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朝會,宣政!

  關鍵時刻,李學秀一箭射出,正中袁宗第拿刀的胳膊。

  袁宗第的親兵們也反應過來,紛紛抱住其胳膊腿兒,勸說起來。

  「將軍,何至於此啊!」

  「西安城破又怪不得將軍,將軍何需謝罪?」

  「老話兒說得好,好死不如賴活著呀。」

  親兵們勸說的話並非都中聽,但袁宗第對於自刎謝罪之事本就有所猶豫。

  說到底,他是底層出身,於這吃人的亂世闖蕩多年,好不容易活到今日,深知生命之可貴。

  方才自刎已經是耗盡決心,如今被勸,真的再難做出類似決定了。

  索性嘆了一聲,坐下來不再說話。

  郭升、李學秀稍稍商量,便分出一部分人手看住袁宗第及其親兵,又分派人手去打開東城門,迎接崋軍入城···

  乾元三年,四月初七。

  崋軍攻西安。

  不戰而下!

  此後,西安府崋軍又兵分兩路,相繼拿下延安府、慶陽府、延綏鎮(大明邊鎮之一)、平涼府、寧夏鎮。

  最西邊的常備軍第七師則拿下了鞏昌府、岷州衛、洮州衛的幾乎全部地區。

  至五月下旬。

  原大明陝西布政使司,除甘肅行都司外,便只剩臨洮府及鞏昌府、岷州衛、洮州衛少數關塞,仍為順軍所有,其餘地方都被崋軍攻取。

  必須說明的是,在明朝中後期明廷雖然設有甘肅巡撫之職,但並沒有甘肅布政使司——甘肅真正與陝西分割開,被劃分為一個省,是在後世歷史上清康熙朝的事。

  此時,順軍雖然沒能如李岩最初計劃的一般,守住鞏昌府的安定、隴西兩座重要城池,卻將首陽關、梅川(關城)、羊撒關掌握在手中,使之成為防禦崋軍的重要關塞。

  所以,此番還不能說崋軍拿下了原大明陝西布政使司全境。

  不過山西布政使司,卻是真正全境都被崋軍拿下了,由此成為大崋行省之一。

  時間進入六月,天氣變得炎熱。

  再加上之前攻下的地方多潰兵、賊匪,需要儘快平定,大崋便停止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崋、順之間的戰事,也就此告一段落。

