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煮鹽與曬鹽,火門槍與火繩槍
得知義軍攻占了汝陽的好消息,漁場營眾人明顯士氣更加高昂,一個個喜笑顏開的。
在這種喜悅的氣氛下,劉升帶著沈萬登等人,隨余恆鋒、公孫邰等視察了漁場營。
大明那邊已經下雪,天寒地凍,但北美中央谷地這邊第一場雪卻還沒來,溫度也保持在5~10攝氏度的樣子,並不算太冷。
不過為了應對冬季,漁場營修建的仍是較大的臨時木屋,兩三戶十人左右住一屋。
屋裡修了個泥火盆,如今又用上了煤爐、蜂窩煤,保暖倒是不成問題。
就是燒柴有煙、落灰——煙囪什麼的根本來不及造,畢竟漁場營才建設一個月。
但眾人原本都是貧苦百姓,又淪為難民,對於菸灰什麼的至多抱怨兩句,並不會太過在意。
漁場營的漁船、漁網等工具都是從河邊營那邊帶來的,所以一來就能進行捕魚作業。
為了應對雨季,漁場營建造了專門的熏魚房,再加上冬季氣溫較低,打回來的魚保存基本不成問題。
不過余恆鋒還是因為魚的事訴了幾句苦。
「大帥您是不知道,這邊魚實在太多、太好打了,俺們之前沒拿捏准,連著好些天打上來的魚都太多。
熏魚效率又跟不上,除了讓運輸船送回河邊營,便只能自己吃——分給鹽廠他們都不要,他們那邊魚同樣吃不完。
就在俺們吃魚吃膩了的時候,鹽廠那邊的楊萬永跟附近一個土人部落聯繫上,用魚跟他們換了些獸肉、玉米、土豆、紅薯什麼的,俺們這邊伙食才跟著改善了些。」
劉升聽了笑道,「回頭我讓政事堂調整糧食份額,給你們漁場多送些糧食過來。」
「多謝大帥!」
之前北美這邊多少有些缺糧。
但義軍既然從汝陽繳獲了幾十萬石,便可以陸續送來一些,緩解北美的糧食壓力——北美並不很缺吃的,但正如余恆鋒所講,吃魚太多總歸會膩。
除了製作熏魚、鹹魚,漁場營這邊還有煉製魚油、魚膠的小作坊。
在後世,魚油多被當做藥材、補品使用,且益害存在爭議。
魚膠就是魚鰾、魚泡,被當做食材,為海八珍之一。
但此時,魚油主要用來做冬季時的防凍霜、潤膚膏;魚膠則主要被熬製成膠水,用在木工等方面。
這兩樣東西對崋部而言需求量雖不算大,卻不可或缺。
如今有漁場營出產魚油、魚膠,崋部倒是不需要再向外界搜集、購買這類物資了。
除此外,漁場營等各大營的動物骨頭、魚骨、魚鱗等也都被儲存下來,按照劉升所教的方法製作成磷肥,留待明年肥田。
劉升這次過來,並不急著走,花費一個多小時細細視察完漁場營各個方面後,他又找了一些百姓拉家常。
雖說這般作為多少有點作秀成分,但還是讓漁場營的百姓們感到親切。
百姓們倒沒有更多的想法,如沈萬登這種有些見識的人,卻不禁感嘆,世上竟有這般讓百姓感到可敬可親的領導者。
這種人若坐不了江山,簡直沒天理。
不過,當余恆鋒、公孫邰等人得知劉升夜裡要在此歇息,倒是手忙腳亂起來。
劉升言明在親衛扎的營地中住宿。
但漁場營這邊總得提供一些建造宿營地的材料,又有四五百新移民要安置,兩人和一眾管事著實忙碌了一陣子。
次日。
劉升帶著沈萬登等親衛吃過早飯,便乘船前往龍首灣鹽廠。
這裡的常務總管楊大貴得知消息後,也趕緊帶著文書總管吳茗和幾個附近的管事前來迎接。
說起來,楊大貴也算是早先跟隨劉升的元從之一了——雖然是被迫的。
最初,劉升將其放在了騎兵隊中,後來看他實在不是當兵的料,便讓他轉行去做營地管事。
楊大貴當兵不行,管人管事卻頗有天賦,先後在華初營、河邊營歷練,都表現出色。
後來劉升籌備鹽廠,便將他提拔為鹽廠常務總管。
至於吳茗,與公孫邰一樣,也是師範班一期優秀畢業生。
劉升在楊大貴、吳茗的引導下視察鹽廠之後,發現鹽廠生產效率並不樂觀。
早在當初籌備龍首灣鹽廠時,劉升便知道,在明代製鹽絕非很多小說中一句「改煮鹽法為曬鹽法」那麼簡單。
事實上,曬鹽法出現得很早,因為古人也懂得觀察自然、總結規律、加以應用,並不比現代人笨。
但此前曬鹽法一直被視為秘辛,鮮為人知,直至宋元時期相關訊息才開始擴散。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很多條件合適(場地、氣候、日照等)海邊鹽場開始建造鹽田,開始以曬鹽為主。
為什麼說以曬鹽為主?
因為當時不像後世有抽水機、脫水機等各類鹽工業所需要的機器,僅靠風吹日曬,效率還是比較低的。
再加上一年中總有陰雨天氣。
曬鹽便需要以煮鹽為輔,才可獲得更高的產量。
至於那些沒有較好曬鹽條件的鹽場,則仍以煮鹽為主——並且以煮鹽為主的鹽場還不少,這就是明朝仍有很多灶戶(鹽工)的緣由。
劉升雖然沒法複製各種機器為基礎的近現代製鹽工業,卻還是結合實際條件,對此時的製鹽工藝進行了一些改進。
比如增加海水過濾、沉澱的步驟,使得用於製鹽的滷水更加純淨,製造出的海鹽雜質大大減少。
除此外,還依照後世經驗、記憶建造完全體的鹽田——明朝曬鹽才傳播開來,鹽田的建造還不怎麼講究,海水利用率、產鹽量都比較低下。
使用後世完全體的鹽田,海水利用率至少提升了三成!
