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0章 英德紅茶

  廣東英德,自古就有紅茶之鄉的說法。英德之名一說是因當地自古盛產英石有關,古有英州稱謂。至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英州升為「英德府」後,該名字沿用至今。

  英德紅茶,廣東省英德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英德現代茶業始於1955年,當年試種國內著名茶樹良種——雲南大葉種茶成功;1959年用雲南大葉種茶成功試製英德紅茶。英德紅茶問世以來,以其外形勻稱優美、色澤烏黑紅潤、湯色紅艷明亮、香氣濃郁純正等特點,與雲南滇紅、安徽祁紅並稱中國三大紅茶。

  其中英德九號紅茶品質上乘,滋味醇滑甜爽、鮮香持久,被茶界認為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好的紅茶品種。

  這次來廣東英德,就是拜訪另外一個茶人,林北海。

  林北海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雖然年齡很大,但很有創新精神,他把烏龍茶的一些工藝用到紅茶製作上,獨具匠心的做出來烏龍紅,就衝著這個勇氣和創意,就值得去學習請教。

  很多老茶人只強調傳承,不強調創新,這也有失偏頗。

  試想,古代很多茶葉都失傳,根本原因就是因循守舊,一味的食古不化,抱殘守缺造成的。

  如果沒有後面的茶人大力創新,我們怎麼有幸喝到那麼多好茶,再強調手工制茶的優勢,沒有機器設備的加持,成本怎麼降下去,產量怎麼能提高。

  所以堅持傳統和銳意創新也並不矛盾,可以很好的結合起來,各取所需。

  高檔茶可以堅持手工製作,量少價高,一般的茶可以機械生產,價廉物美,讓更多的茶客喝到各個地方的好茶,何樂而不為。

  英德雖然只是一個縣級市,但面積很大,是廣東最大的縣,面積比深圳還要大。

  我和米蘭、曹可馨住的酒店面朝北江,視野開闊,風景優美。

  「人家這裡一個縣城,比西部的地級市都大。」我們三個走在街頭上,看著如此繁華的街區,我不禁感慨這裡的經濟發達。

  路過江邊的一家餐廳,上面寫著「北江河八鮮」五個大字。

  「走吧,進去看看都有什麼河八鮮。」我帶著她們兩個進了餐廳。

  店裡食客挺多的,一個小伙子過來問我們吃什麼。

  「河八鮮是什麼?」我問他。

  他看了一下我們三個,笑著說:「老闆,你們三個外地來的吧。河八鮮是指我們北江里的幾種魚。有北江河蝦、毛蟹、黃骨魚、邊魚、石岩骨魚、曹白魚、白鱔、藍刀仔等。」

  「你們三個人,來一個河八鮮拼盤,再來一個蔥油腐竹和九龍黃煎豆腐就行了。嗯,也可以倆一個擂茶粥。」

  我們聽了夥計的建議。

  米蘭吃著河蝦,不住的稱讚:「這河蝦雖然個頭小小,但卻殼薄味鮮、清甜可口,好吃。」

  我只有看著她們吃。

  「這毛蟹也肉質肥嫩鮮美。」曹可馨笑著對我說。

  我繼續看著她們吃。

  終於我能吃的蔥油腐竹上來了:「嗯,這腐竹真的有蔥油味。」我也不甘示弱的說。

  一頓飯吃下來,十分盡興。

  晚上,在北江的江邊,找了一個小清吧,叫了幾支啤酒,我們三個小酌了一下。

  「南哥,明年我們去哪些茶山呢?」米蘭喝著啤酒,悠閒的靠在沙發上問我。

  「雲南、江浙,安徽這幾個茶區爭取都走走,下次把所有的店長都帶上,大家都開開眼界。」我確實有這個打算。

  「那過幾年國內走遍了,還要去印度和斯里蘭卡去考察他們的紅茶…」曹可馨笑著說。

  「嗯,也許我們努力一下,讓他們來咱們國家考察一下咱們的茶山。」我笑著和她們兩個碰杯。

  「對了,米蘭,記得我招聘你進來的時候,我答應過,以後有機會的話,你們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款茶,明年吧,哪個店營業額突破了300萬,公司就以店長的名字命名一款茶,這個作為公司的文化建設一直會進行,只不過將來標準可能要提高。」我沒有忘記對米蘭的承諾。

  「好呀,我要努力了,茶葉可以自己選嗎?」米蘭興奮的說。

  「當然可以,不然弄一款賣不出去的茶葉,大家面子上都過不去。」我笑著說。

  曹可馨看看我說:「那我怎麼辦?我都沒管店鋪了。」

  「只要有人達到這個標準,你就可以了。」我大方的說。

  林北海的北海茶業公司真的好大,我看著他那現代化的工廠,心裡羨慕極了。

  作為一個茶葉界的前輩,還是一個現代化茶廠的老闆,林北海林總卻很隨和,一點架子也沒有。

  「歡迎江總從重慶到我們英德呀。」他竟然在辦公室門口等著我們。

  「林總,我們到您這裡學習,打擾您啦。」我恭敬的急走兩步,兩個手握住他的手。

  林總並沒有過多客套,直接帶我們去他的工作室,他在那裡實驗做茶。

  「我十五歲就在茶廠當學徒,一直都在和茶打交道,一晃我都做茶四十年了。」林總感慨的說。

  「六十年前,也就是1955年,英德試種雲南大葉種茶成功,1959年,英德紅茶試製成功,到如今也才56年,可以說,我是跟隨著英德紅茶一起成長的。」

  「雖然英德紅茶問世的時間比較晚,但英德產茶的時間可不晚。英德種茶歷史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據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八之出》記載:「嶺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當時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說英德是中國紅茶之鄉這一點也不誇張。」林總自豪的說。

