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當設諸科

  第203章 當設諸科

  李念道:「所謂『教材』,既是師者傳道授業之教案,亦為學子讀書識字之課本。編好後,天下師者須按教材之內容授課,學子亦須按照教材之內容學習。」

  此言一出,有一些人立即生出不滿,必須按教材規定的教學,這不就是強制性的,那還有什麼教學自主性,學習自由性?

  且一些人更想到這會對思想形成禁錮,教的一樣,學的一樣,只聽那教材之言,長此以往下去,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哪還會有百家齊放、諸子爭鋒?

  說著不會消滅取締百家,但這番作為下來,由教材統一了日後教學的內容,不等於變相消滅取締了諸子百家原本的思想學說?

  也有一些人贊同李念之言,百家齊放雖是好事,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思想學說太多,使得人心混亂,這不利於天下穩定!

  眾人這時覺得他們徹底明白這李念的目的:秦皇是從土地和武力上一統了天下,這位要從思想學說上一統天下。

  這應當才是此人深為秦皇看重之處,秦皇想用此人之才打造一個全面的一統天下之國。

  只是李念的教材之議雖好,可損害的卻將是他們百家的利益,哪家能從這編教材中得利,哪家又會從其中受損?

  即使從中得利留下的百家學派,又還是以往的百家學派嗎?

  李念接著道:「教材並不止一部,也並非今次編好後,便永遠不變。」

  「天下間萬事萬物皆在變化,思想學說亦是如此,像日後有更正確的學說和思想被發現,那麼就當替代掉原本教材內有謬誤的部分。」

  「教材也並非只有一科,李某認為至少當劃分出如下幾類:人文、歷史、德育、地理、算學、格物、強身。」

  「人文這一科採用諸家之經典,讓學子知曉字詞之義,漸而懂得某一句話該如何解讀,某篇文章該如何理解,並學會自己書寫詞句。」

  「『人不知史無以辨是非,國不知史無以圖將來!』,既是以過去之史為未來之鑑,也是將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什麼告知給後人,將祖先的事跡一直傳承下去。」

  「後人才會知曾有燧人鑽木取火,讓夜晚不再黑暗,才會知有巢氏構木為巢室,襲葉為衣裳,神農嘗百草,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也才會知曾有秦皇掃六合,一統天下,曾有諸位被李某召集於此議事。」

  「只有記住歷史,一個國家和民族才能知曉自己的根,若將歷史忘卻,便如河中浮萍,難以紮根於世,只會隨水漂流。」

  「歷史這一科須設,讓後人看清祖先之光輝,知曉我等華夏能至今日是何等不易,也是總結歷史經驗之教訓,使後人鑒之。」

  「人生於世,想做事須先做人,做人在儒家中名為『修身』,而如何修身?」

  「儒家《禮記》中亦有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此言已講清修身之過程,然人生來並非立刻便能格物致知,因此須得有人相引,幫助他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最終修其身。」

  「在這個過程中,還要讓他們明白為何要誠意正心,為何要修身。」

  「此之謂德育,教育樹立其等品德,懂愛國忠君、知仁孝,不說一定要使之成為一個於國於民有用之人,也不要為害。」

  「地理者是為讓天下學子知曉山河之大,天地之廣,讓其等更了解自己的國,懂先祖開闢之艱難,即使寸土,也得來不易,也是讓他們明白這片土地非世界最優渥之土,亦有缺處。」

  一些人皺了皺眉,這話聽著怎麼像是要鼓動人們知道外面還有更好的土地,去占領搶奪回來。

  「同時也是讓他們在日後若能有利於四方時,遇到某種地形和天氣時,能知曉如何應對,如在山中迷路,知道如何辨別方位,如在到達某地時,知道這片土地可能有什麼野獸棲居,適合種植何等作物。」

  「算學與格物之重要,若無格物,我等也許至今還以石為器,以葉為衣。譬如今日,李某和諸位還可能裹著獸皮,拿著一根骨棒,露股露尻,蹲在一山洞議事。那也就不叫群賢聚會,該稱群猿聚會!」

  聽到李念說的「群猿聚會」,許多人都不由一笑,將本來嚴肅的氣氛也緩和了一下。

  「我等有今日諸多用具,皆因有格物之功。至於算學,李某知道許多人認為算學在平時用不著,不當過於看重,但格物會不斷進步,將會用到更深奧的算學。」

  「我知有人會說那就等到需用之時再去做,但有些事是不能等到用時再去做的,那時已經晚了。昨日有位賢才,曾問知曉那三角之形三邊關聯有何用?」

  「三角形為最穩固的一種架構,平時多會用到,如修建房屋、搭建架子,若知曉三邊關係,在搭建架子時,不是輕易便可知三根木材是否能夠搭成?」

  「再如那水池一邊放水、進水,看似無用,可修建水庫,遇到洪水時,不正可用來計算?」

  坐在儒家前列的酈食其臉一紅,未想到他昨日的提問,李念會在今日當眾解答,當即想起身,卻想到李念之言,遂又未起。

  「因而,算學和格物也頗為重要,不可忽視。」

  「最後是那強身,李某以為讀書識字者不僅要有充足的學識,更要有一副強健的體魄,若體魄不夠強,即使學識足夠,也難做很多事。」

  「且體魄不夠強,又如何學得好?莫非日後天下學子要被稱為『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

  聽到李念這話,眾人皆聞言一笑,一眾儒生也在笑,反正這種學子絕不可能出自他們儒家。

  連縛雞之力都沒有,也配稱儒家弟子?

  他們儒家雖不說諸武精通,能征善戰,但也絕不文弱。

  君子六藝中的「御」、「射」保證了這時的儒生們有一定的武力,駕馭馬車和射騎可不是身體孱弱者能做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