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莫拋心力作詞人

  溫庭筠還在漂泊,接下來他到了荊州。

  荊州的日子還不錯,但他心裡卻非常想念長安的家。

  於是,他決定離開荊州,輾轉回長安。

  取道淮南時,他和幾個老朋友整日飲酒作樂,博飲狎昵,甚至醉酒不歸,結果被巡邏的官兵打落了牙齒。境遇如此悲慘的溫庭筠又受此侮辱,他的心中充滿了憤怒回到了長安。只是回到長安的他卻當上了國子監,一生追求的理想終於實現了!只是,一篇《榜國子監》又使他的命運跌倒了谷底。

  溫庭筠一生失意,四處流轉,最終還是以悲劇收場。

  一

  柳弱湖堤曲,籬疏水巷深。酒闌初促席,歌罷欲分襟。

  波月欺華燭,汀雲潤故琴。鏡清花並蒂,床冷簟連心。

  荷疊平橋暗,萍稀敗舫沉。城頭五通鼓,窗外萬家砧。

  異縣魚投浪,當年鳥共林。八行香未滅,千里夢難尋。

  未肯睽良願,空期嗣好音。他時因詠作,猶得比南金。

  ——《寄渚宮遺民弘里生》

  渚宮,春秋時楚國宮名,位於今湖北省陵縣,這裡指的是當時的江陵。

  渚宮遺民指的是世代居住在荊州的居民。弘里生指的是溫庭筠的朋友段成式。

  「寄渚宮遺民弘里生」即為寫給世代居住在荊州的段成式。段成式是當時的丞相段文昌之子,家居荊州。溫庭筠在荊州時經常和他在一起飲酒作樂、吟詩作對。

  這首詩寫的就是溫庭筠和段成式在荊州一個幽深的小巷裡飲酒作樂的場景。楊柳輕撫河堤,堤上傳來動聽的曲子,籬笆疏離,小巷深幽,巷子旁邊是潺潺的流水。酒席已經開始很久了,店家即將打烊,催促著大家趕快散去,可歌伎們一曲唱罷仍然捨不得離去。這首詩很好地再現了溫庭筠在荊州的生活狀態。

  溫庭筠離開襄陽後來到荊州,恰逢荊南節度使白敏中離任,繼任者為蕭鄴。大中六年(公元852 年),也就是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他曾上書蕭鄴,請求蕭鄴能給他一個發展的機會。那時蕭鄴是翰林學士,但對溫庭筠並未理睬。

  大中七年(公元853 年),溫庭筠再次上書蕭鄴,並寫道:「每過朱門愛庭樹,一枝何日許相容。」然而,蕭鄴還是沒給他機會。這次,溫庭筠來到荊州,而蕭鄴剛剛繼任荊南節度使,他終於給了溫庭筠一個機會,讓他在荊州幕府棲身。

  此時,段成式恰巧也在荊州幕府做事,他和溫庭筠本來就是朋友,現在又成了同事,兩人自然十分高興。在荊州的日子裡,溫庭筠和段成式之間有許多詩詞來往,這首《寄渚宮遺民弘里生》就是其中之一,是溫庭筠與段成式一起參加宴會後所寫。

  溫庭筠從襄陽漂泊到荊州,心中仍然十分苦悶,幸虧有段成式陪伴,他才快樂了許多。他在荊州的日子也正如詩中描寫的那樣,經常飲酒作樂,與歌伎舞女攪和在一起,有時甚至喝得酩酊大醉,他正是用這種醉生夢死的生活麻醉著自己。

  二

  溫庭筠一生最重視朋友,不管走到哪裡,他總能交到朋友。而和朋友詩詞唱和就成了他最快樂的事情。他曾和李羽、李德裕、魚玄機、段成式等互相唱和過很多詩詞。在荊州的日子裡,也有這麼一位朋友以詩詞唱和陪他度過了許多寂寞的時光。這位朋友就是他在荊州幕府時的同僚沈參軍。沈參軍曾寫過一首詩《招友生觀芙蓉池》,溫庭筠寫了這首詩與他唱和。

  桂棟坐清曉,瑤琴商鳳絲。況聞楚澤香,適與秋風期。

  遂從棹萍客,靜嘯菸草湄。倒影回澹蕩,愁紅媚漣漪。

  湘莖久鮮澀,宿雨增離披。而我江海意,楚遊動夢思。

  北渚水雲葉,南塘煙霧枝。豈亡台榭芳,獨與鷗鳥知。

  珠墜魚迸淺,影多鳧泛遲。落英不可攀,返照昏澄陂。

  ——《和沈參軍招友生觀芙蓉池》這首詩寫清晨時分,溫庭筠和朋友沈參軍坐在池邊的華堂上,聽瑤琴奏出動聽的音樂,聞池中荷花飄來的淡淡香味。荷花池裡一艘小船漂過,清晨湖面上升起薄薄的輕霧,與水草繚繞。湖水蕩漾,人的倒影在晃動,配合著被雨打過的荷花葉,顯得更加嫵媚,水中時不時地盪起點點漣漪。荷花的莖稈枝葉新鮮卻不光滑,而昨夜的雨水給它增加了一絲搖盪的姿態,讓荷花池的景色異常美麗,但我在夢裡卻常常在江海湖泊中漂泊,心中濃濃的思念時時萌動。北渚的雲葉、南塘的煙霧都是那麼美麗,但他只能獨自與鷗鳥相伴。荷花池景色誘人,他卻沒有什麼心思欣賞,心中有一些雜念始終不能放下。

