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自認是個好人,不過也僅僅是一個普通程度的好人而已,距離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至高境界還有很長很長的距離。
他並不介意把清創術教給別人,讓它在軍醫們的手中發揮更大的用處。至於親自上陣,隨軍出征之類的事情.......呵呵,還是能免就免吧,反正誰愛去誰去。
道信和尚看著李信,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才道:「楚王殿下高義。」
他道:「不怕實話告訴楚王,我剛才之所以強調傷兵營如何悽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想喚起楚王殿下的憐憫之心,希望楚王不要藏私,能把這清創縫合術教給我等。沒想到,楚王殿下竟然如此慷慨豁達,竟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還望楚王恕罪。」
李信撓了撓頭。說實話,道信和尚自己不這麼坦白的話,他還真沒往那方面想。他擺擺手,道:「無所謂啦,這種小事怎麼樣都好。」
他倒是能理解道信和尚的顧慮。畢竟敝帚自珍而導致技藝失傳之類的事情,在華夏漫漫長河一般的歷史中實在是有太多例證了。
程處默有些興奮,喃喃道:「要是傷兵死傷率真的能降到兩成,不,不用兩成,哪怕只是降到五成,打突厥的時候都是巨大的優勢啊!」
更低的傷兵死亡率意味著更小的損耗。打一個不那麼恰當的比方來說,如果把兩軍對壘看成是兩個成年人打架,那麼傷兵死亡率更低的那一方就相當於天然擁有一個回血增益,在戰鬥中自然占據優勢。而且,更低的傷兵死亡率還能讓士卒們更加英勇,不畏死亡,這在無形中也極大地提升了隊伍的士氣。
總而言之,小小的清創縫合術能給大唐軍隊帶來的價值,其實遠遠超出了李信的想像。
道信和尚點點頭,很是贊同程處默的意見。他畢竟也做過一段時間軍醫,所以對軍伍上的事情也比較熟悉。他道:「突厥人一向狡猾又反覆無常,屢屢在邊境興起戰火。待來年秋收之後,想必我大唐與之必有一戰。到時候若有楚王的清創縫合術,我大唐必勝!」
陳幼瀾和小鈴站在邊上無人理會。她倆也就樂得默默偷聽身旁這些男人們講話。打仗的事情她們不懂,兩人對視一眼之後,同時從對方眼中看到了不解:這個清創縫合術.........真有這麼神奇?甚至能左右戰爭的勝負?
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戰爭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但歸根到底,打仗打仗,打的還是兩國之間的經濟和科技水平。很多看似跟戰爭沒有直接關係的小東西,經常最後被證明是足以左右戰爭勝負的關鍵。
李信重生之前,大唐剛剛跟突厥人休戰,因為大唐王朝的國已經庫告急,再也打不動了。李世民權衡再三,不得不簽下了那被他視為恥辱的渭水之盟。於是,突厥退兵。
退兵之後,突厥鐵騎還時常在大唐邊境滋擾,劫掠,弄得百姓們敢怒不敢言。
李信知道,大唐與突厥之間早晚還有一戰。而且,按照他過去對歷史的模糊記憶,這一戰應該是以李世民大獲全勝而結尾。自那以後,大唐正式走上了超級強國的道路。
能夠在這種重大的歷史事件上插一槓子,哦不,出一把力,李信竟然也有些熱血起來,大有立馬掏出紙筆就寫出一份《傷兵營衛生管理條例一百則》的衝動。
不過這種事還是想想就好,畢竟李信也不是專業的醫學生,很多東西也只是一知半解,還要回去細細推敲一番才好,免得到時候幫了倒忙。
那位受傷的小伙子和老漢最後沒有回家,被道信和尚收留在了寺中。道信還熱心地包下了恢復期間的營養和湯藥花費。因為他想要親眼看一看小伙子的恢復狀況。
程處默很快也走了。他要回去向程咬金報告一下這邊的事情,並打算儘快向李二陛下稟報此事。
說起這事兒,李信就有些頭疼。他再三強調讓程處默在奏章中不要提到他,就說道信和尚或者程處默自己發明了這清創縫合術就好。然而道信和尚和程處默卻都死活不同意。
程處默道:「你也不看看我是什麼貨色。我老子向陛下上摺子,說是我發明了這種東西,你覺得陛下信也不信?別到時候再治我個罪,打我板子,那我不就糟了?」
李信當時真想說,別客氣,咱倆在陛下眼裡都是一路貨色,我也是個臭紈絝來著。
道信和尚也說道:「出家人不打誑語。更何況,這種青史留名的大好事,貧道怎可冒領?怕是死了也會墮入阿鼻地獄,不得安生!」
看著程處默大搖大擺離去的背影,李信默默揉了揉自己的額頭,心道:這下好了,又要想個新的理由去搪塞偉大的李二陛下那邊了,希望他這會不要再逼自己出來做什麼官吧。
道信帶著老漢和受傷的小伙子也走了。一時間,只剩下了李信和陳幼瀾幾人。
李信正要開口說話,卻突然見張本和陳虎上前,對他鞠了一躬,用他從未在他們臉上見過的嚴肅表情道:「卑下為未來戰場上的戰士們向楚王道謝!謝謝殿下,讓他們有機會活下去!謝謝!」
這是兩個粗笨的廝殺漢,早年間都是跟過李玄道的百戰老兵。他們看過了太多的生死,也太明白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想要活下來有多麼不容易。剛才道信說起傷兵營的死亡率時,他們都沉默地閉上了眼睛,仿佛又想起那些年曾經看過的悽慘景象。
他們比誰都清楚李信的清創縫合術對於戰場上負責廝殺的士卒們來說,是怎樣一件珍貴的禮物。如果當年有這東西的話,或許那些老友也能活到今天,看一看這太平盛世前夕的景象吧?
張本和陳虎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語言表達他們的心情,只能長久地彎著腰,宛如雕塑一般無聲地表達著自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