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開學典禮

  第244章 開學典禮

  始皇元年,三月初一,必將被歷史銘記的一天,即使大秦在未來滅亡,也改變不了這一天在歷史中的重要性。

  因為這一日是大秦開始試行李念提出並主導的教育之法的一天,從這一天起,大秦將採用一種以往未用過的教育方式,包括但不限於新的教材、新的課程、新的教考模式。

  三月初一,辰時中,即後世八點多,李念早早到了章台宮外那片廣場,因為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始皇要親自主持開學典禮。

  知道這事會被記入史冊,傳於後世,加之李念給他講說今日要入學的這批人都算是他的弟子,如果他能來講兩句,必會在學子們心中留下巨大影響,不可假於他人。

  始皇自然而然答應了下來,將今日開學變成了一場典禮,為彰顯對此事的看重,還決定在章台宮外的廣場舉行,這地方可是他稱帝大典舉行之處,意義重大。

  李念到時,已經有人到了,形成了一支支隊伍列在廣場上,有大秦眾公子和一些宗室成員組成的隊伍,有大秦眾臣隊伍,有今日要入學的學子隊伍,有學子家長組成的隊伍,也有教職人員隊伍……

  始皇讓大秦眾公子和宗室成員參加,既是通過眾公子來體現他對此次開學典禮的重視,告知眾學子「朕將朕的兒子都召過來參加你們的開學典禮,朕很看好你們,你們要好好學習,日後為大秦效力」。

  同時也是向眾公子傳達一個意思,「朕重視教育、重視人才,你們也要學朕一樣」。

  眾公子中大多數人日後都要為王,自然需要人才,始皇想給他們起一個好的頭,給他們做一個示範。

  眾臣過來的原因也是一樣,讓學子們知曉他對他們的看重,也是鼓勵學子們好生學習,將來的大秦朝堂未必沒有他們的位置。

  再看今日要入學的學子隊伍,足足有七百多人,本來只有四百多,但因為李念提出要在醫者學宮中設女科後,始皇便又令各地送了一批聰慧的女童過來。

  這也是這時代的好處,雖然在許多方面確實比後世王朝差了些,但相對來說,掣肘也少,像在後世某些王朝招這麼多女童當學生,封建禮教的大帽子立馬會扣下來。

  但各地也只送來一百多女童,還多出的一些是大秦王公貴族的子女,大秦的王公重臣知道李念要開學授課後,便挑了些他們家中或族裡的後輩送了過來。

  畢竟是特權階級,李念雖然可以強硬地拒收這些人,但拒收對他並無好處,遂也收了下來。

  對這七百多名學子,從六國各地來的學者心裡是懷著意見的,不是對學子本身,而是對這七百多人的來歷。

  這些學子都是秦人,沒一個來自六國之地。但他們又不太好提出意見,甚至還能理解這種作法。

  秦皇將這些學子召到咸陽,明顯是要他們學習先進學識,培養為大秦棟樑,可現在天下初定,肯定還有人對大秦懷有不滿,召其他地方稚子,萬一給某些人鑽了空子,豈不是會給大秦帶來禍患?

  秦皇如今只讓秦人子弟入學,完全能理解,但如果在日後,秦皇還不召其他地方稚子入學,那便錯了,他們會上書詢問:

  陛下是秦人的皇帝,還是天下人的皇帝?既是天下人的皇帝,為何事事都偏於秦人,而冷落其他地方之人?

  學子家長組成的隊伍中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欣喜、激動的神色,幾個月前,他們哪敢想他們的子(女)有朝一日會到咸陽讀書,成為皇帝陛下的門生?

  這可是皇帝門生,傳出去都光宗耀祖,只要不出意外,他們的子女必能做出一番功業,甚至位列大秦朝堂,為國之重臣。

  教職員隊伍既有李念選出的要給這些學子授課之人,參加過咸陽大考的考生,也有少府工匠,還有方士,也有輔佐李念編字典、編教材的諸多學者,統統算在一起組成了這個隊伍。

  總體的教學任務得由他把握,但有些課可以分給別人教授,像體育課、音樂課,以及識字,粗淺的科學知識等。

  否則七百多學子,靠他一個人要教到什麼時候,如何能全部顧得過來?

  看著教職員隊伍,李念想到了一事,本來教職員應該更多的,可惜由於六國舊貴叛亂,有些人心灰意懶,選擇了離開咸陽,像范增便未留下。

  這位項羽的「亞父」大概不會再出現了,也不會像在本該歷史中被人深深記住,也不一定……

  咸陽大考時,范增和楚墨巨子差點被認為作弊,已經被他讓人記錄在第一屆咸陽大考事件中,說不定以後會有人將其翻出來嘲笑:震驚,千年前的楚墨巨子差點因被認定為作弊被逮,成績作廢?

  千年前楚墨巨子因何作弊?背後原因竟然是他!

  李念正胡思亂想,忽聽一聲「陛下到!」,立刻收斂思緒,循著聲音看去,只見嬴政在侍衛的護送下,走向廣場的高台。

  嬴政走上高台後,站在獨屬於他的那個位置,台下各支隊伍所有人齊齊行禮參拜:「拜見陛下!」

  也不在乎有沒有官身,嬴政道:「眾卿有禮,平身!」

  待所有人起身後,嬴政又道:「朕曾從李念那聽過一番話,大意是『從來沒有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辦窮了,最後辦亡國的,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

  「朕琢磨過這番話,頗覺有理,尤其在此大爭之世,若不能在教育上領先,則國將不能領先,而落後於他國,國會如何,眾卿自知!」

  聽到嬴政話後,眾臣中的李斯心中嘆息一聲,儘管早就知道大秦要走上一條和法家構想中不同的路,但還是忍不住一嘆。

  直到如今,他還是未完全想明白嬴政為什麼要放棄掉那些法家政策,轉而去信李念。

  嬴政這些月所發生的種種變化,只要不傻,都知道李念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今日這開學大典肯定也包括在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