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須正視客觀問題存在
李念看著向他站著行禮的三千多人,搖頭道:「此禮,李某實受之有愧!諸位還請入座!」
他不過是占了來自歷史下游的便宜,真論及智慧天資,他在這些人中未必能排到中游。
但李念話落,眾人卻未動,只依舊道:「請公子受我等一拜!」
真是一群相當樸實的人。
諸子不虛偽,百家不虛偽,秦漢時學這些的人很多也不虛偽。
哪怕是提出「全性保真」、「人人不損一毫」思想的楊朱也不虛偽,是後來才逐漸歪了。
像某動漫里的某個門派,就純屬瞎理解楊朱的思想,打著楊朱的旗號到處為非作歹。
要是楊朱能在那動漫里復活,一定會親手斃了這幫混帳:老夫的學說是教你們打家劫舍,損人利己的?
「人人不損一毫」既是不損自己一毫而利天下,但也是不損別人(天下)一毫而利己,沒有不損己利人,那就可以損人利己之意。
春秋尚未走遠,因此生在戰國末的很多人也繼承了諸子和先賢的那種風骨,以諸子為榜樣,遠沒有後來人那麼狡詐虛偽。
就像酈食其,在面對齊王田廣威脅時也不曾畏懼,說出「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遂被烹殺。
見到這些人如此堅持,李念更覺受之有愧,但這種情形,他如果拒絕,這些人恐怕還會堅持,只得道:「諸位請坐,李某受諸位之禮!」
眾人這才重新落座,開始根據李念講說的內容討論。
半個時辰後,伴隨著一聲「當」響,眾人停止了討論,在那大考時都養成條件反射了,聽到這聲音就會忍不住停下正做的事。
李念道:「現在開始,可以提問,為保證提問有序,從左邊開始。」
話落,位於最左的一批考生中有人起身:「公子所言『書同文,言同語,字同義』確實極好,可依公子之意,是要廢天下其他之字、其他之言?若有人不遵,又當如何?」
李念道:「地方之言可不強制廢除,依舊可作為當地方言沿用,但必須得學習大秦所定語言,文字須得廢除,只能使用所定文字!」
「此為政令,若不遵從,視為犯律!」
廢除當地語言是不現實的,至少在大秦這時不好做到。
因為語言是比文字使用更頻繁的交流工具,且這時代大多人根本不識字,要是強行廢了當地的語言,當地人要如何交流?靠腦電波?
即使想要廢除,也要等大秦「普通話」普及到一定程度時才可。
但此時只能採取當地方言和「普通話」並行的政策,在允許當地人用當地方言時,也要讓他們學習大秦「普通話」。
何況,李念覺得留下當地方言也沒什麼不好,像他來自的蜀省,蜀省話多有特點,祝福別人祖宗的「日你個仙人板板」,誇獎人聰明有才氣的「你個寶氣」。
倒是廢除文字沒這麼大影響,畢竟當今遍地是文盲,沒幾個讀書人,廢不廢原先的文字對當地人沒太多影響,反正也不認識。
提問的這人並未坐下,而是又提出了一問題:「公子所言編那教材,是要將擇百家中優者錄入其中,敢問優劣以何為準,哪家之學可入,哪家之學不可入?」
這是一個尖銳的問題,也是到此的百家眾人最關心的問題:你怎麼評判百家學說的正確與否,你要選擇其中哪些入教材?
李念道:「愛國忠君為優,遵紀守法為優,引人向善為優,文明先進為優,尊重真理為優,維護國家民族統一為優……反之則為劣!」
「至於哪家之學可入,哪家不可入,須得進行甄別商議再定。」
「百家的學說思想都不錯,但在學之時,常會忽略學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局限性之一,開創百家的諸子所處之時與我等現所處之時已經不一樣了。」
「即使諸子在我等這個時代,他們所思所想也未必會與他們當時相同,我等又豈能完全以他們的學說套用在此時?」
李念並未說諸子的思想不對,只是提出時代不同,學的人不可呆板地用諸子的學說。
諸子的學說不錯,可如果使用的人不對、使用時間和環境不對,一樣會造成不好的後果。
「局限性之二,諸子之學說無疑都想讓天下更美更好,然在一定時期內達不到,如人人勤勞友善可致天下大同,但實際上,我們可看到有懶人和惡人的存在。」
「因而在實現諸子願景的過程中,必定有一個階段,懶人和惡人會存在,且將長期存在。」
「我們便須思考在這個懶人和惡人長期存在的階段該怎麼做,該如何渡過這個階段,達至天下大同。」
「而不是想著靠諸子的思想學說一下便能跳過這個階段,直接到達天下大同的最終目的。」
諸子學說幾乎都是好的,終極目的都是大同世界,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墨家,可實現大同的過程有問題存在,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某些人常會忽略問題,想直接達到最終的結果。
李念提出的這兩個局限性讓很多人陷入思考,尤其幾個主流學派眾人。
自春秋開始,諸子提出新的治世思想,他們這些後輩弟子卻在實踐時常會感到力不從心,還離諸子想實現的那個世界越來越遠,讓他們有時自己都會懷疑是自己做的不對,還是學派學說出了問題?
其中尤以墨家為最,儘管現在依舊被認為是當世顯學之一,但很多人都能看出,墨家已經沒落。
為什麼會沒落,不復興盛之時呢?
他們曾想過可能是墨子的學說有問題,也可能是他們沒嚴格按照墨子所說去做。
今日,李念告訴他們,墨子學說沒問題,他們也按照了墨子所言去做,只是實現學說中所描繪世界的過程中出了問題。
那個世界不是一蹴而就可以達到的,要論證分析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徐徐圖之,方可達到。
有人認為李念所言有理,也就有人並不認可李念之言,甚至認為李念是一派胡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