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過家家
聽說讓軍隊去查貪腐,不少人都有意見。
房玄齡起身道:「聖人,軍隊不擅長清查貪腐,恐會牽連無辜造成更大的災禍。不若派一官吏前往專門處置此事,順便也能安撫流民。」
魏徵也出列道:「房相言之有理,請聖人三思。」
「請聖人三思。」其他文官系大臣也紛紛表態。
軍方的人則一句話都沒說,他們也同樣不想攬這個差事。干好了沒功,干差了還要背鍋。
李世民也知道自己氣憤之下出了失誤,當即借坡下驢道:「好,諸位以為派誰去為好?」
房玄齡舉薦道:「臣舉薦戶部侍郎孫伏伽,此事本就因清查戶籍、清丈土地引起,他也更熟悉此事。」
「且其先後擔任刑部郎中、大理寺少卿,通刑獄之事……他去可謂是一舉兩得。」
其餘人都忍不住想朝他豎起大拇指,這個人選真是太好了,也紛紛出聲支持。
李世民也很認同這個人選,不過並沒有馬上表態,而是問唐儉道:「唐卿以為如何?」
畢竟他才是戶部尚書,孫伏伽現在也是他的副手。
唐儉出列說道:「臣亦以為孫侍郎合適,。」
高層的消息都很靈通的,中央各機構的人事任命他們心中最清楚。
更何況唐儉本身就是戶部尚書,對自己的副手的情況更是了解。
現在的大理寺卿王真是個很老派的官吏,做事講究四平八穩。
平時這樣的官吏很受大家歡迎,但現在國家正處在變法的關鍵時刻,他的穩就成了缺點。
李世民已經私下透漏過要替換掉他的口風,而最有資格接替他位置的,就是戶部侍郎孫伏伽。
孫伏伽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科舉狀元,也是李世民的心腹。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他參與過玄武門之變,但李世民登基之後獎賞功臣,他也被封爵了。
儘管只是最低一等的縣男,可背後代表的含義不言而喻。
其後直接出任大理寺少卿,因為判錯了案子被罷官。沒多久重新起復擔任刑部郎中,後再次擔任大理寺少卿。
前年朝廷要變法,又把他提拔為戶部侍郎,管理民政、戶籍和財務。
人口清查和土地清丈工作,唐儉是首功他就是次功,以資歷和功勞來說都足以獲得升遷,關鍵是符合皇帝的心意。
可以預見的是,孫伏伽去華州那邊轉一圈,只要不出問題,回來之後就能順理成章的獲得提拔成為大理寺卿。
所以剛才大家才都會認為,房玄齡舉薦孫伏伽是個明智的選擇。
事發突然,陳景恪和李泰兩人不適合繼續留在宮裡,只得匆匆離開。
路上陳景恪問道:「你說華州那些人是怎麼想的?在潼關邊上造反,這不是廁所里打燈籠,找死嗎。」
李泰攤攤手道:「誰知道呢,反正我是想不到。別說是潼關邊上了,敢在關中造反的我都想不通。」
陳景恪搖頭道:「算了算了,反正和我們也沒有關係,走吧回觀。」
兩人帶著護衛一路往紫霄觀走,路上已經能聽到零星的謠言。
回到觀里,發現大家都緊張兮兮的,馬上就知道是為了什麼。
看著向自己走來的武舒,陳景恪對李泰說道:「你去外院那邊安撫一下大家吧,我把前邊的人安撫好。」
那邊可是有很多學生的,必須要安撫好才行。
李泰點點頭道:「行,外院那邊交給我了。」
說完朝武舒頷首表示行禮,然後轉身去了外院。
陳景恪迎上去,道:「是不是被嚇到了?」
武舒笑道:「您太小瞧人了,我只是覺得有些奇怪,真的有人敢在華州造反?」
陳景恪說道:「宮裡說確實是那邊有人造反,好像是一個本地的大戶不滿土地清丈,聚眾殺害官吏襲擊府兵。」
武舒譏諷的道:「只能說利令智昏吧。」
陳景恪道:「別管他們了,聖人已經召見諸相和諸大將,很快就能平息此事。你安撫一下大家,不要出了亂子。」
華州離長安才一兩百里,這裡發生動亂根本就瞞不住人,很快各種謠言就已經傳遍長安城。
