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罷官

  第552章 罷官

  …

  面對程知節的無禮斥責,杜淹也不搭理他,只是躬身等候著李世民的表態。♧⛵ ➅❾ⓢн𝐔ⓧ.𝕔𝐨ᗰ 🎅👹

  只是程知節註定只是一個開始,程知節出列後,尉遲恭、秦瓊等勛貴紛紛出言。

  畢竟這是他們武將的功勳,兵部尚書在名義上也是他們武將的領導,無論是出於私人情誼還是公事層面,武人也不可能坐視杜淹彈劾高沖。

  即便是跟高沖素無往來、交情不深的息國公張長遜、蔣國公屈突通等人也是出列反對,這便是立場問題。

  高沖本來只是面無表情,無動於衷的坐在原位,只是隨著出列的官員越來越多,高沖的臉色也是漸漸凝重。

  若只是三兩位武將力挺,倒也罷了,畢竟他是兵部主官,武將為其張目那也是情理之中。

  可是到後面爭論愈發激烈,文臣一列竟也許多人出列,力挺高沖無罪。

  高沖一時間有些心慌,他這麼多年來廣結善緣,現在已經展現效果,只是這個效果有些出乎意料,這未免有些結黨營私之嫌啊,悄悄地看一眼上座的李世民,只是李二面無表情,看不出喜怒,高衝心底一凜,不能繼續這樣了。

  果不其然,御史台殿院的殿中侍御史張行成看不下去,一聲冷哼,鎮住嘈雜的場面。

  「肅靜」,張行成聲音洪亮,大聲喊道:「是非功過,自有陛下裁決,在這朝堂上爭執不休,成何體統」。

  殿中侍御史位列從七品,品階雖然不高,但是職掌糾彈殿庭、朝會禮節班次以及大駕鹵簿儀節,極其清貴。

  張行成這人也不簡單,出身中山張氏,雖然只是一個三流士族,但也算是出身名門,自幼聰惠,前隋時拜名士劉炫為師,起家散從員外郎。

  王世充稱帝後,聽聞張行成名聲,授度支尚書,偽鄭滅亡後,張行成先後擔任谷熟縣尉、富平縣主簿等地方官,政績斐然。

  李世民聽聞他在職期間,執法嚴明、不懼權貴,便召其入京,授殿中侍御史。

  入朝短短數月,張行成已經打出他的名聲,只要不符合禮製法度之人,無論你是什麼爵位官職,全部當庭糾彈,真是一身傲骨,其剛直之名直追魏徵、李綱等人。

  聽得張行成的話,高沖立即出列,先是對著李世民一拜,然後轉身團團一禮,「張御史所言極是,是非曲直,陛下自會秉公決斷,諸位稍安勿躁」。

  程知節等人也是明白其中深意,只是狠狠地瞪一眼杜淹,便是回到座位上。☮♕  💘ඏ

  而挑起事端的杜淹從頭到尾只是躬身敬聽,從不發言相爭。

  高衝心里也是對杜淹升起由衷的佩服。

  同樣,作為當朝首相的高君雅,面對嫡長子被彈劾一事,從頭到尾只是閉目假寐,仿佛他不認識高沖一般。

  見爭執終於平息,李世民緩緩開口說道:「杜大夫彈劾一事,攸之,你可有異議?」

  有心人一聽李世民的話,便知道李世民的心意,一個稱呼官職,一個稱呼表字,親疏遠近已是非常明顯。

  杜淹終於動容,面容竟是有些許苦澀,但他始終低頭垂眉,倒也看不出反應。

  杜淹心知肚明,他只是李世民手中的一把刀,但他也只能選擇充當這一把刀的角色,無可奈何。

  現在皇帝還用的上他,這就證明他的存在具有價值。

  這也是杜淹剛剛面對謾罵爭執而不反駁的原因,他已經順從皇帝,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務,他也沒必要再去跟朝臣結仇。

