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梅大師

  黎耀陽眼睜睜看著北愛賭場大起大落,最後心有戚戚,有種兔死狐悲的感覺。Google搜索

  他想到了『深藍大廈』,也想到了野心勃勃的『雲端賭場』,最後會不會落得跟北愛賭場一樣的下場?

  患得患失的情緒誰都會有,不會因為你有錢,這種情緒就不會來, 只不過有錢會讓你更加從容的面對這種情緒。

  而黎耀陽選擇的辦法就是不去理會,對他來說,這種情況唯一要做的就是等,等大環境改善了,錢自然就回來。

  在此之前,他還是更加專注自己的事業。

  大西洋戲劇中心一直在上演《音樂之聲》,一周兩場, 場場爆滿, 其它日子則插演《歌劇魅影》等經典劇目。

  對大西洋城居民和遊客來說, 大西洋戲劇中心是必來打卡的景點,在花園裡欣賞一出經典之作,絕對是享受。

  這天,黎耀陽在劇院視察之後,就見小二帶著一位留著長辮子的華人走過來。

  那華人佝僂著身子,一副諂媚模樣,長得賊眉鼠眼,給人留下不太好的第一印象。

  「陽哥~」

  「嗯,你那邊忙完了?」

  「剛送了一批走,『野牛』的銷量太好了,供不應求啊。」

  「畢竟是新酒,而且口味對得上丑國人的胃口。」

  「是,對了陽哥,給您介紹一下,這是我們在京城遠方親戚家的包衣,叫他富貴兒就行。」

  喲?包衣?這算是見到活的包衣了?

  黎耀陽覺得很有趣,以前只在電視上小說里看到過包衣, 但活著的還真就沒見過。

  什麼是包衣,顧名思義,包衣就是奴才,是清朝統治者奴僕中的一種。

  不過雖為奴才,卻也是清朝統治的重要一部分,有許多包衣奴才出身的人在清朝當官、為妃,名垂史冊。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家族就是包衣;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也是包衣出身,得寵之後其家族被抬旗,編入內佐領。

  「包衣奴才」就是「家生奴才「,「家生奴才「是滿語「包衣阿哈「的譯稱。

  將「阿哈」譯為漢文就是「家奴「、或「奴才「,因此就出現了「包衣奴才」這個專屬稱呼。

  單看「奴才」這個詞便知道這些人身份不高,包衣奴才只存在於滿洲八旗制度之中。

  按照清朝的制度,「包衣」不是八旗中獨立的組成部分而是依附於他的主人所在的旗。

  其中上三旗的包衣都是由內務府管轄,專門用於服侍皇室;而下五旗包衣奴才則是分屬下五旗的王公貴族。

  上三旗包衣家的女子是要參加宮女選秀的,也是清朝宮女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被皇帝看中的話,是有機會做嬪妃的。

  一般情況下,男包衣會作為府邸的府官, 女包衣會作為府邸的婢女, 他們這一生都不會有能夠改變命運的起伏和波折。

  但可能一不留神就會惹怒王爺或者宗室貴人,冠上殺頭的罪名,生活比起上三旗的包衣來說會悲慘很多。

  包衣奴才的來源一般有三種:

  一是在戰爭時期,劫掠其他部落的人強迫他們成為自己的奴隸,而且這些奴隸作為戰利品,可以隨意買賣、打殺,地位及其低下;

  第二種就是「家生子」,家生子的父親或母親本身就是旗人家中的奴才,生下了孩子之後,孩子也會成為這家的奴才,綿延傳承,世代為奴;

  最後一種就是平民家中貧窮,到了賣兒賣女的地步,孩子被別人買走之後,就成為了包衣奴才。

  這些包衣奴才雖然地位很低,任主人差遣,但是他們也有一個優勢,他們與有權有勢的上層圈子的人物距離更近,也更能說得上話。

  雖然在他們主人這裡,他們是地位卑賤的奴才。

  但是對圈子外的人來說,這些混得好的包衣奴才,是外人爭搶巴結的對象,比那些地位普通的人更加容易賺得一身富貴,說起來倒有點狐假虎威的意思。

  清朝建立之後,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穩固自己的統治,在任命官員的時候更是以滿人為中心。

