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最後的瘋狂
「陛下,當真要如此嗎?這樣無疑是飲鳩止渴。」
孫思邈和甄立言兩位太醫院士,看向床榻上的李世民,擔憂的詢問道。
作為資深的醫學大家,他們怎麼會不清楚,這樣做的後果呢?
「陛下,你如今的病情,只需要安心修養,還是能好過來的,但是一旦行針刺激了生機,那之後便會回天乏術了。」
甄立言耐心的勸解著,這樣的做法太過激了。
「朕意已決,行針吧。」
李世民不為所動,不可置否的下令道。
孫思邈、袁天罡和甄立言三人都不由暗嘆一聲,隨著便都拔出了銀針來,三人與要合力行針,爭取能做到最好。
半日之後。
孫思邈三人宛如虛脫一樣,有氣無力。
而相反,李世民卻變得精神抖擻起來,容光煥發。
但這只不過是迴光返照。
他們都知道,這也意味著,這位大唐皇帝已經進入到了生命的倒計時了。
「你們都退下去吧,不要泄露有關於朕的半點病情信息。」
李世民感覺到,自己現在充滿了無限的精力,仿佛又回到了年輕時代的一樣。
次日,李世民便已全盛的姿態臨朝,鎮住了原本要蠢蠢欲動的一些權臣。
「薛延陀屢次患我邊境,殘殺我同族,罪大惡極,朕決定御駕親征。」
李世民當朝宣布了自己的決定。
此時的李世民表現的非常強勢,不容有人質疑。
很多的大臣也只能把嘴閉上。
面對如今的危機,也許只有李世民親自出馬,才能解決了。
「恭祝陛下旗開得勝!」
許敬宗躬身喜道。
隨之,眾多大臣也都回過了神來,紛紛呼和著。
李世民置之不理,再次開口道:
「朕御駕親征,由太子監國,因太子年幼,特任房玄齡為太子少師,任褚遂良為太子少傅,任馬周為太子少保,協助太子治理朝政。」
太子少師、少傅和太子少保,即為太子三少,就現在的情況來看,大權是分發給了三人,協助李治一起管理朝綱。
「臣等謝恩!」
馬周和褚遂良立馬站出隊列,微微躬身。
對於他們兩人來說,是有些太過於突然了,受寵若驚。
「傳令沿途州道,兵甲隨軍掉動,三日之後,大軍開拔,討伐薛延陀。」
時不我待,李世民必須要儘可能的將敵軍擋在黃河以北。
不然,中原將再無險可守。
在李世民的嚴令之下,整個大唐,再一次運作了起來,仿佛要將最後的一絲底蘊都給壓榨而出。
幾年來的大動作,讓大唐帝國也不堪重負起來。
將一切都布置好了之後,李世民便要踏上了征程。
長安城內,十里空巷。
全體的軍民都出城相送,同時也都祈禱著,他們的帝皇能凱旋歸來。
「父皇,你多加保重。」
李治親自為李世民披上了戰甲,淚眼婆娑。
此一別,可能便是永別。
「都是要君臨天下的人了,還哭哭啼啼的,哪有人君之相。」
李世民則是十分輕鬆的開口道,看淡了生死。
「回去吧,大唐的所有人都還在等著你呢?」
李世民輕輕的拍了拍李治的肩膀,又抬眼望向了那斑斕的長安城牆,這可能也是最後一眼了。
李世民沒有過多的留戀,而是轉身便進了車攆。
大軍隨即便開拔而去。
說是大軍,但是也只有五六千餘人,是長安最後能擠出的兵甲了。
北陸道,上野州。
原野之上,皆儘是伏屍。
這裡爆發過一次大戰。
從戰果來看,說是一場屠殺,更為準確。
上野城上,巨勢德多臉上青筋凸起,怒意難消,更有一股無力感從內心深處滋生而出。
巨勢德多,聚集了十萬多的大軍,對李承乾的軍團進行了圍剿,欲要扭轉局面。
但是結果,就是他現在看到的這樣,倭軍屍橫遍野,不是唐軍的對手。
要不是有上野城的攔截,後果可能更加的嚴重。
倭國也並全然沒有城池,護衛皇都的都城還是有幾座。
上野城,是倭國皇都波難皇都的西邊門戶。
李承乾帶領的軍團勢如破竹,橫推而來。
對於只有一個州道大小的倭國,很快就要打到了倭國的皇都附近。
也是基於在這樣的情況下。
倭寇的高層軍官,欲要放手一搏。
「巨勢將軍,叛軍戰力太強,不能再出戰了,只能依靠城池阻擋了。」
