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燧發槍20,列裝取捨難

  第151章 燧發槍2.0,列裝取捨難

  劉升拿起眼前的火繩槍。

  只見其主體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槍管、槍床、槍托、槍機。

  槍管長約一米三幾,外為八稜柱形,內為圓形。前細後粗,好像一門微型紅夷大炮。

  槍床木製,長約一米。

  加上槍托,整杆火繩槍長約一米七左右,恰與大多數士卒身高差不多。

  槍機為龍頭夾火繩構造,另外還有帶蓋火門。

  槍床下面還設計有插放通條的木製卡槽,與槍床是一體構造的。

  看劉升撫摸、調試火繩槍,寇根生或許是出於職業習慣,在一旁介紹起來。

  「槍管長四尺二寸,為兩份精鐵卷制、套接打造而成。為了防止炸膛,後半部分用料要比前半部分稍多。

  裝首領規制的顆粒火藥三錢,用三錢重鉛彈,射程最遠可達一百八十步。

  七十步至一百步,可破一層甲;四十步至六十步可破兩層甲;要是抵近三十步以內打發,三層甲亦可擊破!」

  說這話時,寇根生灰白的鬍子一翹一翹的,明顯對其所打造的這杆火繩槍頗為驕傲。

  事實上,在用料充足的情況下,這杆火繩槍於他而言確實可稱精品佳作。

  劉升對這杆火繩槍也頗為滿意。

  覺得除了沒有刺刀,其外形已經相當接近近代步槍了。這讓慣於玩步槍的劉升,摸著很有種與前女友共赴山海的感覺。

  就劉升了解,明代仿製的火繩槍槍管大多在一米至一米五之間,整槍長則在一米三至兩米之間。

  寇根生打造的這一桿長度算是中等。

  槍管太長雖然可以增加射程,卻不方便士卒扛槍和打槍;槍管太短則會導致射程短,威力也變小。

  劉升印象最深刻的是,後世帶清在重新仿製西洋槍炮前,火槍發展走了一條很奇葩的路線。

  軍中常用的火繩槍為兩種,一眾是長近兩米五的抬槍。

  其優點是射程遠,可達三四百步,威力也不錯。

  卻重達三四十斤,相當於明代一些輕小型號虎蹲炮了。

  需要兩個人抬著走,打發時讓另一人當槍架子。

  最主要的是,因為仍是前裝滑膛槍,打發後換藥極慢,要五六分鐘才能打一發。

  就這,還不如虎蹲炮呢。

  而另一種火繩槍則又太短,槍管大多只三尺余,威力小、射程近,跟西洋火槍對陣時毫無用處。

  同樣走入歧途的還有帶清的火炮,也即是由紅夷大炮衍變成的紅衣大炮。

  不再以口徑、炮彈重量來算等級,而是純以火炮重量。

  到了帶清中後期,更是一味追求火炮重量——很多大炮重達上萬斤,挪都挪不動,可口徑卻還沒人家幾千斤的炮大。

  在槍炮發展上,帶清是典型地自己把自己忽悠瘸了。

  大萌其實也沒好多少。

  嘉靖朝就開始仿造火繩槍,後來不想著怎麼將火繩槍研製得更好用、更低價,卻反而費盡心思研製了如十眼銃、迅雷銃、五雷神機等花樣百出的火器。

  不了解的人去看相關資料是覺得真牛批,看著就唬人。

  可在實戰中根本就不好用。

  關於這點戚繼光最有發言權,因為他便被這些花樣火器坑過。

  設計這些花樣火器的主要是一些士紳文人——這些文人大都不了解士卒在前線用火器戰鬥是怎麼回事,便想當然的設計出這些花樣火器。

  若都是質量好的精品還好點。

  可問題是,大明中後期的系統性腐敗,讓這類花樣火器更容易偷工減料,最後直接成了劣質火器代名詞。

  像著名的三眼銃,明末很多時候官兵寧願拿來當錘子用,也不敢嘗試打發。

  劉升有後世經驗,在製造火器方面自然不會走入歧途,直接規定了火繩槍槍管長度、重量、內徑等規格。

  所以,對這杆火繩槍的性能,他並不擔心。

  他更在意的是生產效率。

  調試一番後,他便問:「造一桿這樣的火繩槍最快需要多久?」

  這才是劉升吩咐的任務。

  寇根生自然是試驗過的,當即答道:「按首領吩咐道,將槍床、槍托、槍機都分出去交給其他工匠製作,槍炮匠只負責打造鐵管和組裝。

  組裝幾乎不費時間,所以造這火繩槍主要看打造槍管用多久。

  若是以十煉以上的精鐵,由熟練鐵匠打造,五天便可打造一桿合格槍管。

  比俺們為官府打造火繩槍時,至少快了一倍!」

  寇根生言語間習慣性的稱官府,完全沒注意到他兒子寇四郎正狂使眼色——如果義軍的敵人是官府,那義軍是什麼?

  義軍內部現在都稱呼明軍、明廷好吧?

