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貝爾危機

  第715章 貝爾危機

  聖安東尼奧,提起這個城市的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NBA的球隊馬刺。不了解的人會以為這座城市是一個邊陲小城,實則聖安東尼奧在漂亮國是能排上號的。

  它是漂亮國第七大城市,也是德州的第二大城市,和休斯敦還有達拉斯並稱為德州的核心區域。

  聖安東尼奧醫療水平非常的發達,是德克薩斯的醫療中心教育重地。

  醫療上這裡有兩座在全美都排的上號的私人診所,而教育上則擁有31所大學,大學城人數超十萬。

  十幾萬人口的大學城,在國內都算是不小的規模了,何況地廣人稀的北美呢。

  德州三大核心城市,休斯敦的火箭隊,達拉斯的牛仔隊,羅家在這兩大城市影響力不容小覷。

  可真要說哪個更大,其實都不如聖安東尼奧。

  別看在聖安東尼奧羅家沒有球隊,可卻深深地影響著其經濟脈絡。

  聖安東尼奧經濟架構中,金融業、醫療產業、旅遊業和科技產業是四大經濟支柱。

  金融業示弱,這歸根於德州本身金融業疲軟的表現。

  至於旅遊業,又能占GDP的多少呢?它又不是一個響徹全球的旅遊城市。

  所以醫療產業和科技產業才是真正的財政來源,貢獻了超過七成的經濟。

  而這裡面最大的貢獻就來自於遠東系,整個遠東系企業,多家地區總部和機構就設立在這邊。

  比如輝瑞施貴寶的南部研發中心,遠東晶片在北美的兩大分部之一,日產汽車的北美分部之一等等。

  除了這些,像是投資的思科分部,亞馬遜正在建的物流基地也都在這邊。

  而合作的企業就更多了,西門子,諾基亞等公司都在這邊有研發基地或分部。

  當然,影響聖安東尼奧最大的科技公司不是遠東系的,不過和遠東系也有淵源,那就是AT&T,國際電話電報公司。

  很多人認為電話電報公司的總部在紐約,其實從1992年開始就搬到了現在的聖安東尼奧。

  德州是電話電報公司雇員最多的地區,聖安東尼奧更是之最。

  巔峰的時候電話電報公司雇員超過一百三十萬人,聖安東尼奧就有十萬。

  那個時候聖安東尼奧的人口才剛過百萬,等於十個人里就有一個為其打工。

  可想而知,電話電報公司在聖安東尼奧的影響,基本上一半的人口都靠它而活。

  雖然現在電話電報公司被拆分了,但仍不能改變這家企業是聖安東尼奧最重要的經濟支柱。

  電話電報公司的總部,每次華斯坦納來到這裡都感覺到疲憊,因為每次過來都需要跨越差不多整個美洲。

  旅途的疲憊還不算什麼,可工作上的不順才是重點。

  有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漂亮國雖然不知道這句話,但類似的俚語也存在。

  有些地方,本身就以當地的名山大川或傳說而聞名,所謂有仙則靈。

  而有的地方,是真的孕育著真龍的存在。

  回溯往昔數十年,當探尋科研領域的璀璨明珠時,人們的心目中幾乎會不約而同地浮現出默里山的身影,那裡不僅是智慧的燈塔,更是科研創新的聖地。

  在這片沃土之上,矗立著一家舉世聞名的科研聖地,那就是貝爾實驗室,一個能夠激發實驗者無限遐想,並助力他們實現科研夢想中和幾乎一切可能性的頂尖殿堂。

  貝爾實驗室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前沿技術探索,成為了全球科研工作者心馳神往的聖地,引領著科技進步的浪潮。

  然而,隨著電話電報集團當年的拆分,其璀璨的明珠貝爾實驗室,亦未能倖免於分崩離析的命運。

  昔日,這座坐落於默里山的龐大科研殿堂,匯聚了數以萬計的全球各個領域的頂尖實驗人員,他們在此不懈探索,共同鑄就了科技的輝煌篇章。

  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拆分後的貝爾實驗室規模已大幅縮減,現在的科研人員數量只剩一萬多人,照比巔峰時期缺少了三分之一。

