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最後一幕

  而北洋艦隊在甲午戰敗之後是如何做的呢?

  日軍從陸上完成對威海的包圍之後,炮彈日夜不停地向劉公島港內傾瀉。【Google搜索】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苦等救援不至,擔心殘存的軍艦被日軍俘虜,於是下令自沉。

  但一部分北洋官兵害怕自沉軍艦會惹怒霓虹人,沒有執行命令,後來鎮遠、濟遠、平遠和廣丙等艦接連被俘,日軍毫不費力地從清朝海軍手中得到軍力上的補充。

  戰後,霓虹聯合艦隊將鎮遠艦編入戰鬥序列,將其他一部分軍艦改為教練艦,將定遠艦停放在上野公園供人參觀。

  相比之下,德國公海艦隊與清朝北洋艦隊不謀而合,都不想便宜對手,只不過清朝海軍執行上沒有德國人那麼堅決。

  電影中充分還原了1918年光棍節這天,英法同德國簽訂停戰協定的場景。

  鏡頭裡,列強又為如何處置德國公海艦隊而爭吵不休。

  而此時的公海艦隊主力尚存,仍然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包括11艘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8艘巡洋艦和50艘驅逐艦。

  英國人建議先把公海艦隊扣留在斯卡帕灣,由皇家海軍看守,然後再在巴黎和會上討論處置方案。

  率領這支艦隊的指揮官是德國海軍少將馮·羅伊特。

  起初,包括羅伊特在內的很多德國海軍軍官,都曾幻想著英國人對自己的處置方式不會很苛刻,甚至有可能會將其中的一兩艘主力艦開回德國,但是隨後嚴酷的凡爾賽條約打破了他們的幻想。

  11月21日,德國公海艦隊的70多艘軍艦正式向協約國投降。

  在370多艘協約國軍艦的護送下,公海艦隊抵達蘇格蘭中部的福斯灣下錨,在合約簽署前,公話艦隊將作為抵押品被囚禁在斯卡帕灣。

  英國海軍上將大衛.貝蒂發出命令:

  「在今天日落時分,德國的旗幟從軍艦上降下,在沒有得到允許前,這面旗幟不會再升起。」

  10多天後,公海艦隊分批達到蘇格蘭北部的斯卡帕灣。

  軍艦主炮的炮栓全部被卸下,每艘主力艦上的水兵人數也縮減到200人,所攜帶的燃料幾乎不能讓艦隊駛離奧克尼群島周邊水域。

  當拍攝這段情節的時候,被請來的德國裔演員各個神情悲憤,他們似乎感受到了幾年前的屈辱。

  被扣押在斯卡帕灣的日子可不好受,英國人禁止德國水兵上岸,也不允許他們去別的軍艦上「串門」。

  無所事事的德國水兵只能靠釣魚和抓海鷗來打發時間,順便改善一下伙食。

  所有來往德國的郵件都要經過英國海軍審查,甚至有的德軍士兵牙疼需要找牙醫,儘管英國軍艦上有牙醫,但是英國人卻拒絕提供牙醫。

  此時,公海艦隊的命運仍然懸而未決。

  法國和義大利認為自己應該分得四分之一的軍艦,而英國則出於保持自己海軍優勢的目的,希望把這些軍艦全部解體報廢。

  同時,英國人也留了一手,準備一旦在和約無法達成的情況下強行奪取這些軍艦。

  戰爭雖然在1918年11月就已經暫時停止,但談判桌上的戰爭還遠未結束,1919年6月,擬定凡爾賽和約的談判十分不順利,德國依然有數百萬的軍隊,協約國軍隊也沒能踏上德國的領土。

  因此德國方面拒絕接受協約國提出的苛刻條件,英國政府向德國政府下達最後通牒:

  要麼6月21日中午之前全盤接受,要麼再次面臨戰爭。

  此時談判雙方也在其他諸多問題上勉強達成了一致,德國人最終決定屈服,但需要兩天時間「體面的準備」,就是這兩天的時間,讓英國人後悔不迭。

  雙方你來我往的唇槍舌劍眼看要接近尾聲,但沒有人把談判最新進展及時告訴在斯卡帕灣的艦隊指揮官馮·路特。

  他和他的水兵們孤獨無望的被囚禁在斯卡帕灣,已經長達七個月,似乎已經被世人遺忘,僅有的消息來源就是當地的英國報紙。

  而當地報紙《The Times》關於「停戰談判瀕臨破裂」和「可能恢復軍事敵對」的報導,使魯伊特大吃一驚,他以為雙方的談判已經破裂,敵對狀態已經恢復。

  他和他的艦隊再一次處在戰爭中!