  溫庭筠和同僚沈參軍觀荷花池,卻無心欣賞風景,心中在想別的事情。

  溫庭筠的心中究竟有什麼雜念呢?到了老年,人最思念的自然是自己的故鄉和家人。溫庭筠的家鄉在吳中,但他離開吳中已經多年,現在那裡既沒有朋友,也沒有家人,而他的家人都在長安,因此,他思念長安,思念家人,也思念自己的朋友魚玄機。

  他在同時期的作品《渚宮晚春寄秦地友人》里也清晰地表達了思念長安故居的心情:「風華已眇然,獨立思江天。鳧雁野塘水,牛羊春草煙。秦原曉重疊,灞浪夜潺湲。今日思歸客,愁容在鏡懸。」溫庭筠在這首詩里感嘆:「昔日風采都已經不在了,我經常獨自站在江邊望著天空思念遠方。想起故鄉的池塘上飛來飛去的鳧雁,青青的草地上一群群牛羊在悠閒地吃著草。秦地的山川重重疊疊,灞水整夜潺潺流動。今天我在這裡思念家鄉,不知何時才能回去,看著鏡子裡自己的容顏,滿面愁容,已經越來越憔悴了。

  「鳧雁野塘水,牛羊春草煙。秦原曉重疊,灞浪夜潺湲。」這都是長安鄠杜的景物,它們時不時地出現在溫庭筠的回憶里。被貶隋縣後,他流離失所,不能與家人團聚。他一生失意,四處流轉,但感覺哪裡都不是歸宿。他又有了離開荊州的打算。

  之後,溫庭筠離開了荊州,但他並沒有直接回長安,而是來到了淮南,因為他的幾個老朋友裴誠、令狐滈等人正在此地。他在淮南待了一陣子,但整日無所事事,於是老毛病又犯了,整日和這幾個老朋友飲酒作樂、博飲狎昵。

  他的一些行跡又傳到了當地官員的耳朵里,偏偏當時出鎮淮南的是他當年在京城得罪過的丞相令狐綯。由於令狐綯當年的打壓和排擠,溫庭筠屢次落第,甚至被貶到隋縣,因此溫庭筠對他一直有怨恨,此時明明知道他在淮南任職,也不去拜見他。就在這時,溫庭筠又碰到了一件更倒霉的事情。他因為窮困潦倒,竟然被迫在揚子院乞討,又喝醉了酒夜不歸宿。當時唐朝有宵禁令,即超過二更天若有人還在街上遊蕩,一律按盜賊處理。溫庭筠這個「盜賊」就碰上了巡邏的兵丁,兵丁們對他毫不客氣,一頓暴打之下,他的牙齒也被打掉了幾顆。

  溫庭筠受此奇恥大辱,憤憤難平,告於令狐綯處,但令狐綯根本沒搭理他。

  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後面,溫庭筠在淮南的一系列醜聞又傳到了長安。溫庭筠窮困潦倒,又落得個壞名聲,他心有不甘,於是回到長安,致書公卿間,訴說原委,為自己申冤。儘管最終伸冤的事情無果,但欣慰的是他回到了長安。

  三

  右,前件進士所納詩篇等,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專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仍請申堂,並榜禮部。咸通七年十月六日,試官溫庭筠榜。

  ——《榜國子監》

  這是溫庭筠的一篇文章,而且是一篇公示的榜文,那為何要把這篇《榜國子監》單獨成篇呢?因為這篇文章對溫庭筠今後的命運非常重要,決定了他最終的結局。文章中寫道:「通過國子監秋試合格的鄉貢進士所交的試卷,因為受題目的限制,不一定是考生真正想說的話,也未必是好作品。而從進士們的舊作中選取的作品,才有可能反映考生們真正的見識和水平,才有可能做到『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所以,現在把考生平時寫的一些言辭激烈的作品公布於眾,以表明我的公正無私。——試官溫庭筠。」

  從文章里,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溫庭筠當上了試官。溫庭筠努力了多年想走上仕途,始終不能如願,誰知到此刻他卻如願了!這還得感謝他的老朋友徐襄。這時徐襄當上了丞相,在他的推薦下,溫庭筠終於圓了一生的夢想,在朝廷任職,當上了國子監助教。這個官職雖是個閒職,但級別也不算太低,是溫庭筠一生中做過的最大的官,因此,他特別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對待公事非常認真,再加上他的性格耿直,故凡事都力求公正公平。這種態度也體現在這篇《榜國子監》里,「以明無私」。但偏偏就是這篇公正無私的《榜國子監》又為他招來了大禍!