  而現在,拆分後的電話電報公司即將面臨再一次的重組。

  華斯坦納就是現在貝爾實驗室的一把手,也是全球聞名的大學者。

  「華斯坦納,你知道的,拆分重組不是我決定的,是董事會的一致決議」。

  「我知道,董事會的決議我改變不了」。

  華斯坦納的聲音有些悲鳴,作為貝爾實驗室的一把手,他不關心集團如何運營,也不關心這樣做的目的,可這給貝爾帶來了實質的打擊不是他能接受的。

  「難道我們實驗室必須要歸屬於拆分出來的新公司嗎?不能再隸屬於集團總部了嗎?」

  歸屬誰他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貝爾實驗室的經費。

  拆分的公司是用來幹什麼的?說句不好聽的就是用來上市圈錢割韭菜的。

  而貝爾實驗室呢?數以萬計的科學家,手握大量專利,科研領域的殿堂級存在。

  可換句話說,這就是一個燒錢的饕餮,吞噬著大量的金錢。

  一家上市企業,如何能讓股價漂亮?唯利潤兒。

  貝爾實驗室劃分到這家企業名下,能有充足的研究經費才怪呢。

  雖然電話電報公司也是上市企業,但體量不同,按照百分比投入研發,得到的研發資金都有差距。

  「華斯坦納,我還是那句話,這不是我能決定的,你為什麼不能找施坦因聊聊呢?」

  施坦因是定下的拆分出來新公司的CEO,不出意外以後貝爾實驗室歸他管,批覆多少經費自然也是他說的算。

  原文在六#9@書/吧看!

  可華斯坦納知道,對方是個堅定的棄貝派,意思就是主張放棄貝爾實驗室的那一派別。

  自主研發,沒有研發任務,研發方向隨科研人員的喜好。

  全世界這樣的科研機構有幾個?哪家公司組建科研團隊不是為了產品和盈利。

  貝爾是這麼模式,遠東實驗室也是如此。

  這些年很多學者都提倡這種模式,因為遠東的快速崛起就在眼前,收益是明晃晃的擺在這裡的。

  但經營者沒有傻子,想要發展這種模式,首先一點就是要有龐大的資金作為後盾。

  這種資本的需求不是一般的雄厚,要能接受很多實驗成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不盈利,甚至毫無用處。

  能掏的起錢這麼揮霍的企業,全世界也超不過三十家。

  而這些企業中,非科技類的又占了一部分,剩下的更是寥寥無幾。

  投錢無所謂,但誰又能保證這樣的模式就能成就另一個遠東集團呢?就算有了結果,怎麼能把它轉化為跨時代的產品呢?

  貝爾實驗室就是這樣的例子,電晶體誕生于貝爾,但貝爾沒有孕育出德儀或者遠東晶片。

  UNIX系統和C語言還有C++語言也出自于貝爾,怎麼沒看到貝爾替代微軟,成為電腦系統領域的霸主?

  電荷耦合元件也是貝爾發明的,結果呢?現在的貝爾還需要對外採購,旗下沒有一家公司發展元器件。

  最後的結果就是貝爾靠著手裡的專利每年收取一些專利費,直到專利到期。

  說到底,電話點報公司成就了貝爾,貝爾管理層的眼光一直都滯留在電信領域。

  正是這樣的原因,很多管理者想要肢解貝爾,留下一部分科研人員專門研究相關領域,剩下的都遣散。

  這樣做不僅能為公司每年省下大量的研究經費,也能專注了電信領域的研發。

  當年羅念中趁著貝爾拆分強勢入股兩家小貝爾的事情還歷歷在目,很多人都把這推卸于貝爾實驗室的管理模式。

  如果能專心研發相關的產業,電話電報公司能在技術上被彎道超車?

  現在南方貝爾和大西洋貝爾發展的越好,棄貝派越牙痒痒,這可都是美金呀。

  所以找施坦因,華斯坦納知道結果如何。

  作為一個學者,他對於管理層這種互相踢皮球的方式一點經驗也沒有。

  以前的貝爾根本不需要他來要經費,不管多少,集團每年都會拿出一定比例的利潤投入到貝爾實驗室。

  可現在不同,雖然貝爾再次的拆分,本來就越來越小的研發經費還被卡主了一部分。

  因為拆分後貝爾就屬於新公司了,集團有些人覺得剩下的經費應該新公司出。

  走動了一天,華斯坦納都沒有得到滿意的回應。

  他非常清楚,現在的貝爾實驗室不是集團主要考慮的對象,拆分才是首要大事。

  看著聖安東尼奧機場上的天空,華斯坦納真不知道回去該怎麼和那些等著研發經費嗷嗷待哺的科研人員解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