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鳳翔關伏擊戰

  長安城西,吐蕃中軍大營。

  看著帳中跪著的鳳翔關敗將,桑赤若一臉吃驚的問道:「郭子儀來了涇州?」

  那名來自鳳翔關的敗將,把額頭點在地上,顫聲道:「涇州許多人,都親眼見到了郭子儀,他還帶來了十幾萬大軍,還……還有許多火器!」

  桑赤若僅僅只是略微思考,便開口喝道:「把他給我拖下去砍了!」

  那敗將聞言,嚇得魂不附體,開口就是求饒。

  左右吐蕃武士將其架起,又拉到了帳外。

  伴隨著一聲慘叫,帳外重新歸於沉寂。

  桑赤若笑著對帳中的人們說道:「郭子儀在江城與南唐作戰,怎麼可能會出現在涇州?多半就是守將無能,被唐人鑽了空子,這才引得大敗。」

  帳中的吐蕃將領們紛紛點頭。

  吐蕃軍隊外出打仗,不像唐軍那般,有著完整的軍典和戰史的組織架構。

  打贏的時候,吐蕃將領常常會說,我打敗了十倍、甚至百倍於己的敵軍;而打輸的時候,吐蕃人又會說,敵軍的將領乃是名將,人數是我軍的十倍甚至是百倍。

  為了爭取功勞和推卸責任,諸如此類的誆騙,在吐蕃軍中屢見不鮮。

  所以,帳中的吐蕃將領,大多都是以為,涇州有唐民叛亂,頂多裡面還夾雜了一些唐軍之前的敗兵,吐蕃守將扎苛旺堆輕敵,這才吃了敗仗。

  而這些逃回中軍的敗將,為了推卸責任,就說是郭子儀親臨。

  桑赤若說道:「眼下長安之戰打的艱難,而西邊的涇州,是我軍北向的重鎮,鳳翔關更是易守難攻的要衝,倘若落入敵手,對日後的戰事非常不利。」

  此時,吐蕃次相敦仁增突然跳了出來:「大論,我願意領兵,去收復鳳翔關。」

  聽到這裡,帳中的其他人,頓時也反應了過來。

  長安之戰不過才開打兩日,吐蕃軍已經死傷慘重。

  誰也沒有想到,長安城中居然會有如此之多的火器。

  攻城時,長安守軍的火藥桶,就如同下雨一般向下落,往往一個千人隊,僅僅不到一刻鐘,就會消耗殆盡。

  然而,吐蕃軍的戰士,都是按照部族徵募來的。

  這就意味著,哪一個部族負責攻城,哪一個部族就會死傷慘重。

  所以,次相敦仁增主動跳出來,要求承擔平叛的任務,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保存自己部族的兵力。

  想通這些,一眾吐蕃將領,紛紛向桑赤若主動請纓,要求協助平叛。

  每個人都想借著這個理由,遠離絞肉機一般的長安戰場,為各自的部族留存人丁。

  很快,為了決定誰去西邊,帳中開始出現了爭吵,很快又升級成了動手。

  桑赤若喝止了帳中的爭鬥,思考之後,還是將平叛的任務,交給了敦仁增和其他一些身份顯赫的吐蕃貴族。

  原因無他,桑赤若身為吐蕃大論,需要靠著這些顯赫家族的支持,才能維持自己在吐蕃國中的地位。

  借著平叛,賣給這些家族一個人情,讓他們能夠保存實力,對於桑赤若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最終,敦仁增和一眾吐蕃貴族,率領三萬大軍,離開了長安戰場,開始向西邊的鳳翔關行去。

