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隱憂

  房琯此人,在後世的史書之中,名聲不顯。【記住本站域名】

  但是,在當時的大唐,房琯在朝廷文官圈子裡面,卻是響噹噹的一塊招牌。

  倘若要論緣由:

  一、房琯的父親是房融,而房融是武則天時期的宰相,精通政事,而且在佛學上造詣很深,深得文人推崇。

  二、房琯的從政經驗極為豐富,他在六部中都擔任過要職,而且外放為州官時,政績也上佳,深得朝廷信任。

  三、房琯性格忠直,不愛拉幫結派,只效忠皇帝一人,李隆基當年西逃入蜀時,房琯未能入到逃跑的隊伍中,他放棄家人和產業,硬生生從長安追到了蜀中,這一點也深得聖寵。

  這三點歸結起來,李隆基才視他為國中棟樑,願意委以重任。

  但房琯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文官,在戰事之上,幾乎沒有任何經驗,向李隆基請兵收復長安,完全就是憑藉著一腔熱血。

  但是,經歷過無數次背叛的李隆基,偏偏對這樣的文官,反而放心。

  所幸,李隆基也知道房琯不擅打仗,所以給他派了兩個副手,一位是前任北庭節度使、大唐老將程千里,另一位就是曾在哥舒翰手下任過職的王思禮。

  房琯率領二十萬大軍,自涼州開拔,一路行向長安,途中遇到燕軍時,總會想要效法古時候的兵法,想出各種稀奇古怪的破敵戰術。

  程千里年資格老,性子直,脾氣也臭,每次聽房琯說古書上的戰法時,不僅嗤之以鼻,有時甚至會破口大罵。

  而王思禮則要聰明許多,他會嘗試繞著彎子,勸房琯放棄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儘量正面破敵。

  起初,這三人合作的倒也相安無事。

  大軍行至慶州時,按照原本制定下的戰略,需要兵分為兩路,西路軍去往陳倉,從西面進攻長安,東路軍去往潼關,從東面進攻長安。

  最後,東西兩路大軍,包餃子徹底圍堵住敵軍,形成一場完勝。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首先,東路軍的主帥是王思禮,他的離開,等於三人行中,走了一個和事佬。剩下西路軍中的房琯和程千里,二人互相看不對眼,在軍議帳中破口對罵,就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

  其次,軍中無論將領,還是士卒,皆有輕敵之心。二十萬大軍,已經是燕軍在長安守軍的數倍。而且,一路行來,各地州府的燕軍,要麼就是望風而逃,要麼就是想要投誠。故而,房琯率領的軍隊,從上到下,都認為長安已經是囊中之物,收復指日可待。