安曇比羅夫說道,他現在已經被打出了心理陰影來了,再不敢於正面對戰了。
「如果放任叛軍不管,縱使能抵禦叛軍,但是以李承乾的狠辣,南部的居民,肯定會被屠殺,我大倭國的實力會大減,想要恢復過來,怕是不知道要到何年去了。」
毛野稚子無比的痛心道。
「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滅國在即,保住國本才是最重要的,沒有本將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出戰,另外還要加強防守,一定要將叛軍格擋在上野城外。」
巨勢德多也只能直面殘酷的現實,這是最後的一道防線了。
「將軍,不如,上書天皇,我們大倭國向李承乾臣服吧,只有如此,才能保住我大倭國的根本。」
向強者臣服,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
這是弱者夾處生存之道。
「叛軍只不過才數萬人馬,待到我們的援軍趕到,也不見得不能將其一併殲滅。」
巨勢德多,還心存僥倖。
叛軍戰力是高,但是就以幾萬的兵力,就讓他們領軍投降,這未免太兒戲了。
而且,全國皆兵的情況下,倭國現在至少還能動員到二十萬大軍。
優勢還是在我。
「不如先假意先投降,穩住叛軍,讓其不再屠殺我南境臣民,待到援軍到了,再對叛軍發動總攻。」
安曇比羅夫從中看到了一絲契。
「如此不妥,我還是覺得,應該向叛軍誠心投降,你們可不要忘了,叛軍的背後還有著高句麗、白濟和新羅作為後盾,他們的兵源,可不只是眼前的這數萬人。」
「他們一次的入侵,就讓我們國力損傷過半,試問我倭國還難經受這樣的入侵幾次呢?」
毛野稚子,一直都保持著較為清醒的大腦。
聞言,諸多的將領,都意識到了嚴重性。
好像,只有這樣臣服這一條路可走了。
倭國不是不想求和,反而是擔心李承乾不願意和解。
早在最初的時候,孝德天皇就有想過要臣服和解,有過投降的方案,所以如今,他們也不必在請示,能讓李承乾退便是倭國的大功臣。
「毛野將軍,你先出使叛軍軍中,打探他們要什麼樣條件,才能退兵。」
誠然,倭國太小了,也太貧瘠了,打不了長期的戰役,只能搞點小偷小摸。
「末將,馬上出使。」毛野稚子二話不說,便答應了下來。
死亡都不怕,他何懼叛軍營中走一趟。
他們現在怕的是被亡國滅種。
而李承乾確實也打出了這樣的旗號來。
怕,倭寇們真的怕了,被殺怕的。
這樣屠殺下去,真的會被殺絕。
為南境的百姓,為了大倭國的未來,必須要儘快解決掉李承乾的禍亂。
硬來不行,只能通過柔和的方式來解決了,只要能讓李世民退去,給予倭寇喘息之機,什麼條件都會答應。
毛野稚子手持著倭國旗幟,從南門走出。
單槍匹馬奔向唐營。
與此同時,上野城的北門也是大開,一行行新征的兵甲魚貫入內,不斷的向山野城增兵。
這是倭寇的最後希望了,上野城破,倭國滅。
他們不能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毛野稚子的身上。
在數十里外的波難皇都之中,孝德天皇雙眼空洞的看著手裡的戰報。
半晌之後,他才顫抖的開口道:「敗了,十萬大軍,損傷過半。」
說完,他便癱坐在了皇椅之上。
上位之時的豪情壯志,在此時都變為了泡沫。
心中大志,再難以施展。
如今的倭國,是滿目瘡痍。
國將不國。
「陛下勿憂,我倭國還可一戰,如今北境的兵源都已經調集完畢,尚有二十萬大軍,足可以破敵。」
海人皇子說道,這是全國的兵員來,包括了十二歲至六十歲的男子,傾國之力。
大殿之中的人也都十分清楚。
說有二十萬軍卒,能戰者,不會超過半數。
「那都全部派往上野城,本皇要臨陣親征,鼓舞全軍士氣,抗擊敵寇。」
孝德天皇也不愧為一代雄主,堅定了信心,欲要決戰。
「陛下,全國上下一心,定然能夠取勝。」