  與此同時,包衣奴才深受主人的信賴,不僅能夠擁有旗人的戶口,而且是有機會參與政治的,還可以參加科舉,甚至還能成為達官貴人。

  其實包衣奴才出身的貴人其實也並不少見,比如說大貪官和珅、大將軍年羹堯,而且就連雍正皇帝的母親德妃烏雅氏也是正宗的包衣出身。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包衣奴才都有這麼好的機遇,大部分的還是在做一些伺候人的或是粗重繁雜的工作,就和普通的下人沒什麼兩樣。

  由此可見,包衣奴才的地位低只是相對來說的,對於皇室和王公大臣來講,他們或許只是一些奴才,但是對於普通的漢人老百姓而言,包衣奴才因為有旗人的戶口,在身份上可比他們高了不止一點。

  所以,包衣奴才雖然有個「奴才」名號,可在身份上來說,他們可並不是在最底層的。

  在包衣出身的名人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雖然出身包衣,但他的祖輩之中有人做過皇帝的侍從,還有父輩擔任過官職。

  除此之外,還有深受乾隆賞識的大學士高斌,高斌本是上三旗出身,卻極有才幹,因此得乾隆賞識,高斌之女還成為了最受寵的貴妃。

  總的來說,包衣是奴才,但只要主人家正當紅,你就不能把人當奴才看。

  當然,很多大戶人家效仿王公貴族在家裡養包衣,其實也是一種抬高自己身份的表現。

  「陽哥好,我叫富貴兒,見到您真是三生有幸!」他抱拳拱手,一躬到底,姿態放得極低。

  「別客氣,找我有事?」

  如果沒事,小二不會帶他來見自己。

  富貴兒不知道該不該直接說,只好目光求助小二。

  「是這樣,陽哥,我這個遠方親戚是一位京劇演員,他去年剛剛完成霓虹帝國劇場的演出,志在將京劇藝術推廣到全世界,這次派富貴兒過來,一來是想通過我們幫忙安排落腳;二是看看許久沒見的我們。」

  頓了下,小二不好意思的道:

  「不過我們都不懂這些,就只好來求助您了。」

  黎耀陽笑了笑:

  「找我就對了,我幫你們安排,不過你這遠方親戚是誰啊?」

  「算是我遠方堂兄吧,叫梅蘭。」

  夸嚓~一道閃電在腦中劈過,梅蘭?不會這麼巧吧?真的是梅大師?

  難道他的丑國首演要提前了?

  「你們家祖上就是唱京劇的?」

  小二點點頭:

  「對啊,當年徽班兒進京就有我家先人。」

  「好吧~」

  應該是實錘了,緊接著他就激動起來。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巨星,而這個時代,梅蘭梅大師就是最偉大的天皇巨星。

  想到這,他趕忙對小二說:

  「請他來吧,帶上演出團隊,如果有機會,我希望他們能在丑國完成一次精彩的演出。」

  「啊?這…」

  原本梅蘭只計劃自己來考察,根本沒想演出,可黎耀陽這麼一說,顯然有資助的想法。

  既然如此,小二微微點了下頭:

  「好的,讓富貴兒帶話回去,但如何決定還得看我那位堂兄自己的意思,他主意很正,當然,戲是真的好。」

  「嗯,告訴你家主子,我願意出20根金條,請他和他的班子來丑國,給這些沒見過世面的鬼佬好好上一課,告訴他們什麼才是真正的藝術!」

  富貴兒甭管三七二十一,先答應了再說,20根金條啊,都夠趕上以往報價的兩倍了。

  「謝謝,謝謝陽哥。」

  「不謝,我很喜歡京劇,很希望看到京劇發揚光大。」

  如果梅大師能在大西洋城戲劇中心完成首演,絕對能青史留名。

  「走吧,一起吃點喝點。」黎耀陽心情好,發出邀請。

  富貴兒受寵若驚,連忙答應。

  一進入奢華的太平洋酒店他整個人都蒙了,從未見過這麼奢侈的場所。

  皇宮也不過如此了吧?

