誕生的謫仙,私下裡將之稱為「聖山」。

  正因此,他們其實很清楚天目山、北美於大崋的重要性。

  此前沒人想到,不過是習慣使然,一時忘記罷了。

  就在殿內眾臣思緒紛呈之際,總參政李長文也起身道:「陛下,天目山於我大崋之重要無需多言,確實該儘快修建鐵路,以加強朝廷對汝寧、義陽以及北美的掌控。」(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