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改革訣竅,給烤熟了

  說起來,此前錢謙益在劉升入主南京不久就主動降崋,之後又主筆擬寫《討明檄》,已經被部份士人仇恨。

  但那畢竟只是一小部分愚忠前明的士人。

  若天下人誤以為是他建議劉升取消科舉的,仇恨他的便是天下所有「老一輩」的讀書人了——人家寒窗苦讀多年,就為了通過科舉入仕,卻因為他一個建議,多年努力付諸流水,豈能不恨他?

  念及此處,錢謙益下意識就想反駁劉升的話。

  一抬頭,他便觸碰到劉升那深邃、銳利的目光,還有嘴角似有似無的笑意。

  他頓時明白了。

  劉升就是故意借他之口,得出「官學因科舉取士而衰敗」的結論。

  若他反駁劉升,且不說能不能辯駁得過,即便辯論勝了,豈不是遭劉升記恨?

  天下讀書人記恨他,最多也就是對他口誅筆伐,要不了他的命;可若是劉升記恨他,那可就是真的動刀動槍了。

  心思輾轉,錢謙益意識到,他多半要在大崋佞臣的道路上走到黑了。

  他索性一咬牙,大聲道:「陛下聰睿,前明官學之衰敗確實主要因為科舉取士。因此,若要興學校育才之制度,必削科舉!」

  聽錢謙益說出這番話,文華殿中不少官員側目,露出驚訝乃至震驚之色。

  就連李長文都不例外。

  劉升嘴角卻是露出了明晃晃的笑容。

  什麼叫識時務?

  錢謙益這就叫識時務。

  同時劉升也明白,為什麼很多皇帝都喜歡用佞臣了,尤其是有頭腦又有能力的佞臣,因為這類人擅長揣摩、逢迎聖意,用的是真舒服。

  與會的部分大臣回過神來,當即就忍不住勸諫。

  「陛下,科舉取士乃千年之習,天下讀書人之所望,萬萬不能取消啊!」

  「科舉取士或有弊端,但總的來講,還是利大於弊的。」

  「若不以科舉取士,朝廷如何選才?總不能恢復舉薦制吧?」

  「···」

  劉升本就沒想直接取消科舉,方才借用錢謙益的話得出那個結論,除了向眾臣透露他有這類想法,其次便是試探。

  此時反對之人中雖然沒有尚書、侍郎之類的重臣,但人數並不少。

  且這還只是吏部、禮部、財政部的人,而非所有朝臣,由此可見取消科舉的阻力之大。

  既已達到目的,劉升便擺擺手道:「科舉利弊,以及是否取消科舉,可改日再議。

  但不論是否用科舉取士,朝廷都說要興辦學校的,所以眾卿還是議一議文件上的學校制度吧。」

  以劉升的威望,他都這麼說了,自然沒人敢就科舉之事糾纏不清,當即都就著手中文件,議論起上面的學校制度來。

  大崋的學校制度仍是劉升參照後世學校制度得到的,只不過做了些適應性更改。

  整體來講,大崋學校從低到高將依次分為:初小三年、高小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最後是大學三到五年。

  至於地方上官辦學校規模,暫定為:每個鄉鎮至少有一座初小學校;每個縣城內至少有兩座初小、一座高小。

  每個府城至少有兩座初中、一座高中;每個省城至少有兩座高中、一座大學。

  這個要求可以說很低了。

  因為大崋才建國沒兩年,天下也還沒真正統一,即便朝廷再重視教育,能撥付的經費也相當有限。

  更別說,大崋的學校教育不再像前明的官學般只教儒學,而是教授科學。

  至於各級學校的科目、課程大抵如何設置,這份文件上也有一個初步計劃。

  與會的很多大臣都注意到,以往官學所教授的四書五經等儒學相關內容,被放到了「語文」科目中,並且不是語文的全部。

  因為語文科目還會教授詩詞、公文寫作等內容。

  至於各級學校科目的具體設定,以初小為例:只開設了語文、數學兩科。

  高小則開設了語文、數學、美術、音樂、體育、科學六科,其中語文、數學是主課,其他四門都是副課,占據的課時很少,基本就一周一節或一旬一節的樣子,聊勝於無。

  初中則開設了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思政、地理、美術、音樂、體育,共十一門課程。

  但其中只有前面八門是主課,後面三門則是副課——副課考分只作參考,不會用來決定升級、升學。

  學校會定期考試,而學生要升級,必須在期末考試中得到一定分數才行。

  升學也是如此。

  看到這裡時,有的官員便不禁皺眉,覺得初中課程也太多了,學生很容易學得雜而不精。

  但當他們繼續往後看,才發現劉升早有考量。

  因為到了高中,除語文、數學仍屬必修的主課外,另外六門主課則被劃分成了文理兩類——物理、化學、生物為理科,歷史、地理、思政為文科,學生只需選文理中一類學習就行。

  至於大學的課程,這份文件中沒提,但南京大學都要開學了,官員們只要有心,很容易就能了解到其所開設的課程···

  蔣德璟看得出,文件上的學校制度已經相當成熟、完善,可對於未來朝廷要以此選才,他仍是有不少疑慮的。

  見錢謙益、王鐸等都沒有開口詢問的意思,蔣德璟只好輕嘆了口氣,起身道:「陛下,這些通過學校制度培養的學生可否參加科舉?

  或者說,他們與通過科舉選出來的童生、秀才、舉人、進士有何區別?

  將來朝廷選官,是要從這些人當中選,還是從舉人、進士當中選?」

  殿內其他大臣聽這話都精神一震,因為他們知道,蔣德璟問到了重點。

  劉升道:「這本不是今日要討論的事,但既然蔣侍郎問到了,朕不妨先說一說。

  在朕看來,科舉其實就是一種考試,而學校則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兩者並非同類事物,因此並不相互妨礙。

  也即是說,一個讀書人,他可以在學校接受科學教育,按學校制度升級、升學,但在此中間,他想去參加科舉考試,也是可以的。」、

  聽到這裡,包括李長文在內,很多文華殿中的官員都露出沉思之色。

  思考學校制度和前明官學制度的區別。

  其實不用怎麼想,其區別很明顯——前明官學,是靠科舉來選學生;而學校制度的升級、升學則有另一套考試來決定,與科舉完全分開了。

  想明白這點,不少官員都不禁眼睛一亮,覺得此舉實在是妙。

  但這裡還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甚至是核心問題,那就是官員怎麼選。

  一時間,殿內眾臣都用聽講的姿態看向了劉升,等待著他的答案。

  劉升迎著眾臣的目光,微微一笑道:「至於朝廷選官如何選,其實很簡單,再行考試就是了。」

  還要考試?

  幾乎沒人想到是這個答案,都不禁一愣。

  隨即,他們想像了一下,劉升這套選才制度下的讀書人生活,頓覺頭皮發麻。

  暗想:若按陛下說得來,後世讀書人想要做官,豈不是要給「烤」熟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