  然而,沒有大炮用來戰鬥,也沒有燃料用來逃脫,防止艦隊落入敵人手中、挽救德國海軍榮譽的唯一機會,只有在敵人行動之前自行將其鑿沉。

  但此時沒有人告訴他,最終條約的內容細節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而合約簽字的最後期限也從6月21日中午延長到23日晚上。

  不過有一點魯伊特卻猜對了,英國人確實打算奪取這些軍艦,無論德國人和法國人是否同意。

  而英國人這邊,皇家海軍已經得知德國方面要有「兩天」的時間進行「體面的準備」。

  《凡爾賽和約》簽字的最後期限推遲到6月23日19點。

  自以為肉已經爛在鍋里的英國人信心滿滿,只等著接收勝利的果實。

  而且,「保護」公海艦隊的第一戰列艦中隊原計劃就要於6月21日利用良好的天氣出海,進行魚雷攻擊的演習。

  因此,無論斯卡帕灣內的德國水兵是否同意,英國人都將在和約簽字生效後接管這些戰艦,如果德國水兵拒絕,那麼就武力奪取。

  1919年6月21日早上9點,在斯卡帕灣內駐守、監視德國公海艦隊的英國皇家海軍第一戰列艦分隊駛出了港口,準備在外海進行操練。

  11點20分,馮·羅伊特少將在旗艦「埃姆登」號巡洋艦上下達命令,公海艦隊收到了預定的信號——「第十一節,確認」。

  後來,有人稱這場行動為『彩虹,但劇組經過考證發現不是這樣,至少目前還沒發現類似『彩虹』的代號。

  事實上彩虹行動是二戰戰敗後,德國海軍的自沉行動代號。

  「第十一節」是德國人喝啤酒時常用的俚語,意為開瓶暢飲,這便是對全體艦隊發出準備自沉的信號。

  所有德國戰艦上的水兵立刻開始行動,他們在戰艦的桅杆上升起了先前英國人禁止懸掛的德國海軍軍旗,打開了通海閥和進水閥,舷窗和水密門也被鬆開。

  水兵們還在一些軍艦的水密艙上鑿開了大洞,鑿沉行動一旦啟動,凡是能夠使軍艦大量進水的各種措施都被德國水兵採用。

  在一片悲壯的氣氛中,排水量2.4萬噸的「腓特烈大帝」號戰列艦第一個沉沒,它在中午12點16分在灣內傾覆。

  12:56,阿爾伯特國王號戰列艦沉沒;

  13:10,毛奇號沉沒;

  13:15,威廉王儲號、「皇帝」號、「利奧波德攝政王」號三艘戰列艦幾乎同時沉沒…其餘軍艦也一艘艘相繼沒入水中。

  此時,在斯卡帕灣的英國海軍只有三艘驅逐艦和一些拖船,根本無力阻止德國人的自沉行動,意識到大事不妙的英國人,一邊拍發緊急電報,呼喚港外的第一戰列艦隊歸航;

  一邊試圖用武力手段,阻止德國人繼續摧毀自己的軍艦。

  共有9名德軍水手和軍官被英國人開槍擊斃,但是這依然沒有阻止他們的自沉行為。

  到了下午17時,最後一艘德國戰列巡洋艦「興登堡」號沉入海底。

  大多數停泊在斯卡帕灣內的德軍戰艦已經傾覆沉沒,沒有完全沉沒的戰艦也紛紛坐沉在礁石上,煊赫一時的公海艦隊灰飛煙滅。

  公海艦隊一共有10艘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5艘巡洋艦、32艘驅逐艦沉沒在斯卡帕灣,其餘還漂浮在海面的軍艦被英國人拖到淺水區或擱淺。

  這些軍艦被分給了各國海軍,由於打撈費用太高,這些沉沒的軍艦都一直長眠在斯卡帕灣的海底。

  直到1930年代,當地居民抱怨沉船影響導航,才有7艘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大部分驅逐艦艦被打撈起來。