什麼華州豪強欺男霸女對抗朝廷啊。
什麼朝廷官吏貪污受賄丈量田畝不公,逼得百姓造反啊。
什麼叛軍即將打到京師了。
總之說什麼的都有。
但……前腳還指點江山一副憂國憂民模樣的老百姓,轉身就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了,並沒有多少擔心。
沒有誰擔心京城會不會被攻破,自己要不要提前做好躲避兵災的準備;也沒有哪個商家敢趁機漲價。
亂世才剛剛結束十來年,十幾年前突厥幾十萬大軍一度兵臨長安城下,百姓們對戰爭都有著『豐富』的經驗。
連突厥都被聖人打敗了,區區華州一群亂賊又算的了什麼,聖人打個噴嚏就能把他們給滅了。
所以百姓們一點都不害怕,甚至還巴不得亂軍能打到城下,製造點樂子給大家看。
百姓們可以當樂子看,官吏不行啊。
叛亂再小那也是叛亂,華州可是關中離京城只有一百多里,誰知道會不會出點什麼意外呢。
所以長安萬年兩縣的縣令把所有的差役全都放到了街面上,維持治安震懾宵小。
百官也紛紛準備好奏摺,請朝廷出兵鎮壓叛亂調查真相。
第二天的朝會很簡單,只議了一件事情,華州之亂。
早就有了決斷的李世民快刀斬亂麻,先是令鎮守華州的兩個折衝府出兵平亂。
然後任命孫伏伽為華州巡按,全權負責華州事務。
也有部分官吏彈劾戶部清查工作擾民之類的,試圖趁亂阻撓清查工作的進行。
他們也是想瞎了心。
要是沒有華州之亂還有那麼一絲絲可能勸得住,現在連一丁點可能都沒了。
停止或者暫緩清查工作馬上就會造成連鎖反應,全國各地都會出現對抗清查的事情,甚至會有更多的人掀起動亂渾水摸魚。
還有氣焰好不容易被壓下去的士族也會再次抬頭,到那個時候甚至整個變法都會受到牽連。
李世民直接喝斥了那些人,並當場表示誰在敢言停止清查工作,一律免官。
這下再也沒有人敢說話了。
這也讓很多世家豪強的代言人明白,朝廷清查的決心以不可阻擋,是時候考慮如何減少損失了。
造反他們沒有那個膽子,他們比誰都清楚刀把子掌握在誰手裡,更清楚造反死路一條。
隋朝楊堅楊廣兩父子時不時就搞清查他們都不敢反,現在也同樣不敢。
以前之所以囂張跋扈,是吃准了李世民對內求穩不願意大動干戈。
現在李世民用分封穩住了軍功階層,徹底掌握了軍國大權,敢於對他們動刀子了,他們馬上就慫了。
退朝之後孫伏伽先去面見了李世民,大致了解了朝廷的打算之後又去中書省備案,這才帶著自己的手下火速趕往華州。
朝廷調兵的信使去的比他還要快一步,當天就到達了華州。
早就枕戈待旦的兩個折衝府馬上出動,只是一支清掃四處劫掠的匪徒,一支去解鄭縣現成之困。
萬餘名所謂的叛軍,大多衣衫破舊以農具為兵器,只有極少數拿的是刀劍。
他們也只是把縣城大門給堵住,並沒有發起攻城。而是三三兩兩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在郊遊。
城牆上的情況也差不多,根本就沒有幾個守軍。只有一些被強征來的民夫,舉著生了鏽的長矛躲在陰涼處休息。
當折衝府大軍衝過來的時候,他們都好奇的站起來指指點點。
直到大軍衝鋒到身邊,叛軍們才意識到危險,丟下農具哭爹喊娘的逃跑,還有很多嚇的跪在地上裝死。
府兵可不會對敵人留手,直接揮舞著兵器殺了個對穿,凡是擋在前邊的不論有沒有抵抗全部殺死。
然後他們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分成數股向著逃跑的人追殺而去,鄭縣縣城的『危機』頃刻瓦解。
城牆上的『守軍』也目瞪口呆兩股顫顫,不少人受不了這血腥一幕縮在女牆下方瑟瑟發抖。
孫伏伽人還未到華州,送戰報的信使已經前往長安。
對此長安上下沒有任何人覺得奇怪的,要是精銳府兵出動都沒有辦法快速解決,那才是真的奇怪。
