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大明官吏役,興華大元帥!
李長文所言並不誇張,按劉升所說來辦,一縣之官吏確實是大明十倍不止。
可在劉升看來,並非他這套架構官吏太多,而是明朝一縣官吏太少了。
有多少呢?
官員有: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巡檢、副巡檢。
另外縣學還有教諭一人,訓導零至數人不等,都是不入品的末流官員。
其中縣丞、主簿、巡檢、訓導都不是一定有的。
也即是說,一個縣最多十來個官員,最少可能只有知縣、典史、教諭三人。
那朝廷在編的吏員有多少呢?
明朝吏員不僅有薪俸,甚至稅賦方面有一定優免(沒有自己也能搞出有來),甚至有極小當上末流官員,在朝廷吏部有檔案,因此又被稱為經制吏,和官員對應。
待遇好,也有一定地位,人數自然不多。
按規制,除京縣外,其他縣六房各房最多就是一個司吏、兩個典吏的配置,最少一個司吏或典吏就夠了。
除了六房,縣衙下屬部門還有架閣庫、承發房、巡檢司、稅課局、遞運所、水馬驛站、河伯所、倉庫、閘壩所。
看著很多,但並不是每個縣都有這些部門。
比如水馬驛站,馬驛一般都有,水驛得卻是慣行舟船的江河邊才有。
當然,如今大明的驛站都被崇禎裁撤了。
再如巡檢司、河伯所、閘壩所、課稅局,也並非一定有,得看情況。
即便都有,這些部門,或是一個司吏,最多外加一個典吏或攢典便能搞定。
這麼一算,一個縣有薪俸的經制吏最多也就二三十人,最少可能就十來人。
剩下的書算、衙役都屬於差役。
書算是書手、算手的合成,書手負責處理文書工作,算手則負責處理帳目工作,相當於會計。
書算因為要求識文會算,可以看做讀書人,又從事著吏員的工作,所以工資相對稍高些(被稱作頂首錢),相當於半個吏員,在普通百姓眼中和經制吏差不多。
素質要求高,工資也不算低,人數自然不多。
又因算手也可充當書手,所以各房書算僅有一至數人。
如果吏員願意親力親為,能幹完活兒,不招書算都沒事。
所以,一縣書算大多只有數人至十幾人,最多不超過二十人。
人數最多的是衙役。
意指各級官府從百姓中僉派來衙門中聽差的人,因其「因事編僉」、種類繁雜(幹什麼的都有),又稱之為雜役。
最常見的就是縣衙里的皂班、壯班、快班這三班衙役。
又如衙前站堂的皂隸、監牢的獄卒、看門的門子、縣衙縣學的膳夫廚役,更夫、轎夫、車夫、驛夫、鋪兵(信差)、弓兵、倉夫、庫子,徵稅的巡攔,維護水利的河夫、堤夫、閘夫、撈淺夫,等等。
真的是種類繁多——地方官吏只要想得出名目,就能招人。
而這人數繁多的雜役既無薪酬,也無優免,最多給口糧補貼,還被人歧視,視同賤籍。
所以,一個縣有多少雜役真不好說,得看該縣的實際需要,以及縣裡官吏的良心。
少的可能只有幾十人,多的可能有幾百人。
聽劉升說要把差役變成雇員,發放薪酬,李長文反應如此大,主要就是因為雜役人太多。
他擔心劉升不聽勸,便補充道:「首領,給書算發薪酬就算了,畢竟大明的書算便有頂手錢。
但給雜役發薪酬卻萬萬不可——雜役完全就是地方官吏隨便僉派的,往往人數繁多,若發薪酬,無異於再養一支地方軍隊啊。」
劉升知道李長文都是為華部考慮,並沒有因為他一而再的異議生氣。
他也耐心解釋,「先生,正因雜役人數繁多,卻沒薪酬,還被視同賤籍,偏偏又是直接和老百姓接觸的。
才讓朝廷徵稅等工作到了與百姓接觸這一環,輕易就變成了對百姓的欺壓勒索。
甚至是欺上瞞下,讓百姓多交了錢糧,官府卻收不足稅賦。
至於安歇沒機會欺壓百姓的,本身就是百姓,卻因官吏所需,變成了苦役。
將雜役變成等於編外吏員的雇員後,地方官吏便受薪資限制,不能隨意徵募。
如直面百姓的糧差、稅差、捕快等雜役,也會因薪酬、上升渠道有所顧忌,不敢再隨意欺壓百姓。
最後,因為有薪酬,有轉為正式吏員的機會,相較以前的雜役,他們還會認真辦事。
如此一來,一縣實際需要的雜役可能比以前還少些。」
李長文從來沒小看劉升,聽了這話認真想了想,道:「首領是想精簡地方雜役,讓其偏向經制吏員?」
「正是此意。」
李長文苦笑,「可再精簡,雜役人數也不會太少,仍會讓地方多出不少錢糧支出啊。」
劉升道:「人數最多的雇員(雜役)咱們又不需給多高薪酬,大概定為民勇糧餉的二分之一就夠了。
如此一來,便是一縣養五六百雇員,也不過是等於養半個民勇營罷了。
