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1章 武舉

  第1461章 武舉

  「既然諸位愛卿沒有異議,那就繼續朝會,哪位愛卿,還有奏本?」

  李貞坐在龍椅之上,看著朝中眾臣,開口說道。閱讀

  朝堂之上,朝會繼續。

  朝堂之上,婁師德已經回歸朝班之中,天子心意已決,縱然婁師德伶牙俐齒,也無力回天了。

  「臣有本上奏。」

  兵部侍郎裴行儉手持象牙板出列。

  「准奏。」

  裴行儉開口道:「啟稟陛下,天下取士,文舉三年,武舉六年。」

  「如今已是第六年,臣以為當重啟武舉,取天下武道第一名為武狀元。」

  裴行儉的話音落下之後,其他的武官們紛紛附議。

  武舉是科舉的一部分,只不過在眾多文臣看來,武舉不如文舉重要,便一直重文輕武,甚至連武舉取士,都是六年一次。

  眼下兩屆文舉已經結束,但是陛下竟然沒有進行武舉的意思。

  這讓兵部侍郎裴行儉感覺形勢不妙,若是這一屆武舉。

  被陛下遺落了,那麼,武舉取士更是式微。

  在文臣的推波助瀾下,武舉可能被徹底去除。

  朝堂之上,眾多武將紛紛附議。

  朝堂之中的很多武將,並不是武舉人出身,他們的武職是世襲的,不過,他們卻聽說過武舉取士,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要成為武狀元,肯定是文武兼備。

  不說是文能提筆定乾坤,武能上馬安天下,也差不多了。

  窮習文,富習武。

  練武的人,會花費大量的錢財,並且在吃喝上非常講究。

  窮人習文,只是希望改變命運。

  可以說,從小習武之人,大多出自富紳官宦之家,他們不但習武,也會學習詩經與韜略。

  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便是武舉人出身。

  李貞看著殿中的兵部侍郎裴行儉。

  其他的文臣,的確沒有提過武舉,在文臣的眼中,只有文舉,文舉即科舉。

  武舉之風不可持久。

  武舉自大唐之時便已經設立,武則天的時代,武舉日漸興盛。

  宋朝時衰弱,明朝時候,又開始大行其道。

  三年一次文舉,天下文人之幸事。

  六年一次武舉,武將的取勝之道。

  裴行儉在殿中滿懷期待。

  李貞看著裴行儉拍板道:「好!

  朕准了!

  」

  「即日起準備武舉之事情,現已經是五月,待七月十五,召開武舉取士,取天下武道第一者,為武狀元。」

  李貞話音落下之後,裴行儉叩首道:「吾皇聖明。」

  李貞看著裴行儉道:「武舉之事,便由兵部處置,裴大人,你可不要讓朕失望。」

  「啟稟陛下,臣一定不會辜負聖恩。」

  裴行儉叩拜了陛下之後,返回朝班之中,心情激動。

  陛下已經下發聖旨,現在他可以放開手腳,進行武舉了。

  陛下所說的七月十五召開武舉,乃是殿試,取武狀元。

  從現在開始,就要進行比試,先進行文試,再舉武比,文試過關者,才能參與武比。

  一部分武將是武舉出身,可以作千言文章,可是寫詩作賦,這是為官的基本能力。

  若是朝堂之上的武將,目不識丁,如何處理軍情?

  所以,想要參加武比,也是需要識字的。

  裴行儉回歸朝班之後,沒有官員奏本,李貞宣布退朝。

  李貞離開了朝堂之後,李百藥和盧承慶二人留了下來。

  兩人已經將屬國國旗全部繪製完畢,就等著陛下甄選了。

  每個屬國繪製了三種不同的國旗,陛下欽點其中一個,便為屬國國旗,方便大唐帝國的統治。

  李貞返回了太極殿後,命人把李百藥和盧承慶傳喚到太極殿,兩人入宮的時候,四個太監跟隨在他們的身後,扛著四個裝有屬國國旗的大木箱子。

  太極殿裡。

  李百藥和盧承慶站在李貞的左右,李公公和一眾太監已經將各個屬國的國旗展開。

  現在納入大唐帝國朝貢體系的國家有六十四個,還有一些幾十萬人口的小國也想成為大唐帝國的屬國,卻不夠資格。

  所有的國旗都攤開之後,李貞轉頭看向李百藥道:「製作這些旗幟,花費了多長時間?」

  「回稟陛下,耗時三個月零三天」

  李貞端起茶盞,喝了一口雨前龍井之後,開口說道:「這些旗幟都不錯,所有國旗都選居中的一卷。」

  每個屬國,都橫列三個國旗,李貞沒有心思給這些屬國挑選國旗,大概看一眼後,便挑選了居中的一副。

  「遵旨。」

  盧承慶開口。

  這些旗幟上都標記著符號,既然都選居中的一副旗幟,那就非常好辦了。

  「都收下去吧。」

  「是。」

  李公公指使著小太監將這些國旗捲起來,收容到了木箱之中,抬走。

  太極殿裡剩下了李百藥和盧承慶。

  「兩位大人,喝盞茶,稍後同朕前往御花園用膳」

  「謝陛下。」

  李百藥和盧承慶坐下之後,捧起了御賜的香茗。

  對他們來說,能夠獲得皇帝御賜飲食,乃是無上的榮耀。

  太極殿內。

  李貞和兩位大臣聊了一些天文地理,古往今來。

  晌午的時候,李貞將兩位大臣留在宮中用膳,晴空萬里的御花園,有各種玉食擺上來,十分美味。

  席間只有李貞和另外大臣。

  「皇上,老臣有一句話,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在席間,盧承慶敬酒之後,開口說道。

  「說。」

  「啟稟陛下,在大殿之上,裴行儉裴大人言武舉,臣有一言想請示陛下。」

  「請示什麼?」

  「臣以為,我大唐朝之所以日漸昌盛,乃是陛下英明神武,並且因為陛下的文治武功,才使四方臣服,六年一次的武舉,時間拖延過長,臣以為,當以科舉為尊,三年一次武舉。」

  盧承慶的話音落下之後,李百藥也開口附和道:「臣認為武舉可併入科舉之中」

  兩人話音落下之後,李貞笑了。

  「待明日上朝,朕問問。」

  雖然盧承慶與李百藥,看上去是在為武舉爭取好處。

  實際上是要把武舉取士的權利攥在手中。

  如果把武舉併入科舉之中,那麼武舉將從兵部之中分離出來,由文官掌控。

  李貞看清楚李百藥和盧承慶心中的貓膩之後,自然不會立刻答覆他們。

  如果武官連武舉選拔的資格都沒有了,那可真就有點太過壓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