現在就是等孫伏伽那邊的調查結果,看看這次的造反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孫伏伽果然不愧是李世民器重之人,四天後就帶著所有證據和關鍵人犯返回長安。
「據人犯鄭果所言,其原本只是想鼓動百姓把清丈土地的官吏驅趕走,以前他們就是用此法來應對朝廷的清查人員的。」
「朝廷清查人員懼怕事情鬧大擔不起責任,往往會退縮。」
「然後鄭氏再和當地衙門官吏勾結,給出一個虛假的數據……此法可謂屢試不爽。」
「此次他就想以同樣的方法,來應對朝廷清查之官吏,誰知這次的清查人員並不畏懼,還求助於府兵強行清丈。」
「他帶人驅趕之事雙方發生衝突,最終暴民失控打死朝廷官吏……鄭果亦悔不當初,想要收手。」
「然此事非他一人所為,而是鄭縣許多大戶一起行事。這些人有的想退,有的認為事已至此乾脆一不做二不休……」
「於是他們就裹挾更多百姓試圖攻打縣城和都督府……」
「只是他們本就不齊心,相互勾心鬥角,連對被裹挾百姓的最基本的管理都做不到……」
「有人帶著暴民如蝗蟲過境,劫掠鄉里。亦有人偷偷帶人逃往深山,還有人帶著萬餘人試圖打下縣城再接受招安。」
「只是那些百姓根本就不願意攻城,且他們也沒有攻城器械,就在城下徘徊不去,為我軍所破……」
聽到這個經過,李世民簡直哭笑不得,道:「生事者呢?都捉拿歸案了嗎?」
孫伏伽道:「只有兩個大戶見機的早,事發後就帶著暴民逃往深山,其餘人犯全部緝拿歸案。」
李世民道:「著刑部發緝捕令……華州和鄭縣的官吏呢?他們參與了多少?」
孫伏伽拿出另外一份卷宗,道:「鄭縣官吏十之八九與鄭氏等大戶有關係,他們上下勾結欺壓鄉里……以至於有了今日之禍患。」
「華州官吏倒是並未直接參與此事,然他們不作為任由鄭縣發展到今日地步,亦有責任。」
李世民寒聲道:「對鄭縣官吏進行甄別,凡與造反大戶有關聯者一律同罪論處。」
「華州刺史府官吏,若與此事無關則貶三級另行任命,與此事有關者以同黨論處。」
孫伏伽道:「喏,只是不知這些被裹挾的百姓當如何處置?」
群臣也紛紛豎起了耳朵,他們也被鄭縣這些大戶的操作給驚呆了,真以為造反是過家家啊?
可再兒戲的造反那也是造反,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可被裹挾的百姓就不一樣了,大家還是不願意多造殺戮的。
他們已經做好準備,如果皇帝的處置太過嚴苛,他們肯定要站出來勸諫的。
李世民自然更不願意多造殺戮,道:「對他們進行甄別,未造殺戮者無罪釋放,參與劫掠殺過人的流放。」
眾人放下心來,齊聲道:「陛下寬仁。」
這時唐儉卻提出了不同意見,道:「他們畢竟參加過謀反,聚在一起也是隱患,不若把他們分散遷徙到外地安置。」
房玄齡亦站出來道:「唐尚書所言甚是,這些人參與過謀反之事,更容易被人鼓動,還是牽走較為穩妥。」
眾人紛紛點頭,把一群參與過造反的人安置在關中大家都不放心,分散遷出去才是最好的。
正所謂故土難離,平時想把這些人遷走千難萬難。但現在他們參與了造反,朝廷不殺他們就已經不錯了,沒人敢反對。
李世民點點頭道:「唐尚書乃老成持重之言,那麼把這些人安置在哪裡合適呢?」
眾人開始商量,雖然每個人說的地點不同,但大致方向就兩個。
一是北方邊疆,這裡有著大片近幾年奪回的土地,正需要補充人口。
二是南方,因為皇后長孫無垢在那邊種甘蔗熬糖,日進斗金。很多權貴都在那邊圈地種甘蔗,正需要大量人口。
且受到陳景恪的影響,朝廷也在逐步開發湖南湖北區域,同樣需要大量人口。
不過最終大家還是決定,把人往北遷徙。
畢竟南方可以慢慢開發,北方更加的重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