  這些打撈起來的戰艦要麼被當做靶船擊沉,或者送至拆船廠拆毀。

  不過,包括國王號戰列艦在內的數艘德國主力艦由於沉沒深度過深而尚未被打撈,他們的殘骸直至後世依然橫躺在斯卡帕灣的海底中,並且成為了潛水愛好者的聖地。

  當獲悉德軍公海艦隊在斯卡帕灣自沉的消息之後,英國海軍上將羅斯林·威姆斯偷偷地告訴旁人他的想法:

  「我真為此感到慶幸,這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這些戰艦的分配問題。」

  而著名的德國海軍上將舍爾則持另外一種想法:

  「我對此感到高興,投降的污點已經從德國艦隊頭上抹去,公海艦隊的沉沒表明艦隊精神並沒有消亡,在戰爭最後的時刻公海艦隊的這種行為弘揚了德國海軍自身的光榮傳統。」

  這一幕也是整部電影的最後一場戲,黎耀陽在現場盯著拍完,沒有等最後殺青儀式便悄然離開。

  他還是沒明白海軍部的想法,為什麼屢次要求他改劇本。

  這個問題只有塞西爾能夠給出答案。

  本來他不想說,但架不住黎耀陽磨他,無奈道:

  「英國人沒錢了,虛弱的很,他們需要一部電影來維持自己的強大,至少讓外界看起來很不好惹。」

  黎耀陽恍然大悟,英國是一個島國,在歷史上,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領土,數目驚人的海外殖民地。

  為此,英國人為自己鍛造了一支海軍。一支武裝到甲板的海軍。

  它不僅擁有數量驚人的艦隊,並率先在海軍中置入航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便已經擁有8艘航母。

  而在那個時候,英國海軍的實力,也被公認為世界第一,將排在第二名的丑國,遠遠甩在身後。

  但是這種情況沒有維繫太長時間,一戰結束後,英國海軍的實力,開始大幅度的衰落。最後被丑國大幅度超過。

  英國海軍的衰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一戰後,英國經濟的大幅度衰落。

  在第一次大戰中,英國雖然屬於戰勝國,但依然受到了巨大的損傷,但因為戰爭的投入,以及因此停滯的經濟發展,都讓英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英國還拖欠了丑國巨額賠款,長期無法還清。

  所以,英國當時的局面,使他們必須把發展經濟放在第一位,至於軍事裝備,就要靠後安排了。

  而海軍的建設,又像是一個無底洞,怎麼填都填不滿。

  即便是短時期取得超前地位,如果沒有持續投入,很快又會落後。

  即便英國想要發展海軍,也得靠後排,不能影響正常的經濟發展。

  這也是英國海軍發展,在一戰後,經歷了停滯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在同一時期,丑國跟霓虹,卻加大了對海軍建設的力度。

  霓虹從明治維新時期開始,就加大了對海軍的建設力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從德國手裡奪得華夏海濱城市主權,又讓他們賺了一筆。

  所以,他們有足夠的財力,把錢繼續投到海軍當中。

  再加上霓虹也是一個島國,建設海軍,確實有必要。

  丑國也是一樣,在一戰中獲利巨大,在戰爭的損耗也不大。

  而且丑國在一戰之前,就開始投入建設海軍。

  只是當時沒那麼耀眼,到了一戰後,丑國因為忌憚霓虹對海軍的大力度建設,就以更大的力度建設海軍。

  丑國的底子雄厚,再加上海岸線漫長,投入建設海軍,不會遭到太多的反對。

  等到二戰爆發,丑國參戰,各國在丑國追打霓虹的太平洋戰爭中,才發現了丑國海軍真正驚人的實力。

  這時兩個國家的一停一漲,很快出現了差距。

  除了經濟因素,英國的民意,也決定了當時英國對於海軍的投入力度。

  英國是一個民選政府,普通民眾的意見,對於整個國家的決策,起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民眾親身經歷了戰爭的慘重。

  自己的親朋好友在戰爭中犧牲,雖然是為了保衛國家,但絕大部分英國人並不想經歷再一次的戰爭傷痛。

  他們都希望能過上和平的生活,對擴充軍備這種可能帶來戰爭的行為,大多持否定態度。

  這也是當年英國首相張伯倫上台的一個重要原因。

  英國當時的這種思潮,跟法國在一戰後的表現極為相似,他們都極度渴望和平。

  法國修了馬奇諾防線,而德國因為戰敗,正琢磨著如何復仇,並由此引發二戰。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