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
海軍部方面一是受到了盟友方面的施壓,希望通過這部電影,重新喚起人們對日落帝國的重視;
二是要將這段歷史狠狠的記錄在鏡頭下,將德國釘在恥辱柱上。【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
這一波叫殺人誅心,打贏還不夠,還要嘲笑你一百年。
這要是讓德國人知道了,他們拿日落帝國沒轍,找自己一平頭老百姓報仇還不跟玩兒一樣?
黎耀陽只是想多掙點錢而已,並不想攪合進國與國的爭鋒中,這就相當於你孤身跳進攪碎機,那不得被攪成渣?
再者說,丑國人真有那麼好心?
反正黎耀陽是不信的,海軍部上趕著給英國佬做宣傳,不知道的還以為這兩家人搞基呢。
按理說兩家既是合作夥伴又是競爭對手,不應該幫對方做宣傳才對。
可海軍部偏偏做了,這就值得玩味了。
黎耀陽抓著塞西爾問了兩天,這傢伙也沒鬆口,永遠都是不知道。
不知道?他不知道誰知道?
——————————
早在19世紀的頭幾年,在芝加哥市內的芝加哥河畔有一個非正式的貿易站。
在那裡,印第安人和美國移民互相交換他們所擁有的東西。
幾年後,一個名叫馬克·博比恩的商人在萊克街開了一家酒館,成為了最早的貿易商人聚會的場所。
到了40年代,一群貿易商人開始聚集於南水街,形成了芝加哥的第一個農產品市場。
它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了芝加哥市最為重要的農產品批發市場。
那裡每天擠滿了各式牛車、馬車,以及貨輪,還有雙手粗糙、渾身骯髒的飽經風霜的男人,在嘈雜聲中夾雜著一種外地人幾乎聽不懂的神秘方言。
這個農產品市場所在的那條街足有半英里長,大概覆蓋了芝加哥的8到10個街區,是這座城市的商業生活中心。
據估計,當時它的年營業額已經在3億到5億美元之間。
這種繁榮景象一直持續到了現在,由於交通和衛生等問題,芝加哥市又在市內新建了一處批發市場,整座南水街市場被搬遷了過去,並保留了南水街市場的名字。
南水街市場商鋪林立,馬車成行,附近一處碼頭正在建設中,街道上車輛穿梭而過。
蜿蜒的芝加哥河穿城而過,岸邊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
在短距離內,芝加哥河上搭建了好幾座橋樑。
河畔,每間商鋪前都堆滿了貨物,以及等待裝貨的馬車。
長長的南水街,一派繁榮景象。
南水街一角,商鋪大樓上GG牌林立,一條貨船正停泊在岸邊,與GG牌構成一組極富歷史年代感的照片。
南水街上的商販和工人,一個個提籃里裝的都是農產品。
每間商鋪的窗戶上都懸掛著一面星條旗,門前都停放著汽車或馬車。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南水街市場,那就是——熱鬧!
