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真相,並不浪漫

  諸葛亮,望向張凡。

  張凡一笑,明白他的意思。

  老規矩?

  這位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蜀相,每每看過了《三國演義》對自己的神化,再從當年的回憶中輕輕掙脫之後,便想要看一看,他身後一千八百年,在華夏神州,發生過怎樣精彩紛呈的故事。

  老人家的《論持久戰》。

  周先生的「舌戰群儒」。

  這些都給諸葛亮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甚至一度為此哽咽。

  能看到後世子孫如此強大,後世的華夏,後世的漢王朝如此強大,對諸葛亮來說,可以說是雖死無憾了!

  那麼,這一次?

  即將離開第三盞明燈中的世界,諸葛亮又將希冀和期待的目光投向張凡。

  草船借箭?

  苦肉計?

  借東風?

  火燒赤壁?

  這些過往或者傳說,在其後漫長的一千八百年中,是否再次上演?或者說……是否真能實現?

  此刻,張凡和諸葛亮依然是並肩而立。

  在他們面前,赤壁大火正熊熊,映紅了周瑜意氣風發的羽扇綸巾,映紅了曹操一敗塗地的殘兵哀嚎。

  張凡伸手點向前方,熊熊火光升騰,燒灼得空氣劇烈扭曲,竟從中映射出一個亦真亦幻的世界。

  嗯?

  諸葛亮運足目力望向火光中的影像,卻很快捕捉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不由得脫口叫道:「孫將軍?」

  是的,只見火光中盪出一葉孤舟,船頭站立一人,氣宇軒昂,正是之前曾經有過出場的孫權。

  孫權大帝,這又是一位經常被低估的英雄人物。

  生子當如孫仲謀!

  可惜……羅貫中名傳後世的三國演義,許多情節都是虛構,完全將蜀漢塑造成主角,將曹魏塑造成反派,而孫吳卻像是個可有可無的配角而已。

  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

  羅貫中痛快了,卻將那段歷史塗抹得面目全非,許多人物的大眾形象,都跟歷史真實相去甚遠。

  後世談孫權,很少有人能說出他光輝的事跡,倒是「孫十萬」的稱號廣為人知,堪堪與「高粱河車神」、「瓦剌留學生」齊名……

  所以現在,張凡用熊熊烈火重塑了孫權的形貌,是要做什麼?

  絕大多數觀眾,和此刻的諸葛亮一樣,心中茫然不解,只能是瞪著眼睛細細觀看。

  那艘小船,劈波斬浪,漸漸接近了一座戒備森嚴的水寨。

  看著……好像很眼熟?

  許多人下意識地皺起眉頭,覺得這座水寨的風格氣質,似曾相識。

  是……曹老闆的手筆?

  越看越像!

  直到鏡頭切換一個角度,將特寫鏡頭給到了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於是所有人齊齊發出「哦」的一聲。

  曹!

  真的是曹老闆的部隊啊!

  所以這?這是哪一出?

  這回,就連彈幕中的民間大神,也大多沉默,並不能僅憑這一兩個鏡頭就做出有效的判斷。

  而這時候,孫權乘坐的小船,靠得更近了。

  站在船頭的孫權,似乎比剛才與諸葛亮對話的時候,大了些年紀,眉宇間更見威嚴沉凝,赫然是一方雄主的風範。

  他命令手下小心地操縱船隻,頻頻接近曹操的營寨,卻並不十分靠近。

  如此舉動,很容易讓人想到斥候這個角色。

  事實上,孫權也正是因為幾次挑戰都被曹操迴避,索性主動過來刺探一下軍情。

  但是很快,孫權的座船,被對方發現。

  頃刻間,箭如雨下!

  奪奪奪奪奪奪!

  鋒銳的箭簇無情地射在船舷上,發出密集的聲響,入木三分。

  只是一輪恐怖箭雨的襲擊,便讓孫權所在的那艘小船,承受了無數箭矢。

  因為箭矢的重量累積,竟讓那艘並不大的小船隱隱有些失去平衡,眼瞅著就要向一邊傾倒。

  危急時刻,孫權急忙命令手下將小船掉了個頭!

  奪奪奪奪奪奪!

  飛箭依然破空而來,很快就又將另一邊的船舷射滿。

  但這樣一來,兩邊反而重新取得了平衡,孫權也不敢多待,開著這艘已經如同刺蝟一樣的小船,匆匆而去。

  「呃!」

  目睹了整個過程,諸葛亮終於明白,為什麼張凡要給他看這個。

  草船借箭?

  這……不就是剛才那一幕,被演繹得神乎其神的草船借箭麼?

  還真的有啊?

  畢竟是當代的人物,諸葛亮略一思忖,隱約就判斷出剛才的畫面,應該是發生在赤壁之戰後數年,曹操和孫權之間爆發的連續戰爭。

  而直播間裡也有人開始科普。

  濡須之戰!

  這是魏國和吳國之間的濡須之戰!

  這場戰爭先後打過四場,各有勝敗。

  其中發生在公元213年的這一場,其中居然還藏了一個「草船借箭」的故事?

  大家很容易就聯想到,或許羅貫中正是讀到了這一段的歷史記載,將其進行無限拔高的藝術加工,最終變成了膾炙人口的「草船借箭」。

  真相,竟然是這!

  彈幕之中,一片唏噓感慨。

  因為剛才大家看得真切明白,孫權的這次「借箭」,絕非本意。

  雖然事實上他是拖著一條被射成刺蝟的小船逃了回去,但那小船上的箭矢數量,滿打滿算也就能有個一兩千支,已經是高估了的。

  再多的話,只怕那艘小船早就沉了!

  所以羅貫中筆下的,在船上紮起草人,每艘船收集數千支利箭,從技術上根本就無法實現。

  就、就這?

  諸葛亮的表情,也是有些古怪。

  他雖然知道濡須之戰,卻並不知道這場戰役里竟然還有這樣一段。

  真實的「草船借箭」,並不浪漫華麗,更沒有故意讓兵士大喊「謝曹丞相的箭」這樣高調的裝逼。

  相反,孫權當時的處境其實有些冒險,倘若一支冷箭將其射殺……或許整個東吳都因此而分崩離析。

  極目遠眺,那艘被射成了刺蝟的小船,已經只剩下一個鬚髮皆張的影子。

  而在赤壁大火的燒灼下,畫面輕輕扭曲,在不知不覺間,又是換了人間。

  哦?

  苦肉計麼?

  莫非也能找到原型?

  諸葛亮眉頭一挑,顯得饒有興味。

  他當然知道,六十三歲的黃老將軍並沒有挨過那樣的毒打。

  所以,真有挨打的人麼?

  可是這一次,畫面重新清晰的時候,卻赫然出現了一座城池,城池的建造風格,與諸葛亮理解的形態迥異。

  後世?

  諸葛亮心中微動,連忙仔細觀望。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