然後就是針對雨季,讓鹽廠使用提水車、蓄水池,在雨天通過人工加提水車提灌海水,以淋沙法獲取滷水,再用柴火或者煤來煮鹽。
如此,便是在雨天鹽廠也可以產鹽。
但雨天對煮鹽的影響仍舊很大。
比如煮鹽必須用儲備的乾柴,讓儲備柴火成為一項很重要的工作,耗用不少人力。
其次,海水不斷遭受雨水沖刷,含鹽量肯定有所減少,尤其是海邊,這邊讓獲取滷水及煮鹽的效率降低不少。
「大帥請看,為了應對雨季的生產,俺們通過伐木儲備了許多柴火,便是連續下雨一個月都能撐得住!」
楊大貴帶著劉升視察鹽廠附近及各村的柴垛時,頗有點驕傲地介紹道。
這些柴火,都是他這位總管帶著鹽廠工人、百姓辛辛苦苦儲存的,確實值得驕傲。
劉升雖然覺得鹽廠在雨季生產效率較低,但還是對楊大貴等人的辛勞表示認可,點頭道:「做得不錯!」
鹽場這邊幹得確實算不錯了。
雖然投產時間不長,又很快遭遇雨季,但所產食鹽已經夠北美八大營所需,甚至還有些多餘。
另外,龍首灣鹽廠還可利用劉升提供的工藝,以高於大明數倍的效率生產精鹽。等到旱季,鹽場以曬鹽為主時,這個效率還會提高一些。
粗鹽產量則更高。
到那時,鹽廠出產的粗鹽與精鹽絕對可以拿出去經營成崋部的一項重要財富來源。
···
一天後。
十二月十五的下午,劉升帶著三百餘親衛回到了河邊營。
劉升沒有在北美這邊多呆,馬不停蹄地來到了劉家寨這邊的鐵工坊。
如今鐵工坊這邊鐵匠加學徒已經多達一百多人。
雖然之前劉升在舞陽軍器局收編了不少鐵匠,但只有七名匠師級鐵匠和五名槍炮工匠(也都是匠師級)被送到此處。
其他工匠都被留在了確山縣城。
劉家寨畢竟位於山里,不論是送鐵料、木材、焦煤進山,還是送打造好的裝備下山,運輸都比較困難。
所以,劉升一開始就沒想過將劉家寨鐵工坊打造成供應崋部全軍的大兵工廠。
而是準備當做兵器研製中心。
所以才將優秀鐵匠、槍炮工匠都送來此處。
初十那日劉升一回來,就交給了鐵工坊一個任務,今日便是來查看任務進度的。
五位造槍工匠中技藝最好的寇根生將兩桿火槍放在了劉升明前,道:「首領請看。」
鐵工坊這邊已經知道劉升自任大元帥了,但很多人還是一時難以改口,寇根生就是其一。
劉升此時注意力都被面前的兩桿火槍所吸引。
其中一桿是火繩槍,另一趕則是燧發槍。
所謂火繩槍是相對火門槍來講的——大明在嘉靖朝以前,軍中所用火銃便多為火門槍。
顧名思義,是通過燒紅的鐵絲或引燃的木炭,由火門點火打發。
氣密性極差不說,因為操作需要,完全無法進行瞄準,打得也不遠。
即便是鼎盛時期的神機營火銃手,臨陣也只能以三段擊打一輪,且必須人數足夠多,才能對敵人造成足夠的殺傷。
到了嘉靖朝,倭寇泛濫,讓明軍在西方、日本傳來的火繩槍上吃了大虧,明人於是進行仿造。
火繩槍以保持燃燒狀態的獲勝點火,點火口要比火門小很多,因此氣密性更好。
又加裝了槍托,配合火繩點火,便可以進行瞄準射擊。
因用槍高手持之,可以打下百步外枝頭停留的鳥兒,才被明人冠名鳥銃。
但一般火繩槍裝備軍中,最佳射擊距離其實在七十步左右(明一步=1.5米),仍以排槍擊斃為主。
若是敵人穿兩層以上的重甲,外加絲綢里襯,則需要放到三四十步打才能破防。
所以,火繩槍(鳥銃)在明末已經是相當先進且成熟的火器了。
但火繩槍對工藝要求較高,價格也比較昂貴。
明末時(崇禎年間),即便是在鳥銃造價較低的南方,一桿鳥銃也要四五兩銀子。
火繩槍這麼好用,可明軍裝備率卻並不高,尤其是內地明軍中,幾乎見不到火繩槍。
火繩槍造價貴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主要原因卻是大明軍政機構的系統性貪腐、墮落,導致官兵領到的火繩槍大多不合格,很容易炸膛。
再加上在內地打賊匪、流寇,沒必要用火繩槍,久而久之,內地明軍便不怎麼裝備火繩槍了。
劉升交給鐵工坊的任務,便是通過生產試驗獲取數據供他參考,看目前火繩槍與燧發槍哪種更適合大規模裝備義軍。
軍隊大規模裝備一種武器,不能只看它好不好用,厲不厲害。
還得考慮價格、產量等因素。
再結合敵方實力,才能選出最合適的。
第二更。
晚安~
今天被強逼相親,還是按幾十年前老一套規矩來,真的很無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