  至於高沖,杜淹並不擔心,他相信高沖,乃至於高沖背後的高君雅,肯定是明白他的動機。

  實際上到這個時候,先前提醒高沖的高季輔、杜如晦二人也是明白此中深意,一定是李世民另有安排,再看高沖神色,心底便也不擔心。

  「回陛下,臣定計疏漏,致使民眾傷亡,還請陛下懲戒」。高沖深呼一口氣,躬身拜道。

  程知節瞪圓的眼睛滴溜溜的轉,一把拉住慍怒的尉遲恭。

  「你作甚?」尉遲恭喘著粗氣呵斥道:「逼退突厥兵馬,這怎麼搞得攸之還有罪過了,這什麼道理?」

  「你長點心」,程知節用力將尉遲恭拽住,附耳說道:「你什麼時候見攸之那廝吃虧了,這是人家商量好的,俺們上跳下躥的作甚」。

  尉遲恭不由得愣住。

  五品以上的官員,即便是因門蔭上位的人,也沒有愚笨之人,這時候心底瞭然,只是靜靜地聽著。

  聽得高沖的話,李世民微微頷首,沉聲道:「雖是定計疏漏,造成民眾傷亡,但罪過絕不在你,打仗如何沒有傷亡,相比起逼退突厥二十萬大軍,是非功過,自在人心」。

  眾臣聞言紛紛點頭附和。

  這時,杜淹再次拜倒,斬釘截鐵的說道:「陛下,那延州數千百姓,總歸是要有個說法」。

  李世民眉頭一皺,惱怒道:「那你要如何?」

  「臣執掌御史台,自當糾正綱紀」,杜淹直起身子,揮一揮衣袖,很是剛直的說道:「賞罰分明,秉公處理,臣絕無二話」。😲♞ ❻➈şнù𝐗.Ćᗝ𝓶 ✋♖

  李世民咬牙切齒,一臉慍怒,「好,那朕便給你個說法」。

  眾人神色一凜,紛紛抬頭看著李世民,有人驚愕,有人期待,也有人憤怒。

  「傳旨:應御史大夫杜淹劾奏,兵部尚書高沖,於月前逼退北狄賊兵二十萬,然定計疏漏,致使延州民眾傷亡,念其昔日功勳,免其死罪,罷其兵部尚書……」。

  當李世民說完之後,群臣譁然。

  杜淹心中愈加苦澀,李世民這完全是將他架在火上烤,還特意將他寫進聖旨,什麼應杜淹劾奏……

  一旦這封旨意傳出,杜淹的名聲將臭不可聞,高沖定計逼退突厥兵馬,威望甚高,朝野讚譽,現在你杜淹竟然因為傷亡一些民眾,竟然彈劾高沖這位大功臣。

  旁的不說,只關中百姓,乃至於長安百姓,一定是對杜淹破口大罵,若沒有高沖定計,突厥攻破關中,那一定是屍橫遍野啊。

  現在沒有爆發戰爭,只是突厥在南侵途中劫掠一些百姓,造成一些傷亡,竟然將高沖罷官,突厥哪一次南侵沒有劫掠百姓,多少年來關中百姓都已經習以為常,這次突厥舉國南侵,而大唐付出的代價已經是最小的一次。

  李世民自然明白這其中利害關係,所以故意強調,應御史大夫杜淹的劾奏,你們要罵就罵杜淹去吧。

  程知節等人現在也是搞不清狀況,只得怒視杜淹,當庭對其破口大罵,諸如陷害忠良這等言詞脫口而出,不過杜淹依舊是面無表情,任憑程知節等人斥責。

  隨後高沖也不演了,拜謝李世民後,便將懷中的奏疏雙手奉上。

  「臣高沖,謹上《請設市舶司疏》」,雖然罷兵部尚書之職,但高沖依舊是國公之爵,另有光祿大夫的文散官,依舊是有上疏之權。

  李世民毫不掩飾的面露期待之色,朗聲道:「近日來關於嶺南流言,相信諸公也有所耳聞,正好攸之熟知嶺南局勢,對於嶺南海上貿易有獨特見解,阿難,當眾宣讀」。

  內侍監張阿難上前,接過奏疏,來到殿陛前,便是朗聲宣讀。

  眾臣這時候恍然大悟,原來皇帝有意使高攸之前往嶺南,只是可憐杜淹在這其中扮演並不光彩的角色。

  對於李世民所言的市舶司,眾臣非常好奇,即便是長孫房杜等人也是一臉茫然,顯然這個事情他們也不知曉。

  當張阿難宣讀結束後,朝臣議論紛紛。

  杜如晦一臉激動,出列直言道:「陛下,臣附議,此乃利國利民的善政啊,戶部鼎力支持」。

  還是杜淹,昂首挺胸,「陛下,臣反對,所為市舶司,規範海商,實際便是與民爭利,另外,官府與海商提供相應支持,有重商之嫌,實不可取」。

  杜淹的話也是一些老臣的意見,比如李綱。

  李綱抖抖花白的鬍鬚,「陛下,嶺南莽荒之地,更應重視教化,鼓勵農桑,宣揚朝廷恩德,如此重商收稅,於教化何益?」

  這會換成高沖面無表情,低頭垂眉的閉目假寐,他相信李世民自有安排,畢竟連杜淹這個抬槓的人已經安排妥了,那後援自然是安排妥了。

  只是高沖沒想到這個後援竟然如此給力,竟然是任城王李道宗。

  在高沖的奏疏中,市舶司有一項業務便是統管海外諸國朝貢,在此之前,這個職責歸屬於鴻臚寺,而李道宗便是現任鴻臚寺卿。

  按道理來說,這是市舶司在分鴻臚寺的權,但是李道宗竟是另闢蹊徑。

  表示鴻臚寺管理海外朝貢早已經是有諸多弊端,當即將弊端一條一條明列出來。

  比如,貢物的檢查、接受以及運輸、貢使的數量和接待等等,甚至涉及到一些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地方官府的貪腐。