  溫庭筠在考場上屢次受挫,所以他不希望其他考生也遭受和他同樣的命運。將考生的作品公布於眾,也是請百姓監督,避免不正之風,這在考生和百姓中間一時傳為美談。但溫庭筠此次公布的作品大多涉及諷刺時政、抨擊豪強、揭露腐敗等內容,且言辭激烈,統治階級的神經非常敏感,豈能包容這樣的文章?被直捅痛處,他們當然不能容忍,因此,溫庭筠的這種做法遭到了執政者的忌恨,他再次遭到當權者的打擊報復。剛剛當上國子監的溫庭筠還沉浸在理想的曙光里,就再次被貶,這次,他被貶到了方城。

  這次被貶讓溫庭筠措手不及,上次被貶隋縣是因為他多次擾亂考場,他早有心理準備,而這次被貶卻完全在他的意料之外。因此這次的打擊比上次大得多。以前的屢次不第和被貶隋縣多半是對他品行和作品的攻擊,而這一次卻是政治打擊,而且是冤貶,對溫庭筠來說這是致命的。

  溫庭筠自認沒有做錯什麼,但是這個世界錯與對的標準不是由他來制定的。無奈之下,溫庭筠帶著極其痛苦、憤懣、委屈的心情來到了方城。

  四

  古墳零落野花春,聞說中郎有後身。

  今日愛才非昔日,莫拋心力作詞人。

  ——《蔡中郎墳》

  蔡中郎指的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人蔡邕,他曾官至左中郎將,因此稱蔡中郎。蔡中郎死後葬在毗陵(今江蘇常州)尚宜鄉互村,這首詩是溫庭筠路過蔡邕墳墓時所作,表達了他對當局者不惜人才的不滿和哀嘆。溫庭筠曾寫過一首相似的作品《過陳琳墓》,相比較起來,知道《過陳琳墓》的人更多,而這首《蔡中郎墳》則不大為人注意。究竟哪一首更文采斐然、寄寓深刻呢?我們可以對比一下。

  「古墳零落野花春」:蔡邕的墳墓到現在已經有六七百年了,隨著歷史的變遷、人世的變化和風雨的洗禮,墳墓已經殘破不堪,只有周圍的野花還在星星點點地開放,點綴著荒涼的墳墓。野花的生機蓬勃更加凸顯了墳墓的荒涼,滄桑之感油然而生,為整首詩打下了悲涼的情感基調。

  「聞說中郎有後身」,聽說蔡邕是張衡的後身,那麼蔡邕死後也一定有人做他的後身。這句說的是一個傳說,張衡死的那一天剛好蔡邕的母親懷孕,張衡和蔡邕長得又十分相像,因此好多人說蔡邕是張衡的後身。這其實說的是才子文人之間的一種繼承關係,巧妙地將懷古引向慨今,因此這一句在全詩中起著過渡的作用。

  「今日愛才非昔日,莫拋心力作詞人。」最後兩句是全詩要表達的主題。蔡邕也生在政治黑暗腐朽的時代,也曾經上書朝廷遭到誣陷,被流放後,亡命江湖,但他最後還是受到董卓的重用,雖然最終死在獄中,但畢竟做過一些大事。

  「而我們今天的一些文人連蔡邕當年的際遇都不如,只能老死家中。唉,現在的當局者還不如以前的人愛惜人才,我即使用盡心力寫作,又有什麼用呢?還是不要白白浪費自己的心力了。」

  讀完這首詩我們發現,其雖不及《過陳琳墓》那樣文采斐然,但也是寄寓極深。這首詩寫得極其坦率和直接,溫庭筠不再藏著掖著,委婉含蓄也被拋到一邊,他就是要直抒胸臆地喊出自己內心的絕望和痛苦,就是要尖銳地揭發當權者的愚昧和霸道。他為何敢如此尖銳?因為他連死都不怕了,還有什麼可怕的呢?他再次被貶到方城,身心受到極大的創傷,想想這一生的遭遇,他不明白為何自己會如此坎坷,他只是想為國家做些事情,但是屢屢遭到他人的算計。如今的當權者還沒有幾百年前的當權者愛惜人才,這不是一種愚昧和落後嗎?這難道不令人悲哀嗎?這不僅是溫庭筠對自己身世的慨嘆,也是對和他同一個時代所有懷才不遇的人的慨嘆。

  這首詩是溫庭筠生前創作的最後一首,可謂內涵深廣,極具意義,耐人尋味,並令人唏噓。但更令人唏噓的是溫庭筠一生的命運,被貶到方城後僅兩個月,他就在鬱郁中離開了這個世界。溫庭筠的死是「竄死」,如果沒有這次事件的打擊,他絕不會這麼快離開人世。溫庭筠多舛的命運既和他狂傲不羈的性格有關,也和他所處的時代有關。晚唐時期,國勢衰落,朝廷四面楚歌,政治氛圍極其緊張。統治階級的政治神經臨近崩潰,所以他們對諷刺當世的一些詩詞極其敏感,對付寫這些詩文的文人的手段也十分殘忍,溫庭筠就是遭到他們打擊迫害的其中一個。所以,他一生的命運不僅因他的性格所致,更是時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