  劉升卻並不在意。

  他在思考,若是改用水力鑽床,直接鑽槍管,能不能再提升火槍質量的同時再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

  據他所知,此時普通工匠用生鐵打造鳥銃,很多時候都需要一個月——絕大多數時間都用來錘鍊鐵料了。

  熟練鐵匠用上好閩鐵打造一根槍管,則只需十天。

  所以直接使用十煉以上的精鐵打造槍管,能省去更多時間。

  如今義軍精鐵儲備充足(抄繳了18萬斤),倒還好說。

  等以後沒了精鐵儲備,還是要將錘鍊精鐵的時間算進去。

  目前既然不缺精鐵,他倒是可以讓工匠們放開手腳,先打造一批火槍出來。

  具體是火繩槍還是燧發槍,就得看鐵工坊的試驗數據了。

  劉升放下火繩槍後,便拿起了旁邊的燧發槍。

  燧發槍是在火繩槍基礎上改進而來的。

  起先是將龍頭夾火繩點火的槍機,改成簧輪加燧石點火,原理跟砂輪打火機差不多,因此才叫燧發槍。

  但簧輪槍機結構太複雜、製作也比較難,還容易出故障,點火率也沒火繩高。

  優點是在雨天受影響比火繩槍小很多,有很大機率打發,乃至正常使用。

  等到後來冶煉技術進步,出現更加靠譜的板簧,燧發槍就進化為2.0版本。

  即可以直接在藥池上安裝火鐮,依靠簧撞擊發火的撞擊式燧發槍。

  之前劉升在別墅中利用個人手工工具機與鋼管,手搓的三十桿燧發槍,用的基本都是板簧。

  問題是,板簧他也儲備得不多——之前他儲備物資,都是按個人需求採購的,很多東西都有,但都不多。

  考慮到以後在其他地方還需要用到板簧,劉升當然不願意浪費太多去製作燧發槍。

  所以,鐵工坊此次試驗的有兩大重要項目:一是嘗試打造適用於製作槍機的板簧,二是測試生產簧輪槍機燧發槍所需時間。

  板簧這個東西據說早在羅馬時代就曾出現,而有確切文字記載,則是十七世紀的法國。

  但只是應用於馬車上,當做減震配件。

  用於槍機的板簧要比用於馬車的小得多,可不是那麼容易打造出來的。

  在劉升觀察、調試這杆燧發槍時,寇根生又介紹道:「這杆燧發槍,用的便是首領所說板簧撞擊發火。

  但板簧很難打造,如今鐵工坊中手藝最好的羅三烔師傅,也需要用三四天功夫,才能打造出一枚小小的板簧。」

  要將板簧縮小,涉及到材料問題。也即是說,必須冶煉工藝有所突破才行。

  缺乏工業基礎的情況下,劉升哪怕有一些相關資料,也只能讓老鐵匠通過磨時間的方式,來製造幾少量適用於槍機板簧的精鋼。

  羅三烔是七位來自舞陽軍器局的匠師級鐵匠中技藝最好的一位。

  其他匠師甚至一致認為,羅三烔技藝已經接近劉升制定的大匠標準。

  若羅三烔都需要三四天才能打造出一枚槍機板簧,其他鐵匠恐怕需要四五天,甚至更久。

  劉升問:「按寇師傅所講,製造一桿板簧燧發槍耗時是火繩槍的兩倍?」

  「嗯~,不止。」寇根生搖頭,「板簧槍機更機巧,不論是打造還是組裝,都要耗費更多時間。就這杆燧發槍,算工時可是有十八天左右。」

  工時並非耗時。

  因為在一位鐵匠打造槍管的同時,可以讓另一位鐵匠打造板簧,同時還可讓人利用已經打造好的槍管、板簧等組裝燧發槍。

  所以,在人手充足的情況下,用十煉以上的精鐵,理論上製造一桿燧發槍只需五天。

  可惜工匠再多,人數也是一定的,所以總產量得看各個打造環節加在一起的工時是多少。

  劉升放下燧發槍,又問:「打造一個簧輪槍機需要多長時間?」

  寇根生道:「制簧輪對精鋼品質要求遠不如板簧,熟練鐵匠一兩日便打造一個。」

  「也就是說,製造一把簧輪燧發槍,也就比火繩槍多一兩天?」

  「若都用精鐵為原材,便是這樣;若是用生鐵,怕是得多三天以上。」

  綜合之後,劉升發現還真難以抉擇。

  於是又問了個關鍵問題。

  「火繩槍造好後可以改裝簧輪或板簧槍機嗎?」

  「若是打造槍管時注意下,應該是可以的。」

  聽見這話,劉升心裡有了決定。

  那便是常備軍先裝備火繩槍,每個營預定一百杆到三百杆——即先所有營裝備一百杆,然後在一批批的增加裝備率。

  最高達到一半就行了,畢竟如今的戰鬥中冷兵器接戰概率很高。

  至於說刺刀,劉升準備等以後全體換裝燧發槍再考慮,現階段給火槍兵配備腰刀或長矛更方便。

  另外,給親衛軍裝備燧發槍。

  虎賁營預定兩百杆,勝捷營則預定三百杆。

  驍騎營則預定三百杆騎槍——也是燧發槍,只不過槍管短而粗,方便騎馬攜帶,乃至在馬上射擊(即西方的卡賓槍)。

  當然,在馬上射擊準確率很低,必須與敵人足夠近才行。且無論是騎手還是戰馬,都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

  在訓練成熟之前,只能當做龍騎兵來用,即騎馬火槍兵。

  不過,想要真正發揮火槍騎兵威力,除了足夠的訓練,還是得研製更方便騎手使用卻威力不俗的騎槍才行。

  了解過火繩槍、燧發槍的生產實驗數據後,劉升又順便跟鐵工坊的匠師們討論了下義軍盔甲規制問題···

  第一更。

  感謝【一個過客爾】的100起點幣打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