  在此之前,一直由地方官吏率先接洽朝貢,朝廷的鴻臚寺只需要受到貢物即可,但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滋生貪腐,貢物經過多手交接,一定避免不了中飽私囊的發生。

  更明確一些來說,設置市舶司,直屬於朝廷戶部,那便是上升到朝廷和地方爭奪海貿管理權的層面,一旦市舶司設計運營,那海貿就不會由地方繼續壟斷。

  值得一提的是朝貢,也是海貿的一部分,甚至於現階段的海貿,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朝貢貿易,比如占城國上貢一批珠寶,大唐回贈一批絲綢,這便是由朝貢產生的貿易。

  這種朝貢貿易現階段是由地方掌控,然後提交鴻臚寺,這其中不知道轉手多少次,其中肯定會產生貪腐。

  面對李道宗提出這種敏感的問題,朝臣頓時鴉雀無聲,畢竟他們是朝臣,不是地方官吏,還是那句話,屁股不能坐歪了。

  你現在反對朝廷設置市舶司,那就是站在地方官那一邊了,你要跟地方官一起反對朝廷?難道你在其中收受了好處不成?如此一來,誰還敢說反對。

  與此同時,高沖的熟人,新任太府卿李襲譽出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直言道:「陛下,臣接管太府寺後,赫然發現近年來海外諸國貢物連年遞減,與我國回贈之物價值差距懸殊,其中必有蹊蹺,臣附議請設市舶司,以正本清源」。

  太府寺便是九寺之一,掌庫藏出納、貿易商稅等事務,位列從三品

  朝貢的流程說起來也是簡單,比如海外諸國的朝貢,先由沿海地方官府接待,接管貢物,然後上報鴻臚寺,由鴻臚寺派人接洽進行下一步的運輸,接待使者,最後將貢物交給太府卿入庫。

  如此流程說起來簡單,但是牽扯到諸多部門,往往歷時一年半載,效率低下且不說,還容易滋生問題。

  大唐立國時,李淵授李襲譽太府少卿一職,後來升遷至揚州都督府長史,在揚州政績斐然,然後調任幽州都督府長史,配合高沖解決廬江王李瑗這個隱患,再支持劉弘基在薊門關開設榷場,以柴火鹽巴換取戰馬牛羊。

  數日前,太府卿張虔誠病逝,李世民便將李襲譽召回,授太府卿,畢竟當年李襲譽擔任過太府少卿,對於太府寺事務頗有經驗。

  至於李襲譽說貢物遞減,價值不對等,隱隱有些將過錯推到張虔威身上的意思,但對於這一點,眾臣自動忽略。

  第一,張虔威已經死了,沒有必要為一個死人發聲。

  第二,張虔威是李淵的摯友。

  張虔威,字元敬,出身清河張氏,前隋開皇年間,因為美姿容、性聰敏而受到晉王楊廣的賞識,任晉王府掾屬,後來楊廣登基,張虔威平步青雲,擔任謁者大夫。

  謁者大夫是謁者台的主官,謁者台掌受詔勞問、持節察授、審理冤案,當時和司隸台、御史台合稱三台,位高權重,類似於現在大唐的大理少卿和通事舍人的結合體。

  大唐立國後,因為謁者台職責和其他有司重迭太多,李淵便將其廢除。

  由此可見,張虔威是深得楊廣重視,只是張虔威尚存一絲良知,見楊廣後期奢靡無度,便上疏勸諫,楊廣惱怒,便不再重用,正是在這個時候,落寞的張虔威和低調的李淵結識。

  見太府寺、鴻臚寺全部支持設置市舶司,再有戶部力挺,即便是有心反對的朝臣也只得偃旗息鼓。

  李世民欣喜之色溢於言表,直言道:「甚好,便依攸之所奏」。

  然後面色一肅,「傳旨,升廣州都督府為大都督府,治所番禺城,轄廣、韶、端、宋、瀧、威等十四州。

  另外,桂、容、邕、交、高、欽、崖等七都督府,隸屬廣府統攝,設嶺南經略使,督嶺南八府之政。

  於番禺城,設立市舶司,統掌海上貿易及朝貢事宜,直屬戶部」。

  李世民一席話無異於石破天驚,震驚眾臣。

  有錯別字的話,麻煩兄弟們評論出來哈,一定及時改正,狗眼都看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