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山里小學

  記得李牧上學前班時(這裡學前班只有一年,然後就是一年級了),第一次見到村裡的小學就被驚訝到了,在它認知里,學校該是平房小樓才對,可事實卻與他的想像不一樣。

  李牧跟在哥哥後面,看著眼前這座三面用泥土沖灌,一面木質的兩層小樓,有些失望。不過也算是幸運,在一年級時學校選址重建,建了一棟二層的混凝土樓,還貼上了瓷磚。李牧也離開了那座二樓打鬧,一樓就漏灰的教學樓。

  新建的教學樓地理位置很好,依山傍水,學校前是一條流淌而過的清澈小溪,學校後是一座碧綠的青山。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李牧的學校完全經歷這樣的一句話,順帶著李牧也見證了這座新校最為艱難的時期。

  這裡的老師很好,他(她)們兢兢業業地堅持著知識的傳承,也保留著山里最為純真的質樸。在這裡,老師是需要自己做飯的,因為沒有地方買菜,所以老師都會有自己的一塊菜地,下課後細細地經營著。學生們放學後時常會去幫老師澆地,父母也會從家裡讓孩子帶一些蔬菜或者蔬菜苗給老師,這是自願的,老師一般也會收下。

  每半年或一年一次,學校還會組織學生們到學校後山給老師收集山肥到老師地里,記得李牧曾經還獲得過最多收集者的稱號來著。

  新建的學校開始配置起了食堂,有願意在學校里吃飯的,可以交伙食費在學校里就餐。李牧第一次在學校吃飯是在一年級,至今李牧依舊記憶深刻。一個鋼化的洗菜盆,十個人為一組在一起吃,菜盆裡面只有酸菜土豆片一個菜,飯可以隨便加,結果大家連菜盆里的湯都沒有放過,喝得乾乾淨淨。

  後來,國家開始關注農村教育,貧困補助資金多了,再加上家裡生活也更好了,學生們基本都可以在學校吃午飯,隨之菜品也逐漸變多,開始出現番茄豆腐,茄子等食物。

  再後來,食堂擴建,正好趕上那一年國家開始補助營養餐,大家都可以在食堂里吃飯(在此之前學生只能帶回教室或者到後山、溪邊吃飯),菜品里開始有了肉,吃的比大多數學生家裡還要豐富得多。

  有了食堂自然需要生火,需要水源,這些都是老師帶領學生們自力更生,自己解決問題,那時候感覺老師們總是無所不能,好似盤古能開天闢地,又好似能愚公移山。食堂做飯用的是柴火,是老師組織學生們去山裡砍的,弄來的柴火大部分供給食堂,一部分供給老師自己做飯。

  學校初建時,學校沒有找到穩定的水源,只好在教師宿舍樓後挖了一個井。在李牧二年級時,學校找到了好的水源,於是組織全校學生,在學校後埋了一股水管,自此學校開始有了自來水。一直在李牧畢業多年,這水井和水管都還在使用,也難怪老師講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時,拿自己作為比喻,那時李牧覺得老師臉皮可真厚,現在想來他們確實當之無愧。甚至李牧自己也會想,當後來者喝著那時他們挖出的水源,也會念一句吃水不忘挖井人吧。

  再說起那時候李牧的小村落,在學校新建改變位置以後,再從原來的道路去學校可就繞遠路了。那時,李牧的哥哥那一批人,是村落小學裡最大的孩子,也是人數最多的,他們不知道從哪個放羊大叔那裡聽到,旁邊山裡有一條近道,可以更快地到學校,於是就去尋路去了。

  那放羊大叔也不算是無的放矢,確實有一條小道,可那小道確實也只能算是「小道」,路窄、有些路段不通或者很危險,可能是羊經常踩了過後形成的。

  如此下來,可怎麼辦呢,這可沒有難到李牧村裡的小孩。大概中國人基建狂魔的基因是刻在骨血里的吧,就像魯迅所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以那時候的六年級大哥哥們為首,以原有的一些路段為基礎,硬是在大山之中開闢出了一條「求學路」。其中,最為艱難的有兩段,一段是懸崖,一段是斷河。懸崖路段,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孩子經過兩個星期的艱難開鑿,終於鑿穿了那段只有100米左右的路段。斷河那裡則是大家齊心協力砍倒了四棵大樹,搭在了河邊兩岸,完成了路的最後一段。

  路開闢出來以後,少不了維護和完善,這些就交給了後續一批批的人,其中最為久的也算是李牧一批人了吧,他們從路開闢出來,就開始不斷參與後續的不斷完善工作,路不斷變寬,不斷平敞。後來,斷河處的木頭換成了一座混凝土橋,一次大水衝垮了又換了一座更大的,就這樣,這條路李牧走了5年,再之後李牧畢業了,這條路也就很少走了。

  再之後,村里條件不斷變好,村里車開始變多,大家開始輪流開車送孩子上學。隨著村里年輕人不斷走出大山,村里上學的孩子不斷長大,上小學的已經很少走那條道了,現在大概已經開始荒廢了吧。每當李牧和朋友聊起這條路時,也不免被當時自己和那群孩子們所感動,想來自己從小就有了「愚公移山」的精神。當然也免不了自嘲,想當初自己對於求知如此的渴望,現在卻是被歲月消磨得所剩不多了。

  三年級時開始,那時夏天學校是有晚自習的,大概是到晚上8:30結束,對於李牧這些路程較遠的孩子,晚上夜路是比較危險的。那時拐賣兒童比較猖獗,所以學校將行政樓二樓空著的房間給路程較遠的孩子們住宿,李牧就是第一批住宿的學生,從此他的學校住宿生涯從三年級開始一直持續到李牧大學結束。為此,李牧一直調侃自己是在學校長大的孩子倒也是名副其實。

  小時候,李牧家裡條件不好,班級里同學也基本如此,好一些的大多是父母在外打工,自己在家生活條件好些,可這就算是留守兒童,半年見不到父母的那種。李牧父親也常年在外,只有農忙或中秋、年關時回來,不過李牧母親在家,所以李牧從小也不缺失家人的關愛,算是比較幸運的。

  小學的課程總是比較寬鬆的,尤其是在學校就餐後,總會有大把的時間去玩耍。那時候可真玩的野啊,山裡的孩子沒啥玩具,甚至連籃球之類的都是很少有的,若有一個總是會被大家哄搶。

  李牧一個星期的零花錢,從二年級的1塊錢一個星期漲到6年級5塊錢一個星期,其中包含有買筆和作業本的錢,可就算這樣也是同學裡的狗大戶了。

  中午吃完飯後李牧總會和幾個狐朋狗友去小賣部買上一包5毛錢的辣條或者冰棍,躺在校門口的柳樹下吃完,然後下河撈魚摸蝦或者去後山漫山遍野的追逐打鬧。玩累了,也就該上課了,從河裡捧一汪清水沖洗去臉上的汗珠,隨手用衣袖擦乾,哼著放牛的小調,回了教室。

  回想起來,山里上小學的日子,是真的艱難,但那時是不覺得的。山裡的孩子沒走出過大山,見過外面的世界,只覺得那樣的學習生活自由自在,好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