  林總指著牆上的地圖,對我們說:「英德茶區峰巒起伏,江水縈繞,喀斯特地形地貌,構成了洞邃水豐的自然環境。大小茶場即建於地勢開闊的丘陵緩坡上。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0.7℃;年均降水量1883.9毫米,年相對濕度79%;無霜期長,霜日不足十天;土層深厚肥沃,土壤酸度適宜,PH值4.5~5之間。所栽培的茶樹以雲南大葉與鳳凰水仙兩優良群體為基礎,選取其一芽二、三葉為原料。經適宜萎凋、揉切、發酵、烘乾、複製、精選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

  「英德紅茶外形顆粒緊結重實,色澤油潤,細嫩勻整,金毫顯露,香氣鮮純濃郁,花香明顯,滋味濃厚甜潤,湯色紅艷明亮,金圈明顯,葉底柔軟紅亮。這些都是我們老一輩的茶葉大師們不斷的改進工藝,才有今天的這個成就。」

  林總又從桌子上拿了一袋茶,繼續泡給我們:「這是我們研製的荔枝紅茶,就是在英德紅茶的基礎上創新的,選用英德工夫紅條茶,加注荔枝汁,採用科學方法使紅茶充分吸收荔枝汁的香味。你們看,外形條索緊細,烏黑油潤,泡出的湯色紅亮,葉底紅艷,荔枝香氣芬芳,滋味鮮爽香甜。」

  我和米蘭、崔可馨都大為震撼,都還是第一次聽說到荔枝紅茶是這麼製作的。

  「我一直以為荔枝紅茶是具備荔枝香味的紅茶,沒想到真的是用荔枝的汁水浸泡的紅茶呀。」我驚訝的說。

  「哈哈,所以才要創新呀。以前哪裡能有這樣的辦法做茶的。」林總得意的很。

  「那用烏龍茶的工藝做紅茶,也是您的創新工藝啦?」我繼續問道。

  「烏龍茶的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搖青,搖青最主要的目的有幾個,一是促進走水。由於葉片的失水速度大於梗、脈,因此,在搖青的過程中,基於上述的失水差異,就會使得梗、脈中的可溶性物質及水分輸送到葉片中,增加茶湯的耐泡度和豐富度。」

  「二是促成和加劇茶葉內含物質各類反應的產生及品質的形成。使得茶葉的香氣向花香、花果香類進行轉化;葉片葉色發生轉化;內含物質諸如蛋白水解酶活力更加,進而使得游離胺基酸含量增多,這樣茶湯的鮮爽度就提高了。」

  「我們把搖青的工藝用到紅茶的製作上,做出的紅茶既有紅茶的甘醇,又有烏龍茶的高香,這樣就和傳統的紅茶大不相同。」林總帶著我們繼續朝裡面的實驗台走去。

  「我剛開始做這個烏龍紅茶的時候,阻力可大了,很多人都嘲笑我是異想天開,沒有人支持我,我就自己埋頭去搞,不管別人的眼光。」

  我們聽的津津有味,儘管林總的專業術語有些晦澀難懂。

  「後來好不容易搞出來了,請一些紅茶專家來給我評定,結果那些專家對我是一陣批評,說我搞亂了紅茶的傳統工藝,做出來的茶四不像,根本沒有辦法分類。」

  「我氣不過,就問那些專家,我做的茶香氣怎樣,口感如何。是不是比很多紅茶都好喝?」林總說的有些激動。

  「那些專家說不管你的茶好喝不好喝,這個和紅茶的工藝標準不符合,沒辦法給我評選。我就說那我就自己給它命名為烏龍紅,只要市場認可就好了。」林總說的哈哈大笑。

  「事實證明,只要好喝,市場就認可,我們做茶的人,也千萬不要被規矩束縛,要有大膽創新的意識,如果不這樣,當初怎麼能在我們這裡試種雲南的大葉樹種,又怎麼研製出英德紅茶?」林總有些激動。

  「林總,您說的非常有道理,雖然我不懂制茶,但是您的理念我是絕對贊同的。如果大家現在還是用宋代的點茶工藝,那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喝到茶,只能是極少數有錢人才能喝的奢侈品。」我笑著對林總說。

  林總重重的拍著我們的肩膀:「你這小伙子的話對我的脾氣,走,不喝茶了,弄點酒喝去…」

  英德的米酒很好喝,英德的菜很好吃,這是我清醒前的記憶。

  …

  我被林總灌的酩酊大醉,這老爺子,茶做的好,酒量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