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科舉改革

  朝會之上,周鈞按照慣例,打算先問戰事。

  看向武將那一列,周鈞先是一愣,接著皺緊眉頭,開口問道:「郭子儀呢?」

  負責朝會點卯的內侍,連忙走過來,小聲說道:「郭將軍昨日突發惡疾,醫師也瞧了,說是要靜養多日。」

  周鈞看了那內侍一眼:「前幾日還好好的,怎麼會突然染了惡疾?」

  內侍縮了縮腦袋,不敢答話。

  周鈞又將視線,投向朔方軍中的數位將領,眾人垂首,皆不言語。

  周鈞冷哼一聲,心中罵了一句,老滑頭。

  將郭子儀的事情暫且放在一旁,周鈞向百官說道,今日的朝會,主要討論三件事情。

  一、北唐水師需要重新組建,一是要將在內河中的戰船改建成海船,二是要重新啟用各地的造船工坊,三是要開始訓練水手,整裝武備。

  二、朝中新設一監,名為宣文館,主要是將教坊和守藏的部分職能合二為一,再統管書籍印刷和邸報撰寫。

  三、北唐重開科舉,無論是考官、恩制、場所、修治等等,都要事先做好規劃。此外,由於這一屆科舉,工商雜學之家,是第一次被允許參加,所以對於雜戶學子的選拔,需要進行專門的甄別。

  首先是水師的問題。

  北唐攻下大半個河北之後,數百里的海岸線上,居然湊不出幾艘像樣的戰船。

  百年前,唐軍大將劉仁軌從山東半島出發,統領一百七十艘各式戰艦,在百濟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口)與百濟和倭國的海軍,爆發了大戰,唐軍大勝。

  關於戰況,史書中有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而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滄州、幽州附近的戰船,被安祿山下令拆解,船坊也被勒令關閉,整個河北的海軍實力,可謂是一落千丈。

  如果此時燕軍和南唐,從海路進攻滄州,那麼北唐在海戰上,幾乎是沒有任何勝算。

  所以,周鈞將杜環任命為滄州水師的都尉,又將那些從大食回唐的士卒,編為一旅。

  接著,是宣文館的設立。

  周鈞以內侍監范吉年為宣文館主官,統管館內職事。

  對於這個新設的部門,朝中文武都興趣缺缺,眾人都以為它是用來安排歌舞和文集的閒處,所以對於此事也無人反對。

  最後,輪到第三個議題,討論如何重開北唐科舉。

  在這件事情上,朝堂上的百官吵成了一片。

  周鈞聽下來,爭吵的焦點無外乎三個。

  第一個是科舉考官的人選;第二個是科舉名額的限定;第三個是審卷判分的規則。

  這三點,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朝中各個派系,為了爭奪人才,培養黨羽,而進行的政治博弈。

  周鈞見眾人爭執不休,眉頭皺起,慢慢抬起手來。

  朝禮太監見狀,連忙高聲喝道:「肅靜!」

  見百官慢慢安靜下來,周鈞清了清嗓子,當堂宣布:「這次科舉,乃是大唐數年來第一次重開,對於天下那些寒窗苦讀的學子來說,至關重要……我問你們,這次科舉之中,什麼才是最關鍵的?」

  百官面面相覷,無人作答。

  周鈞:「是公正!國家選拔人才,倘若做不到公平公正,那還如何服眾?!」

  朝中官員紛紛點頭。

  周鈞:「此次科舉的制度,相比以往,有『四改三廢』之變動,請諸位聽好。先說『四改』,它們分別是鎖院、別頭試、彌封和謄錄。」

  眾人聽見這些名詞,皆是一頭霧水。

  周鈞解釋道:「所謂鎖院,即一旦有官員,被任命為科舉考官,那麼他就必須立即鎖宿在官所之中,在大約五十天左右的鎖院期間,不得回家,不准見親友或與院外臣僚交往。」

  「所謂別頭試,即為考官迴避。食祿之家的子弟,參加科舉考試時,必須加試複試。主考官的子弟、親戚參加考試時,應該另立考場,另派考官,此即為別頭試。」

  「所謂彌封,即為糊名制。就是考生答完試卷之後,考卷上的名字、籍貫等闞錄,會被全部用冊條彌封,使得無人能夠看出此卷的作者身份。」

  「所謂謄錄,就是組織文吏,專門謄抄考生的試卷,再將謄抄件,呈給考官,供其閱覽和評判。藉助此舉,可以徹底杜絕考官通過考生筆跡,或是事先約定好的隱匿標記,來達到舞弊的目的。」

  周鈞停頓片刻,不顧滿朝文武的震驚之色,繼續說道:「再說『三廢』,從今往後,杜絕行卷、公薦、連鄉,若有犯者,按舞弊處置!」

  (行卷就是考生在考試前拿著自己的文章,為了獲取青睞,去找考官獲得內定的資格;公薦指的就是朝中重臣,直接向貢院、禮部推薦認可的人才,並為其求得官職;連鄉指的是同鄉同縣的官員,借著鄉黨的名義,向國子監、翰林院推薦外門散官。)

  周鈞說完這『四改三廢』,整個朝堂里鴉雀無聲。

  如果說周鈞制定天佑舉賢令,使得工商雜戶也能夠通過科舉入仕,對於唐朝官場來說,是一道驚雷的話;那麼現在的『四改三廢』,就如同一陣雷暴閃電,直接為整個科舉制度,帶來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是,周鈞自己卻知曉,『四改三廢』在歷史上都是確有發生的科舉改革。

  比如鎖院,最早確立,是在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蘇易簡知貢舉,「既受詔,徑赴貢院,以避請求」,以後便建立了鎖院制度。

  比如彌封,最早興起於武周朝,後因為朝中阻力,並沒有廣泛推行。同樣也是在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的殿試,禮部奏名合格進士,宋太宗採納將作監丞陳靖的建議,才真正實行了『糊名考校』法。

  再比如別頭試,最早出現於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新唐書·選舉志上》中記:「初,禮部侍郎親故移試考功,謂之別頭……(元和)十三年,權知禮部侍郎庾承宣奏復考功別頭試。」

  至於最後的謄錄製度,真正確立是在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朝專設謄錄院,後又設『對讀官』,負責謄閱文校對工作。

  這些改革,在歷史上徹底完善了科舉制度,使得官員的選拔機制更加公平,也降低了世家門閥壟斷權力的風險。

  而如今,周鈞手握三公之權,又借天子之威,對唐朝科舉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最大限度堵死門閥的權力通路,為寒門學子創造上升的通道,從而達到攬天下賢才為己用的目的。

  再加上,朝中的文官隊伍,經歷了數次清洗,如今大部分都是來自安西的官員,這對於周鈞來說,更是有利。

  聽完『四改三廢』之後,高適思索片刻,站出來向周鈞問道:「丞相,科舉改動頗多,恐怕推行起來,要費上一番功夫。」

  周鈞看向高適說道:「山河破碎,賊寇圍闕,此乃國之存亡的關頭,倘若不思變,大唐只有沒落的下場。」

  周鈞看向朝中的官員,朗聲說道:「某有一首詩,贈予在座的諸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說完,沒有理會官員們吃驚的表情,周鈞擺了擺手,在朝禮太監的一聲『退朝』中,大步離開了朝殿。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