咱們只要革除明國的稅收弊端,再設法讓地方官府開源增收,因官吏、雜役增加多支出的錢糧便不算什麼,不會給釀成財政問題的。」
劉升的自信,讓李長文選擇相信他。
當然,劉升的神秘來歷及身上的種種「神異」,也是讓李長文選擇相信他的一大因素。
微微點頭後,李長文便道:「若雜役真從僉派改為僱傭,便不適合再稱之為役了,或許改名『雇吏』更合適。
如此既可以將他們與以往的雜役區分,又可暗示他們有成為正式吏員乃至官員的機會。
這樣,他們才會少欺壓百姓,認真辦事。」
劉升聽了高興一笑,「先生說得對,確實該改名,『雇吏』聽著不錯,就這麼定了。」
李長文受到鼓勵,當即發散思維,接著道:「既然改制如此之大,為何還留著部分六房稱呼,不如將禮、吏、工、戶四房也改為某某局。」
「可以。」劉升點頭,「便叫尚禮局、人事局、工程局、戶政局吧。」
李長文對劉升的取名能力早就沒太大期待了。
只覺得這次劉升取名勉強還行,至少不像給北美新建營地取名那麼隨便。
「首領方才提到民勇,難道這民勇也要由地方官府負責發放薪酬。」回想劉升的話,李長文又提出了新的問題。
「當然不是。」劉升道,「民勇屬於常備軍預備役,糧餉自然由軍餉渠道發放。
只不過他們主要負責守備地方、清剿地方賊匪,考慮到現今形勢,我計劃每個縣至少駐紮一個民勇營。」
「原來如此。」
聊完改制的事,劉升又詢問起北美那邊的情況來。
雖然他計劃過幾日就回去,但還是想通過李長文了解下。
錢運生、李允中聞言都豎起了耳朵。
他們雖然也對「北美」有所耳聞,知道是華部在天目山中的老巢,可了解並不多。
如今劉升當著他們的面談及「北美」,倒是讓兩人心中竊喜,認為已得到劉升一定信任,離成為華部核心人員也不遠了。
可惜的是,李長文三言兩語就講完了,並沒有涉及北美太多內容。
畢竟距劉升離開只過去十天,北美那邊沒發生多少新鮮事。
等劉升準備結束談話,讓李長文三人下去歇息時,李長文鄭重提起一件要事。
「首領,如今我們既已占據了三座城池,其中更是包括汝寧府城,還計劃全據汝寧,經營地方,再用之前的名號便不合適了。」
劉升聽了一笑,「不叫華部叫什麼?總不能現在就建國吧?」
李長文搖頭,「並非華部之名要改,而是首領得打出名號開府建衙,如此才不至於錯失想要推翻暴明的有志之士。」
劉升畢竟是後世人,對這方面還真不太了解。
於是問:「先生認為該取個什麼名號?」
李長文道:「名號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不能太俗,也不能太高雅,不如就叫『豫楚興華大元帥』。」
劉升覺得這個名字很一般,便問:「可有什麼講究?」
「當年明太祖攻下太平路後,便開『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任元帥。首領這個名號,也不過比他略大一級而已。」
劉升聽了啞然失笑。
人家朱元璋是攻下了一路,相當於幾個府,他這連一個府都沒有呢,名號就比朱元璋大一級了?
挺好。
劉升笑一笑,沒太在意。
他道:「其實我之前不是沒想到開府建衙,只是手上實在缺人。先生當年外出遊學,總該認識一些人才吧?可能推薦一二?」
李長文道:「首領開府建衙後,只要發出招賢令,總能招到幾個懷才不遇的。
至於說屬下所認識的人,確有一良才可能為首領所用。我來汝陽前,便給他去了書信。」
劉升好奇道:「先生可否講講這人?」
「此人名叫閻爾梅,沛縣人,乃是我在開封府遊學時結識···」
在李長文口中,閻爾梅是個奇人。
其為崇禎三年舉人,有豪俠氣,懷救世濟民之志,年少時以詩賦聞名,後來又成為復社成員,名聲直追張溥、陳子龍。
可惜沒兩年便因為捲入黨爭遭受陷害,被罷公車(削除舉人功名),此後便遊歷四方,不問朝堂之事了。
劉升聽完怎麼都覺得不靠譜,於是問:「這人出身如何?」
李長文微愣,但還是答道:「乃沛縣大地主。」
劉升道:「我看這人即便收到先生書信,也多半不會來投奔我們義軍——先生可否再推薦幾個靠譜的?」
第二更。
上章關於吏員的內容有錯誤——明朝吏員考滿可升官,但極難,且只能當九品下的不入流官員。另外,吏員及其後代是可以可靠的,只有洪武時期有幾年不能參加科舉。
真正被視同賤籍、不讓後三代科考的是雜役。
(存稿太難了,寫兩章六千多字,但刪刪改改實際碼了上萬字,,,)
晚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