  ···

  乾元三年,六月十六。

  南京。

  早上六點多,一位位朝臣便來到了紫禁城。

  因為今日乃半月一次的朝會。

  在前明時,朝會有三種:大朝、朔望朝、常朝。

  大朝會重大節日召開,如每年正旦、冬至、皇帝生日等,基本上在京七品以上的官員都要參加。若是與祭祀相關的日子,還需穿著繁瑣的祭服。

  且一場大朝會往往會耗去一天時間,可謂十分麻煩。

  朔望朝好些,只是要求在京朝官參加,著裝上也只是穿公服。

  但早上兩三點就要起來,五點之前到紫禁城午門等候。

  一般而言,大明朔望朝在六點就開始了。

  又因為文武百官人數眾多,所以須得在六點前,按鼓聲指示,次序而入,至奉天殿等候皇帝駕臨。

  至於常朝,也即是常言的早朝,則全看在位皇帝喜好。

  遇到勤政又精力充沛的皇帝,如洪武,那就是每天凌晨三四點起來上班。

  如果遇到懶政的皇帝,如萬曆,朔望朝不參加都沒事,常朝更是近乎於無,簡直不要太舒服。

  劉升建立大崋後,常朝直接取銷了,以各種臨時大小會議替代。如此,君臣處理大小軍政事務會更加靈活、快捷,顯著提升了行政效率。

  同時,前明的大朝會、朔望朝制度雖予以保留,卻也有所改變。

  如大朝會流程、儀式等更加簡單,要求參加的官員更少。

  朔望朝日期改為每月初一、十六,且正式開朝時間延遲到了七點——劉升原本是想延遲到八點的,後來了解到朔望朝事情繁多,時間短了不夠用,這才選擇七點。

  即便如此,也比前明晚一個小時。

  如今日,文武百官參加朔望朝,即便住得稍遠些,也只需四點多起床即可。若住得近,動作麻利的,五點多起床也不是不行。

  且一個月只有兩次,不會讓官話們因朝會無精打采一整天,耽擱了各部司的事務。

  在前明,大朝會一般由禮部、鴻臚寺主持流程,朔望朝則只由鴻臚寺負責。

  而在大崋,鴻臚寺負責外交事宜,對內禮儀問題就都交給了禮部。

  在前明,朔望朝、早朝都有一套流程,且比較複雜。

  以早朝為例。

  第一個流程是鴻臚寺奏報入京謝恩、離京請辭的官員,皇帝聽完,會選擇召見一些官員入殿覲見,乃至聊幾句。

  至於皇帝不見的,也需在殿外、乃至午門外,遙行三拜九寇之禮,才算結束。

  劉升把這一套都給省了,幾乎是按照後世來,不論是入職、離職、離京什麼的,到有進行申請、報備即可。

  前明朝會的第二個流程是當朝宣報邊關奏報及各地重大民政事件,好讓一些臣子知曉。

  在大崋,這一步也被劉升給省了——在他看來,這就是形式主義。

  不是說形式主義完全不需要,而是拿到朝會來太浪費時間。

  在大崋,這類事一般先傳到劉升這邊及有關部司,然後會視情況,以正式文件通報給該知曉此事的其他部門及官吏。

  這無疑節省了朝會時間,提高了行政效率。

  只是,這種辦事方法不僅很耗費紙張,而且對印刷技術有一定要求——明初乃至更早的朝代,選擇在朝會上辦這類事倒也不是毫無緣故。

  不過,明末造紙工藝、印刷工藝本就比較發達了,劉升帶來了後世的造紙、印刷工藝,令相關技術水平顯著提高,自然可以用更高效的行政方式處理政務。

  前明朝會第三個流程是「奏事」。

  如何奏事也有「程序」。

  按例,奏事官員得先咳嗽一聲,讓其他官員明白,他要出列奏事了,以此避免兩個人同時出列的尷尬。

  當然,僅靠咳嗽肯定是沒法完全避免的,有時官員甚至會故意搶先,這個時候就得由鴻臚寺或通政司官員負責引導了。

  奏事時,需要在御前跪下,拿著奏章大聲宣讀。

  然而,有的官員官話不標準,或者因各種原因聲音不夠洪亮,無法讓皇帝和其他臣子都聽到,這個時候就又得鴻臚寺或通政司官員出面了——代讀。

  所以,在前明鴻臚寺、通政司的朝官,一般都是長得帥兼具大嗓門。

  在劉升看來,奏事這一流程,不僅使得參與朝會的官員都有了對某事的知情權,甚至還有了參議權——這也是後來明朝御史什麼事都能摻和一手的原因之一。

  劉升希望大崋官員如後世那般,各司其職,而不是每個官員什麼都管,而實際又可以都不管。

  所以,在大崋朝會中,奏事這一流程也被取消了。

  前明朝會的三步走流程都沒了,那大崋還開朝會幹啥?

  就干一件事。

  宣政!

  當著與會文武百官的面,正式宣布一些朝廷的政策,或下達一些聖旨,進而昭告天下!

  用後世的話來講,也可以稱之為工作總結、公告,等等。

  比如這次朝會,主要便是宣布對滅順之戰及龍門川一戰主要將領、官員的封賞——

  「常備軍第二師師長、安東縣公彭有義,進爵為雁門郡公!」

  「常備軍第四師師長、襄陽縣侯沈萬登,進爵為武都縣公!」

  「常備軍第七師師長、魯陽鄉侯文囿,進爵為隴西縣侯!」

  「親衛軍驍騎衛師長、白馬鄉侯李榮光,進爵為咸寧縣侯!

  「親衛軍虎賁衛第二旅旅長、忠勇伯周興,進爵為長武鄉侯!」

  「···」

  隨著一道道聖旨通過此次朝會下達,從三月下旬道五月下旬的多場戰役中立下足夠功勞的將領、官員都受到了封賞。

  加官進爵的同時,還有金銀綢緞等財貨賞賜。

  至於普通將士的嘉獎、賞賜,以及死傷將士的撫恤,早在四月初就通過有司去做了,如今已完成了大部分。

  只有少數將士家鄉偏僻,路途遙遠,賞賜、撫恤送達還需要些時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