  當然,華夏的皇宮和西式宮殿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雖然同樣喜歡用金色,但並不俗氣。

  西方的裝飾風格適合眼前一亮的欣賞,長此以往很容易膩,還容易亮瞎眼睛。

  進入包廂,面對衣著暴露的美女服務員,富貴兒哈喇子都流出來了,這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若是在外面碰見,他怕是能誤會這些小姐姐窮成什麼樣了,衣服這麼省布料。

  吃飯的時候,聊到了梅大師成名前的故事。

  在戲曲界流行著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即「一日為師,畢生為尊」。

  無論聲名顯赫的優秀演員,或是出名成家之輩,每當提及自己的恩師,無一不畢恭畢敬感念良深。

  儘管自己地位顯赫,享譽遐邇,儘管恩師當年責打過自己,苛待過自己,乃至用刻薄的話語挖苦和貶斥過自己,他們也都不計前嫌。而這個優良傳承和梅大師有很大關係。

  梅大師8歲時,經人介紹拜見一位朱姓的京劇前輩,想投其門下從師學戲。

  而年少的梅蘭目光灰暗,缺乏光澤,便有點失望,但礙於介紹人的面子又不好推卸,便勉強收梅蘭為「徒」。

  第二天,朱先生作了幾個眼神示範動作讓梅蘭跟著學,可梅蘭眼神呆板遲鈍,毫無靈氣,便斷定這一對「死魚眼」不可救藥。

  朱老先生接著又以崑曲開蒙戲《思凡》教其演唱,前兩句並不繁難,朱先生教了十幾遍,梅蘭芬唱得依然是荒腔走調,極不入耳。

  最後,朱先生把他臭罵了一頓讓其回家,並斷言「祖師爺沒有賞給你飯碗,你沒緣分吃這口飯」。

  由於世家原因,回家後梅蘭又拜另一位喬姓先生門下繼續學戲。

  在喬師指導下他勤學苦練,猶如開竅一般,每天對罈子喊嗓,望飛鴿練眼,看古畫學形,面牆壁唱曲,通過一番苦練,終於練成絕藝,譽滿華夏。

  梅大師成名後的一天,那位朱老師也來看他的戲,看畢大吃一驚,慚愧的到後台向他道歉。

  梅蘭沒有不削,反而跪倒在地上說:

  「師傅,您可千萬不能這麼說,要不是當初您罵我一頓,說不定我還沒有今天哩!」

  接著問清楚朱先生住址,第二天便拿著禮品登門看望。

  往後多少年來一直去問業求教,並在生活上、經濟上給朱先生多方照應和孝敬,直到這位老先生去世為止。

  梅蘭8歲學戲,10歲登台,14歲便成名。

  他的成名要從富商牛子厚說起。牛子厚酷愛京劇,對京劇這個行當很有研究,歡樂宴飲時,常請戲班子演戲助興。

  1901年,牛子厚為母親祝壽,特地請來京城的「四喜班」獻演。

  牛子厚與文武老生葉春善交談,提出資辦戲曲「科班」,由葉春善老先生在京城招徒,於京城、關外兩地輪番演戲。

  葉春善十分贊成,回京後便搭起了戲班子,從牛子厚三個兒子喜貴、連貴、成貴名字中各取一字,把戲班子合名為「喜連成」班。

  葉春善演技高超,為人正派,他精心培育弟子,使得「喜連成」戲班很快享譽京華。

  少年梅蘭也在戲班子學戲,他那時叫梅喜群。

  他祖父梅巧是著名的「同光十三絕」之一,梅蘭自小受到藝術薰陶。

  梅蘭來到名角濟濟的「喜連成」班,虛心請教,刻苦練功,深得葉春善喜愛。

  1908年,葉春善率「喜連成」班到關外演出,牛子厚注意到旦角梅蘭功底深厚,氣宇軒昂,便向葉春善詢問梅蘭的來歷。

  得知他藝人世家出身,帶藝入班,牛子厚囑咐葉春善要多加培養。

  葉春善在日後有意無意的安排年僅14歲的梅蘭飾演《白蛇傳》中的青蛇,幸不辱命,梅蘭取得極大成功。

  牛子厚認為梅喜群這個藝名不夠豁亮,為之改名「梅蘭」並大作宣傳工作,令「梅蘭」這個名字一炮打響,在戲迷中廣為傳揚。

  「喜連成」班在由關外返回京城途中,梅蘭受到熱烈歡迎,人們爭相一睹當紅名旦的風采。

  回到京城時,梅蘭芳已成為紅極一時的京劇名角兒。

  總的來說,梅大師的成名之路不算坎坷,天才總是在年少時便展露風采,梅大師也一樣!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