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大秦的「種子」計劃
見淳于越和李斯互懟起來,其他大臣很默契地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既不幫淳于越,也不幫李斯。
大王要修改秦律已經是一件擺明的事,而法家與秦律最為密切,改秦律也即意味著大王不會獨尊法家。
現在跳出去支持李斯,要是被大王誤會成是站在法家一邊的怎麼辦?
何況他們這位廷尉,自己都未必能堅定不移地信奉法家,趕上趟去幫其說話,說不準人根本不會當回事。
至於淳于越,大王近段時日用淳于越這些儒生似乎很多,但許多人都看出大王是用人,並非是要用儒家治國。
法都不可能獨尊,儒家算哪門子回事?
只是眾臣心裡有些琢磨不清,既不用法,亦不用儒,大王究竟想用何種思想治國?
莫非又和那位李念有關?
李斯並沒和淳于越爭論,而是向嬴政奏道:「大王,『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紙更勝竹簡,若禁之不用,的確可惜,然也不可使之廣傳天下,尤其造紙之法,定不可使為外人知。」
「臣以為紙可如鹽一般,僅為大秦所制,亦僅為大秦所售,凡需用紙者僅可從大秦購得。」
大王今日拿出這紙,明顯是想將紙推廣於天下,此為大勢,不可違!
但李斯又的確不想紙隨便流傳於天下,遂中和了那名大臣和淳于越之言:不禁紙向天下傳播,卻嚴禁造紙之法流出,他人造紙。
只要大秦牢牢掌握造紙技藝,不使之傳出,便能控制天下間紙的數量,就算有人用紙蓄謀為禍,也都在大秦掌控中。
且如此為之,還有兩大好處:一、不僅可用紙將諸子百家吸引來大秦,還可用紙來制約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中人只要不蠢,只要想讓自家學派的學說為更多人知曉,為更多人學習,在了解到紙對比竹簡的優越性後,定會被吸引來咸陽,向嬴政求紙。
而且,百家中有許多學派彼此是不待見的,甚至同一百家學派中也有互不待見的思想。
這會產生一種奇妙的效應:自己如果不去求紙,萬一給對頭學派或學派內的異端得到了紙,讓他們那些歪理邪說廣為流傳,那自己這正確有理的思想怎麼辦?
絕不能看著對頭和異端做大,讓其等毒害天下,必須要讓天下人看到什麼是正確的思想。
出於這種考量,諸多百家之人會被吸引而至:己可以沒有,但對頭和異端也絕不能有,對頭和異端若有,己也必須要有。
而到咸陽後,紙掌握在嬴政手中,想給哪個學派全看其意,嬴政便可以此來制約百家。
二、紙當作鹽一樣,可為大秦開闢一條新的財稅來源。
即使普通民眾用不起紙,可諸子百家和那些想讀書識字之人卻會掏錢。
嬴政聽完李斯之言,認真思考,李斯所言極有理,站在一位君王的角度,該如此行事,因為這利於他的統治。
但同時,想到李念講說的一些事,又覺得也許該將紙推廣於天下,讓天下人得用。
畢竟紙不僅可用於記述文字,還可用來如廁。
昨日他已親自試過,的確比廁籌和布帛更優。
『大不了多造些紙出來,廉價售於天下。』
最終,還是更利於統治的念頭占了上風,嬴政道:「廷尉所言甚為有理,眾卿以為如何?」
淳于越還有話想說,可也知嬴政並不是真在問他們的意思,而是已認同李斯之言,現在只是走個過程,遂不再言。
以淳于越的想法,最好能將紙的製法傳出,雖說那樣會讓其他百家也造紙,以紙傳播他們的學說,但他們儒家同樣會受益,且不會被受人制約。
可如果依李斯之言,以後諸子百家都會被大王用紙來制約,看哪家百家不爽,那就禁售其紙,反售於與之對立的百家學派。
李念要是看到大秦朝堂上的這一幕,定會覺得就紙而已,你們也能整出這麼多事?
紙之一事定下,眾臣正式進入今日的匯奏議政。
只聽尉繚奏道:「稟大王,各軍有功秦卒已整理完畢,符合憑軍功為吏者有七千三百四十二人。」
七千三百四十二人,看似人數不算少,但相比於將要治理的整個天下,也就那樣,還是有缺口。
不過若將這七千多人放於地方,也能為大秦重重緩口氣。
但嬴政對這麼點人顯然不滿,道:「重新核計,將過往符合軍功為吏之卒也錄入其中。現已定下這些秦卒……」
嬴政道:「按先前所議,令其等即刻卸甲歸鄉,於所居之縣觀政。」
觀政,是嬴政和眾臣想出的讓秦卒治理地方,但秦卒經驗不足的解決之法,讓他們回鄉跟著當地官吏學習。
讓秦卒們即刻會識字寫字不好辦到,可讓他們學會處理地方上一些事務還是可行的。
只是留給秦卒們學習的時間不多了,在嬴政稱皇帝後,很快就會正式施行使秦卒為吏這一政策。
最好自然是讓秦卒們多學習觀政一段時間,且修改後的秦律也將要正式頒布於天下,原先對某些事務的處理也要做更改,更應讓秦卒們多學。
可現今六國許多地方只在名義上屬於大秦,實際根本不受控制。
這種情況拖得越久,問題越多,只能讓秦卒們快速上任,能學一點是一點,總比啥都不懂,直接走馬上任要好。
尉繚道了一聲「遵命!」,便退了下去。
嬴政又想起一事,道:「著令關中各地官吏著選民間聰慧稚子入咸陽,發現有聰慧稚子者,寡人將賞,稚子父母亦可隨入咸陽。」
如今紙已造出,那麼李念所說的「啟民智,開教育」也可以開始進行了,但以大秦當今的情況,想做到如李念所來自的後世那般人人皆可讀書,人人皆可知史,不可能做到。
連人人有飯吃都尚未做到,況論人人讀書?
那只能退而求其次,讓一部分人先讀書識字,從李念那學習後世的知識技術,讓他們成為大秦的種子,成為李念說的那什麼工業化、什麼科學的根基。
但要選什麼人為種子?
當然是聰明人!
李念不可能教授太多人,只能精挑細選一群天才、神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