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9章:全取西域

  氣呼呼的瞪了馬周幾眼,李承乾做回位置,無力道:「李靖現在在何處?」

  「在白楊河東北方向六十里處的沙漠中。【記住本站域名】」

  李承乾看向了輿圖中間那一片不大不小的沙漠:「突厥軍的奏報呢?」

  外殿的秘書吏聞聲進來,茅四從他手中接過奏報,轉遞給李承乾。

  李靖的奏報中,並未多說什麼,甚至,都沒有一句請罪之言,好像違抗軍令,在他眼中根本不值一提,按理說不應該如此,李靖是個小心謹慎的人,他此次如此反常,到底是因為什麼?他之後又要如何?

  李承乾扔下奏報,煩躁道:「你們說說,現在該如何,自開戰以來,打的糊裡糊塗沒頭沒腦,也就是左路軍李大亮還有點章程,中路右路,跟沒頭蒼蠅似的,打來打去,打的一團糟,眼瞅著兩個多月過去了,在耗下去,國庫的耗子都要餓死了。」

  聽得這話,坐在左側首位的房玄齡,暗自搖搖頭。

  不錯,自開戰以來,唐軍的確就跟個沒頭蒼蠅似的,李道宗率軍,先是在甘州城磨蹭數日,而後又在車師、庭州兩地之間轉悠,最後又跑到樓蘭瞎折騰一圈,忙活來忙活去,糧秣耗費一空,兵馬也有不小的損失,從始至終,唐軍還沒有掌握到一絲主動權,自大唐立國以來,還從未打過如此窩囊兒戲的仗。

  之所以如此,除了跟倉促發兵以及對吐蕃了解不多之外,最大的因素,還是跟唐軍內部自身的混亂有關。

  自貞觀七年推行新政始,到現在皇佑七年,不多不少,剛好十年,在這十年間,唐軍先是廢除府兵制,推行募兵制,之後又推行新軍制,而後又是增設樞密院,再然後又是不停的調整軍制,之後再增行軍道,前兩年又是大擴軍,短短十年間,唐軍一直在不停變動,基本上就沒怎麼安穩過,上至樞密院下至行軍道,各部司之間都還沒磨合順暢呢,這場仗能打好才怪,況且,還有文武之爭。

  李道宗為什麼瞻前顧後,為什麼這位以往喜歡兵行險棋的大將,突然開始循規蹈矩,是他老了嗎,是他失去了往日的雄心壯志嗎?不,從李道宗誅殺一萬降俘來看,他還是那個他,他之所以變得小心翼翼按部就班,最大的擔憂,就是害怕打的太猛了,補給會跟不上。

  為什麼會如此擔憂補給?因為這場仗,文官集團是不願意打的,或者說,他們是不願意如此大打,吐蕃人此次雖然做的過分,但派個四五萬人,小懲大誡一番,能保證商路暢通就得了,何須大張旗鼓的糾結四五十萬人,西域這地方,渺無人煙,除了瓜果出眾之外,要啥沒啥,境內又遍布瀚海戈壁,種地不行,放牧又不如草原,打下來有什麼用?就為了找回面子?

  只有小孩子,才會為了面子豁出一切,所以戶部民部以及內閣,一直在喊著國庫空虛經不起大軍長久征戰,在糧秣一事上,要麼延遲調運要麼數量不足,希望以此能迫使這場仗從大打變為小打,文官如此作態,讓李道宗又怎敢不瞻前顧後。

  也正是因為這,李承乾前不久才會措辭嚴厲的親自下召內閣,勒令他們必須籌集多少多少糧草,多少多少餉銀,少一旦糧少一文錢都不行。

  礙於天子威嚴,戶部民部是老老實實的奉詔了,可少府也被落下了水,從李承乾口袋掏出的那兩百萬銀元,就是他們表達不滿的方式。

  以現在的情勢,最好儘快能結束這場戰爭,至於之後的事情,以後就再徐徐圖之吧。

  房玄齡是這麼想的,馬周是這麼想的,侯君集也是這麼想的,新宮中的李世民可能也是這麼個意思,李承乾懂得了他們的意思,於是傳令李道宗,在攻下疏勒王城之後,鎮西道轄下五軍,分成三個部分,兵力最少的玄甲軍留守疏勒,安西軍接著西進攻占康居安息等地之後,掉頭南下奪取姑墨和月氏等城,飛雲軍從疏勒城直接南下,收取莎車、葉城兩地後,沿著皮山、于闐一路東進至樓蘭,收取沿途七城,西北軍則從疏勒北上至碎葉城後,也一路東進,收取阿拉木圖、伊寧等五城,最後到達庭州,長林軍出休遁,取大宛,而後順著錫爾河北進至鹹海,至於執失思力和北軍,則即刻奔赴弓月城,同時,李承乾還給李靖親書一封,信中他沒有提違抗軍令一事,只是勒令李靖,率令突厥軍折返回弓月城附近,可以不跟吐蕃軍交戰,但要嚴密監視吐蕃軍的動向,防止松贊干布棄城逃竄。