這次來芝加哥是為了兩件事,其一,參加阿爾卡特的婚禮,是的,這孫子結婚了。
誰能想到,一臭流氓竟然有墜入愛河的一天。
當然,這是消失,第二件事是參加芝加哥論壇大廈的剪彩活動。
芝加哥論壇報大廈坐落於芝加哥市中心,有威嚴的哥德式尖頂和飛檐,展現這家報紙的權力和威望。
1922年大樓公開設計圖後,報社老闆麥考密克上校說,他要為心愛的報紙建造「世界上最漂亮的辦公樓」。
麥考密克是長期資助《芝加哥論壇報》的麥考密克家族成員,該家族創辦了丑國國際收割機公司,是中西部的代表性財團。
一戰時期,麥考密克作為戰地記者加入潘興將軍的丑國遠征軍司令部擔任情報軍官,被授予戰時上校軍銜,他後來一直以麥考密克上校自稱。
最好的建築師被邀請參與設計,關於第四等級(指美國新聞界)的各種名言被用來裝飾走廊。
在大樓完工前,麥考密克上校指示他的駐外記者搜集各種歷史遺址的紀念品,包括長城的磚石,羅馬聖彼得教堂的紋章,這些紀念品被鑲嵌在大樓的牆壁上。
今年大樓完工了,這是芝加哥從來沒有的建築奇觀,一位作者稱之為「石頭和鋼鐵的奇觀」。
不過誰又能知道,一個世紀後,大樓還屹立在原地,但報紙卻不在了。
《芝加哥論壇報》,創刊於1847年,芝加哥市第一大報,是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論壇公司的前身,也是該集團公司旗下大型核心報紙,被認為是全國質量最高的報紙之一。
該報有地方版,各板塊的首末頁是彩色,其餘都是黑白,是丑國大型日報中較少用彩頁的報紙之一。
進入21世紀後,日平均發行675,847份,居全國第七;
星期天刊發行日均1,010,704份,居全國第四。
《芝加哥論壇報》創刊於1847年6月10日,是丑國發行量前7名報紙中最古老的報紙。
該報在丑國西北部率先建立電訊新聞社。
1855年約瑟夫?梅迪爾及其5個合伙人收購該報,並於同年購入蒸汽印刷機,使印報效率大為提高。
從此,該報開始發展壯大,成為當地主要日報。
梅迪爾是屬象的,《芝加哥論壇報》也是林肯的早期支持者,對林肯的崛起起了很大作用。
梅迪爾也因此成為林肯的好朋友,兩人過從甚密。
林肯曾經給《論壇報》寫信說:
「我欠了它(指《論壇報》)很多,恐怕我一輩子也還不清了。」
1860年,該報發表一篇社論,要求公眾選舉林肯。
《論壇報》於1861年兼併了芝加哥最早的報紙《驢人日報》,同年5月26日創辦星期天刊。
芝加哥城歷史上有過一次震驚全國的「芝加哥大火」,將市區大部分建築化為灰燼。
丑國的歷史教科書上已有記載,但是《芝加哥論壇報》對這次大火竟早有預感。
1871年9月10日,該報發表社論,認為由於天氣長期乾燥和市民疏忽大意,市區許多木質建築有火災隱患,號召市民提高警惕。
此言一個月後不幸言中。
10月9日,這場被稱作「芝加哥大火」的災難降臨,將《論壇報》才建了3年的新樓房也燒個精光。
但該報仍頑強出版,兩天後,發表歷史性社論《芝加哥將重新崛起》。
不久後,《論壇報》發行人梅迪爾當選為芝加哥的「災後重建」市長。
梅迪爾1899年3月16日去世後,報紙由其兩個女兒的家庭繼承,這兩家的姓分別為麥考密特和帕特森。
1914年起,報紙的經營權轉到老梅迪爾的兩個外孫手中,他們是羅伯特?R?麥考密特和約瑟夫?M?帕特森。
這倆表兄弟年輕氣盛,雄心勃勃,將《論壇報》的發行量和GG量都擴大了一倍。
他們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於1917年都參軍到海外服役(該報先後當兵去海外打仗的員工人數多達268人),分別獲得上校和上尉軍銜。
所以人們在麥考密特名前習慣加「上校」二字。
戰後帕特森上尉去紐約創辦了《每日新聞》,《芝加哥論壇報》即由麥考密特上校一人負責,並繼續擔任發行人。1921年以梅迪爾名字命名的西北大學梅迪爾新聞學院創建。
在20世紀長達66年的歷史中,該報一直伴隨著一句著名的口號:「世界上最偉大的報紙」。
這句話來自1909年2月7日在紀念林肯誕辰100周年時該報的一篇文章,原文為「世界最偉大的報紙的最偉大的一期」。
從1911年8月29日開始,該報就將這句口號每天印在頭版報頭下:The World’s Greatest Newspaper。