  對於發生在涇州的這場『叛亂』,身為主將的敦仁增,雖然聽人讀過戰報,但認定涇州的周邊,根本就沒有像樣的唐軍。

  原因很簡單。

  長安向附近州縣求援的信使,吐蕃軍也截下來不少。

  然而,開戰至今,除了潼關有唐軍前來支援長安,其他州縣都是裝聾作啞,根本毫無動靜。

  曾經和唐軍作戰過的桑赤若,就當眾分析過唐國州縣官長的心理,認定在政令不通的情況下,唐國州縣各自為政,很難在長安組織起像樣的反擊。

  所以,這般推測下來,涇州和鳳翔關的失守,充其量不過是一群唐軍殘兵加上當地百姓,發動了一次比較成功的叛亂。

  敦仁增相信,憑藉著手中的三萬吐蕃軍隊,別說是一群亂民,就算是唐軍真的來了,他也能應付。

  三萬吐蕃軍走走停停,行了兩天,終於來到鳳翔關東邊的官道。

  來到鳳翔關的哨門前,敦仁增見門樓上,依然飄著吐蕃多彌翼的旌旗,心中稍安。

  找來一名侍從,敦仁增說道:「告訴關所裡面的人,就說是援軍來了,讓他們開門!」

  侍從領命而去。

  不多時,鳳翔關的哨門慢慢打開,吐蕃大軍開始通過外哨,向關內行進。

  一路上走來,到處都是戰鬥的痕跡。

  散亂的兵器、深褐色的血泊、還有不少吐蕃士兵,正在搬運著戰死者的屍體。

  敦仁增找到一名吐蕃士兵問了,對方答道,擊敗扎苛旺堆的唐軍,趁夜襲擊了鳳翔關。

  關所中的吐蕃戰士悍不畏死,打退了數次敵人的進攻,在付出了慘重的損失之後,終於保住了鳳翔關。

  敦仁增聽著一陣唏噓。

  行至關所的正門前,有鳳翔關守軍的吐蕃將領,站在城牆上,一邊下令打開城門,一邊請吐蕃援軍的大將和貴族們,入城詳談軍情。

  敦仁增聽到這裡,本想進入關所。

  有麾下的將領,突然攔住了敦仁增,又說道:「次相,有些不對勁。」

  敦仁增:「不對勁?」

  那名將領說道:「關所中的守軍將領,不過是仆將,理應主動出來迎接您和各位貴族,哪裡來的膽子,敢要求您屈尊去見他?」

  ^.^,

  敦仁增一愣,心中一個咯噔。

  城頭上的『吐蕃守將』,見敦仁增和一眾吐蕃貴族猶豫不前,知曉計謀已經被看破,索性也不再偽裝。

  原本那些四處忙碌的『吐蕃守軍』,突然抄起兵器,列陣向毫無防備的吐蕃援軍發起了攻擊。

  與此同時,哨門處有爆炸聲傳來。

  地下埋設的火藥桶,被點燃後引發了大爆炸,將吐蕃軍的陣型,截斷成了前後兩段。

  就在一片混亂的時候,吐蕃貴族麾下的鐵衛,迅速反應過來,原地結成陣型,護住各自部族的貴人,開始向後撤退。

  吐蕃國中的顯赫家族,大多都養著百人到千人不等的鐵衛。

  這些鐵衛,都是每一個吐蕃大族,用無數心血和資源,盡心培養出來的精銳部隊。

  他們不用從事農活,也不用參加勞役,吃著族中最好的飯食,用著族中最好的甲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鍛鍊武藝,承擔保護家族貴人的任務。

  眼下,這些吐蕃貴族的鐵衛,即便遇伏,面對的又是唐軍精兵,但卻絲毫不落於下風。

  站在城樓上負責指揮作戰的郭昕,見此形狀,眉頭微皺,向司鼓下了一道命令。

  很快,代表進攻的鼓聲響起,無數手持燧發火槍的唐軍,列陣而出,從側翼包抄過來,攔住了吐蕃前軍的退路。

  看著不遠處那些黑漆漆的圓筒形長管,吐蕃鐵衛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的靠近。

  上百名全身制甲、身材魁梧的鐵衛,揮舞著連枷和巨斧,宛如黑雲一般,沖向了唐軍。

  片刻之後,一陣密集而又刺耳的槍響聲,響徹在整個關所的上空。

  上千發食指粗細的彈丸,在火光和硝煙之中,從槍管中迸射而出,宛如一陣撲面而來的暴雨,直直的射入吐蕃軍中。

  一名身高兩米、虎背熊腰的吐蕃鐵衛,被一枚彈丸擊中了胸口。

  這個體重接近兩百斤的吐蕃鐵衛,猶如被一柄巨錘打中,整個人直接向後沖飛出去,在地上滑行了好一段距離,最終才停下。

  他胸口前的鎧甲,已經深凹了下去。

  甲冑後方的胸骨、內臟和血肉,被巨大的衝擊力,摧毀的不成形狀。

  這個鐵衛在地上掙扎了許久,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是如何倒下的。

  在極度的痛苦之中,口鼻溢血的他,最終沒了生息。

  在此之後,唐軍的火槍射擊之聲,一直沒有停下。

  吐蕃人的衝鋒,一次又一次,在鋼鐵風暴之中,化為了烏有。

  鳳翔關伏擊戰,使得火槍第一次成為主力武器,登上了人類的戰爭舞台。

  結果,三萬吐蕃大軍,僅僅支撐了半個時辰,就徹底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