  這種種布置,就是衝著全面接管西域去的。

  ……

  唐皇佑七年三月十二,鎮西道總共李道宗,率麾下五軍及北軍十萬,抵達吐蕃王城疏勒。

  沒有遭遇一絲抵抗,被松贊干布丟下的那些大臣,乖乖打開了城門,他們還組織了不少吐蕃和西域人,恭候在道路兩側,上演了一出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戲碼,尤其是原先西域諸國的那些國王和貴族,更是跪在李道宗面前,哭哭戚戚的大罵松贊干布不止,對於這些人,李道宗一股腦全部打包送去了靈州。

  在收取疏勒的次日,鎮西道諸軍和北軍遵照命令,相繼出城奔赴各地,吐蕃軍的主力現在都在弓月城,其他城池根本沒有多少兵力,有些大城可能還留守著一兩千人,一些小城要麼乾脆沒有守軍,要麼只有區區百人,這些人根本阻擋不住唐軍,不論是安西軍還是西北軍、飛雲軍,三部五日之內連克數城,一切進展的都很順利,如果不出什麼意外,最少半個月最多一個月,唐軍便可全面掌控西域。

  與此同時,青藏高原上的李大亮部,在激戰三日之後,終於攻占吐蕃舊王城:邏些城,原先吐蕃留守在高原上的那些小部族,要麼選擇了歸順,要麼被屠戮一空,至此,中原王朝第一次將高原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局勢在往好的方面發展,現在剩下的最後一個麻煩,就是躲在弓月城中的松贊干布,還有他手下的那最後一部吐蕃軍隊,只要能將這一部吐蕃兵馬殲滅,那麼吐蕃這個國號,就可以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里了。

  躲在白楊河東邊沙漠中的李靖,在接到李承乾的親筆信時,時間已經到了三月末,執失思力率領的北軍,此時離弓月城已不足百里,而程咬金率領的直隸道三軍,也已經越過了阿爾泰山,離突厥軍也只有兩三百里了。

  李靖原以為皇帝肯定會將他破口大罵一通,沒想到,李承乾竟然對於他擅自違抗命令的事情,隻字未提,並且在信中,還隱隱保證,日後定然不追究此事,身為一個性情強勢的皇帝,李承乾此番作態,很是不對勁,不過,李靖也無所謂,他不在乎日後會不會被秋後算帳,在決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時,李靖就做好了承擔各種後果的準備。

  至於為什麼要違抗軍令,說來其實也沒什麼複雜的原因,只是李靖比李承乾要了解突厥軍。

  在皇帝的眼中,為了大局,犧牲突厥軍沒什麼不可以,十萬人,在紙面上,只不過是區區六位數的數字罷了,反正突厥軍也只是突厥軍,可這十萬人,在李靖眼裡,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每天述說著家中過往,每日憧憬著獲得勝利後能順利加入唐軍,他們對大唐有著很強烈的歸屬感,在突厥軍中,許多人取的都是漢人名字,在這些突厥年輕人的身上,李靖看到草原永歸漢土的希望,所以,李靖不想讓他們白白送死,所以,他戎馬半生,第一次違抗了軍令。

  當突厥軍的游騎,出現在弓月城外時,城樓上的吐蕃軍士卒都緊張了起來,白楊河一戰,對吐蕃軍的士氣打擊尤為巨大,松贊干布本來是想率軍離開弓月城的,現在西域皆淪落於唐人之手,在堅守一座孤城,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可是突厥軍的出現,打斷了松贊干布的計劃,現在要想撤離,就得先擊退在弓月城附近遊走的突厥軍。

  松贊干布派遣出了一部兵馬,企圖擊潰或者趕走突厥軍,李靖自然不會跟他們交戰,他將突厥軍分成三部,每部兩萬人,他親率其中一部,引著吐蕃軍在弓月城方圓二十里之內,不停地兜著彎,餘下兩部,一部潛藏在弓月城東六十里處,一部則接著在弓月城附近遊走。

  松贊干布沒想到,剛剛趕走一部唐軍,眨眼間就又來了一部,沒辦法,他只好在派出一部兵馬,在再次將城外的唐軍趕走之後,松贊干布正準備出城呢,自東邊又來了一部唐軍,他差點沒氣暈咯,這些狡猾的漢人,逼得松贊干布不得不又退回了弓月城,他已經派出去四五萬人了,肯定是不能在派兵馬出城了,沒辦法,松贊干布只好將派出去的兵馬都叫了回來,看到吐蕃軍,在城外遊走的突厥軍立馬撤離,等吐蕃軍進城之後,他們才又露了面,松贊干布恨得牙痒痒,卻又沒什麼好辦法,現在只能將一切希望放在噶爾·欽陵贊卓的身上了。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