眾位大臣被受鼓舞。
「兵無常勢,我們雖然都有信心戰勝來犯之敵,但是李承乾太過於狠毒,我們也不得不妨,一旦有所失誤,將是亡國滅種之徵兆,從軍中抽出年輕、聰慧之士,準備船隻,以防不備,到時出海避禍,保留火種。」
屢戰屢敗,無一勝局,怎麼不讓孝德天皇做最壞的打算。
士氣、裝備無一占據優勢。
人數雖多,也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
真正的精銳,已經被安曇比羅夫和毛野稚子給敗光了。
孝德天皇哪裡不知道,勝率渺茫,敗局已定。
真正的戰爭,是沒有正義可言,如今的李承乾的行徑與惡魔何異。
「遵令!」
在亡國的危機之下,倭國已經沒有黨爭,真正的做到了上下齊心,共同抵禦外敵。
其實也有,想要倒戈的,但是唐軍不受,一路平推而來。
「殿下,倭寇抵禦頑強,此前一戰,前軍折損了三千多的軍卒,可能需要另行謀劃。」
對於唐軍來說,這樣的戰果還是難以接受。
「殿下,我們損失雖重,但倭寇折損的更加厲害,以末將來看,他們再難以為戰了,不如勸降之,之後再徐徐圖之。」
浮屠道琛做了做抹脖子的動作。
時機確實已經成熟,可以實施道琛的計謀了。
先騙降,再坑殺之。
李承乾未答話,其實在之前,對倭國著牆頭草進行勸降,就能成功。
但是,李承乾要的不是倭寇的一時臣服。
勸降之後,再進行全體坑殺,這就會再次刷新軍事史上的下限。
詐騙軍隊,進行坑殺的,也有過不少。
但是沒有屠國過。
若是,李承乾在倭國言而無信,之後的路就會難走上很多。
他要征服的不只是一地,而是諸國。
開頭萬不能如此。
屠殺倭寇全國,不僅是消除隱患,還能夠威懾諸國,起到不戰而降的效果。
現在倒好,你把投降的倭寇全部斬殺了,這以後,誰還敢投降呢?
此計看著雖能兵不血刃的達到目的,但是隱患極大。
得不償失。
「興兵事,損傷再所難免,知會劉仁軌,計劃依舊,讓他繼續航行,從北境包剿,前後夾擊。」
李承乾搖了搖頭,再次拒絕了浮屠道琛的提議。
這是一條毒計,太損了。
哪怕是面對的是小日子,李承乾也不敢採用,不然豈不是比小日子要更加無道德底線了。
「可是.」
浮屠道琛還欲要再加勸說。
「道琛將軍,殿下一言九鼎,豈能出爾反爾。」
黑齒常之在一邊,猜測出了李承乾之擔憂。
亦是絕得浮屠道琛太不講武德了。
「殿下,不如有關受降之事,全權交於末將處理吧。」
道琛也是豁出去了,李承乾愛惜羽毛,但他卻不同,一直扮演著壞人。
此事,如果是他自己的決斷,那就怪不到李承乾的身上。
「你可知道後果,事發之後,最輕也是斬立決。」
李承乾也直接表示,他將不再能保全浮屠道琛。
「用末將的一條命,去換千萬將士的生還,值!」
道琛沒有半點的猶豫,視死如歸。
忠臣忠的是國家社稷,而奸臣忠的是君主。
這也就為什麼,奸臣更受皇帝的喜愛了。
道琛對於李承乾也可謂是忠心耿耿。
說是為了三軍將士,實則就是為李承乾排憂解難。
「不必如此,我軍軍盛,破倭寇易如反掌,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啊。」
李承乾點了點頭,也許道琛有其他的算計,但是能做到這份上,確實也是拿命去當賭注。
「殿下,末將之軀,何足為道,如今倭寇拼死抵禦,極難推進,如此僵持下去,後勤糧草,把也難以為繼。」
浮屠道琛還是堅持的說道。
自古以來,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由於是航船運輸,隨軍而來的糧草本來不多。
原本是可以以戰養戰,但是李承乾的行徑被曝光之後。
倭寇在撤退之時,將所有的糧草都帶走或是燒毀。
也就造成現在的困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