  在這樣的情況下,房琯率領的西路軍抵達陳倉,很快就與燕軍大將崔乾佑(就是那位擊敗哥舒翰的將領)對陣。

  戰前,關於如何迎敵,主將房琯和副將程千里又吵了一架。

  房琯惱怒之下,命令程千里去負責指揮後軍,又讓自己的親信來指揮前軍。

  程千里雖然怒火中燒,但卻無法違抗軍令,只能遵令。

  接下來,房琯率領十二萬大軍,在長安西邊的鐘官(平原),與崔乾佑正式展開了決鬥。

  也不知道房琯是從哪本兵書上看來了一招兵法,名為千牛陣。

  簡單來說,就是找來兩千頭牛,打在頭陣,再讓唐軍騎兵跟在牛群後面,用鞭子等物驅趕它們,沖向敵陣。

  崔乾佑看到唐軍用出這一招時,笑的險些從馬背上摔落。

  他指揮燕軍士兵,待千牛陣靠近到三十步之內時,用火把點燃面前的草地。

  兩千頭牛遇到大火,受了驚嚇,返身向回衝去,不僅頂翻了後面那些負責驅趕的唐軍騎兵,還將衝上來的唐軍前陣給擊潰了。

  說來也湊巧,天公不作美,此時戰場上颳起了大風,火借風力,直接卷向了唐軍的陣營。

  結果,兩軍還沒正式接戰,唐軍被牛撞死、被火燒死、被友軍踩死、逃出戰場的人,就達到了四萬之多。

  崔乾佑見時機成熟,又指揮麾下燕軍,向前衝鋒。

  唐軍大亂之下,根本無力抵抗。

  十二萬大軍,兵敗如山倒,被燕軍一路追殺,死傷無數。

  這個時候,率領後軍的老將程千里,站了出來。

  他率領兩千精騎,向燕軍發起衝鋒,生生止住了敵人的攻勢,給其他唐軍逃跑創造了機會。

  但程千里本人,由於身陷重圍,無法逃出,最後被燕軍圍困在官山一帶。

  拒絕了崔乾佑的招降之後,程千裡帶著麾下僅剩的三百餘騎,向數萬燕軍發起了最後一次衝鋒。

  最終,這位在安西從軍多年的老將,死在了亂箭之下,走完了悲壯的一生。

  王思禮率領的東路軍,抵達潼關之後,與其對陣的,乃是燕軍大將安守忠。

  兩軍對峙了十數日,王思禮一邊等待著西路軍的消息,一邊與燕軍打的有來有回。

  然而,王思禮終究是沒有等來好消息,而是聽到了西路軍大敗的噩耗。

  心知事不可為的王思禮,當機立斷,一邊故作疑陣,一邊指揮軍隊向後撤退。

  安守忠率軍想要追擊,中間卻中了一次王思禮的伏兵,眼見討不到好,於是便撤兵回到了潼關。

  至此,房琯率領二十萬大軍收復長安的鬧劇,終於收場。

  唐軍戰死、失蹤、投敵者,將近九萬人,如果不是程千里拼死殿後,如果沒有王思禮看準時機撤兵,這個數字怕是還要上漲不少。

  大軍慘敗的消息,傳入涼州之後,原本覺得勝券在握、每日裡飲酒設宴的李隆基,聞訊後突發惡疾,再一次昏倒在了院中。

  李隆基醒來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拼著餘力,寫下一道聖旨,急令周鈞回來善後。

  就這樣,力挽狂瀾的重任,又重新回到了周鈞的肩上。

  身在博陵城中的周鈞,接到聖旨之後,以郭子儀暫代帥位,又以李光弼為副帥。

  臨行前,周鈞向郭子儀下令,命令他帶領軍隊,儘快北上,與僕固懷恩匯合之後,一起參與到范陽的圍攻之中。

  而周鈞自己,則帶著孔攸,騎上快馬,一路趕向了涼州。

  路途之中,周鈞神色凝重,孔攸見狀,開口詢問。

  周鈞說道:「安祿山在河北發起叛亂時,除掉那些外族蠻夷,手下有十五萬河北精兵。這十五萬精兵之中,有十萬被帶到了關中之地,另有五萬人,駐紮在了河北。博陵城中的一萬守軍,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當初我率大軍從靈武開拔,一路上攻城略地,一是靠著三鎮精兵能征善戰,二是靠著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帶兵有方,這才輕鬆攻下了九門、趙郡等等州縣。那個時候,莫提其他人,就連我自己都有些輕敵之心,覺得河北軍不過如此,強兵之名不過是徒有虛名。」

  孔攸見周鈞搖頭,等待後者接下來的話。

  周鈞繼續說道:「博陵伏擊戰和長安之戰,算是給我徹底敲響了警鐘。先說博陵之戰,我軍有安西軍、北庭軍和朔方軍八萬精銳,以多打少,又是伏擊。倘若對陣的是其它軍隊,怕是僅一個照面,敵人就會潰散。而博陵城中的一萬河北守軍,不僅沒有退卻,反而越戰越勇。如果坐鎮的大將不是郭子儀和李光弼,換做了其他人,伏擊戰打下來,誰勝誰負,怕是猶未可知。」

  「再說長安之戰,房琯麾下有二十萬大軍,雖說主將指揮不力,但賊軍打前陣的大將崔乾佑和安守忠,二人所動用的軍隊,連賊軍中最精銳的三萬曳落河鐵騎都未動,僅僅只派上了兩萬河北兵,再加上一些裹挾的其它軍隊,就將唐軍打的潰不成型。」

  孔攸聽到這裡,問道:「范陽城中尚有三萬河北軍,主上可是擔憂郭子儀、李光弼他們攻城吃力?」

  周鈞輕輕點頭:「河北是整個戰局的關鍵,而范陽又是河北的關鍵。何時能夠拿下范陽,就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希望郭子儀、李光弼他們,不會讓我失望吧。」

  大唐奴牙郎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