1924年7月15日該報收購一家廣播電台時,也將這句話的英文縮寫WGN代替原電台名稱WDAP。
然而在麥考密特上校的領導下,《芝加哥論壇報》在梅迪爾時期的保守主義基礎上走向極端,成為丑國右派的主要代言人。
上校在報社說一不二,署名「R. R. Mc」(他的名字的英文縮寫)的備忘錄在報社就是天條,沒人敢違背。
他在堅持狹隘的民族主義,反對一切外國人,更反對英國;
在老大選舉上也表示出強烈的愛憎,他反對杜魯門當選,更反對艾森豪入選。
他的報紙常常發表言辭激烈的社論,社論也影響到報紙上的新聞,使得該報一度因政治上的偏頗遭到普遍批評。
但上校始終以「世界上最偉大的報紙」自居。
再過幾年,他將在報紙上用盡一切方法反對羅老大及其推行的新政,結果在1936年一次民意測驗中被評為「最不公正和最不可靠的報紙」。
後來更是被華府的記者評為「一家最明目張胆地帶著偏見報導新聞或添油加醋加以渲染的……報紙」。
不過,麥考密特上校運氣一直很好。
該報儘管言辭激烈、屢遭批評,儘管總是企圖證明自己正確別人錯誤,但仍有廣泛讀者,並受到很多象人的支持,發行量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在GG方面狀態一向很好。
麥考密特在主政該報期間,創辦了收聽率頗高的WGN廣播電台,建起了36層高的論壇報大廈,還在芝加哥郊區擁有1000英畝的農莊別墅。
特別值得驕傲的是,1947年,該報的發行量於創刊100周年時達到歷史最高點,平日刊為103萬份,星期天刊為154萬份。
在全國範圍內排行第二,超過他的只有該報的姊妹刊——表哥帕特森上校經營的紐約《每日新聞》。
上校因此一直具有強烈的自信心,直至1955年去世。
麥考密特上校去世後,因家族沒有直系繼承人,《芝加哥論壇報》由高層管理人員接管,編輯方針依舊。
1969年,克萊頓?柯克派屈克接任總編輯,開始了一系列大膽的改革,諸如放棄了「為丑國人辦的丑國報紙」這一狹隘的民族主義口號。
停止了新聞欄社論化的做法,扭轉社論的偏激傾向等,同時擴大了編輯部的規模,加強了新聞採編的力量。
因此,1969年被丑國新聞界認為是《芝加哥論壇報》的轉折年,報紙的質量也有顯著提高。
1972至1976年間,《論壇報》因地方調查性報導獲得了3項普立茲獎和1項國際新聞報導獎,總數相當於該報前50年獲得此獎項的總和,報紙的發行量也穩定在75萬份左右。
1977年1月1日起,報紙放棄了上校那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報紙」的口號,將其從頭版撤銷。
1981年,《奧蘭多前哨報》的總編輯詹姆斯?D?斯夸爾斯接替退休的柯克派屈克擔任總編輯。
新任總編輯利用該報新啟用的全國最好的印刷中心,於1982年重新設計版面,大膽使用彩色,高度重視圖表設計,使報紙面目煥然一新。
在1983至1994年的11年內,報紙先後獲得2項普利茲漫畫獎、3項普利茲社論獎、1項評論獎、2項解釋性報導獎和1項全國報導獎,總共9項普立茲獎,令同行刮目相看。
《芝加哥論壇報》正以一份高質量的大型開明報紙的面目躋身美國頂尖報紙行列。
1989年,斯夸爾斯總編輯在競爭公司總裁失利後突然辭職,由傑克?富勒接任總編輯一職。
富勒曾任該報社論版主編,並獲得普利茲社論寫作獎。
富勒於1997年升任論壇出版公司總裁,該公司是當時全國排名第八、如今排名第二的報業集團論壇公司的下屬一級公司,掌管公司所有報紙。
這便是《論壇報》的前世今生!
黎耀陽之所以來參加剪彩儀式,完全是因為塞西爾的關係,塞西爾跟羅伯特麥考密特關係不錯,雖然不是一路人,但兩家頗有淵源。
帶上黎耀陽也是因為《大西洋城日報》日漸強大,也需要在新聞界多一些盟友。
《紐約時報》算一個,《費城問詢報》算半個。
要是能加上《芝加哥論壇報》,基本可以保證在丑國東北部的地位穩固。
不過難度有點大,概因羅伯特麥考密特此人心胸之狹隘,黎耀陽擔心自己忍不住掏槍斃了他。
果不其然,剛一見面,對方就給了他一記下馬威。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