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李世民的後手布置
「這!」
袁天罡和房玄齡相視一眼,均看出了對方眼中的震驚之意。
好大的布局。
手段也十分的狠辣,不惜以身做局。
此刻,他們都明白了為什麼,李世民會對高句麗聽之任之了。
原來,這裡面就有李世民參與的影子。
「朕知道,你們都很吃驚,實事就是如此,前太子李承乾不遵旨意,就是想以叛逆之名,讓朕出兵攻伐,裡應外合,徹底將氏族門閥的力量消滅掉。」
在李承乾的計劃之中,就是要李唐王朝發兵,派出門閥之中的精銳,在戰陣之中,將其斬殺,而後以高句麗為本,反推大唐王朝,路過之地,以兵事為由,把世家門閥連根拔起。
「然,我大唐卻是以世家為根基而立,雖然朕可以從中作梗,將門閥子弟送到其的屠刀之下,但是這也無疑是斷送了國運,全國上下,各地政要,都是由氏族門閥子弟擔任,把他們殺了容易,但是又有誰來頂替他們的位置呢?」
「所以朕就耽擱了,時機尚未成熟,以至於發展成今天之勢,高句麗非敵也。」
李世民將前因後果道出。
在他的話語之中,並沒有承認李承乾謀反。
那問題就來,那李世民百年之後,誰來繼任大統呢?
而且,在這個微妙的關頭,卻沒有讓李治進來。
「還請陛下指示,陛下之後,大位傳於誰呢?」
房玄齡忍不住問道。
「傳位於稚奴,但若有一日,時機成熟,為了大唐的萬世之基,信中秘要,你們可越過稚奴執行,助承乾一臂之力,奠定大唐萬世之基業。」
李世民決然的說道,帝者從不心慈手軟,為了大業,可以不擇手段,至親可殺之。
這也相當授予了兩人屠龍之術。
「遵陛下旨意。」
兩人暗暗記下,這也將是他們心中最大的秘密。
「你們先行退下,叫太子進來。」
李世民擺了擺手,該交代的也都交代了,而且,自己肯定也是一時半會還掛不掉。
只是怕,到時候,太突然了,李世民都沒有機會布置了。
袁天罡和房玄齡躬身後退,退出了武德殿。
「太子殿下,陛下喚你入內。」
袁天罡輕聲道。
「袁天師,父皇無礙吧?」
李治沒有立馬進去,而是十分關切的問道,現在的袁天罡可是比一般的太醫還要管用。
「陛下生機耗盡,以至於到了油盡燈枯之際,之後若是安心靜養,不操勞過度的話,還能堅持兩三載,如果一直勞心,半年可能就是極限了。」
袁天罡不敢有半點欺瞞,天命已至。
李治怔了怔,沒有再說話,心中也算是有了個底。
轉身便進入了武德殿內。
房玄齡則是審視著眼前之人,對於袁天罡,他也是有所耳聞,以算術聞名,但沒有想到,他可以爬的這麼高,能成為李世民的託孤大臣。
「恭喜梁國公,否極泰來,大劫難已過,將來定會是平步青雲。」
袁天罡察覺到了房玄齡的目光,微微一笑道。
「多謝天師吉言,不過比起天師來,遠不如之,都是陛下隆恩所賜,天師精通吉凶之道,日後還得多多提點。」
房玄齡識人無數,見過忠奸之輩,但對於眼前之人,他卻是看不明,似忠又似奸。
反正,房玄齡對於這些子虛烏有的術士沒有好感。
妖言惑眾,妖言誤國,說的就是此類人士了。
「不敢,國公乃是國之棟樑,跟隨陛下打過江山,還需多加指點。」
袁天罡語氣恭維,但從神情上來看,並沒有那麼的恭敬。
此時他們,就算是很和的來,也一定表現出不和,其他緣由,也只有他們這些整天玩弄權術的人懂了。
「父皇安心修養,國事兒臣自會處理,有不能決斷之事,再來請教父皇。」
李治立於大殿之中,滿眼的擔憂之色。
「好,朕會安心修養的,此後,你以國事繁重為由,重新啟用房玄齡,如今朝野之中,能有輔佐之才的,非其莫屬。」
「而且,你亦要重用許敬宗等人,用來制衡朝中的權利平衡,有時候,你甚至可以多倚重許敬宗。」
李世民不在藏私,要把自己的全部心得,全部傳輸給了李治。
「兒臣不解,許敬宗是有些能力,但是位列左僕射之位,是否過於偏袒了,而且其私底下,奢靡至極,結交政黨,累有罪行。」
李治若是上位,肯定會進行打壓,扶植上自己的人。
「正是因為其有把柄在手,可以隨時踢開,才更要重用,而且這些朝中大臣,又有多少人沒有奢靡虛榮呢?至於你所謂的結交政黨,更是無關輕重,你還沒有看出,氏族門閥之間的聯姻是何其昌盛,世代通婚,這才是最大的結交,這也才是最為難對付的地方,牽一髮而動全身。」
李世民心中,還是不由的暗暗嘆氣,李治雖然成長了太多,但還是達不到為君的標準。
希望自己還能多撐一些時日吧。
「兒臣懂了。」
李治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之後,你將如何待之你的兄弟呢?」
致命的問題又出現了。
傳承之上,已經出現了些許的問題。
這也包括了,李治將來會如何對待李承乾。
兄弟相爭的局面,肯定是在所難免。
在李世民的心中,李承乾可從來都不是叛逆,而是為了李家江山忍辱負重。
甚至甘願放棄唾手可得的皇位。
如果自己還能健在,以待時機到來,肯定能根除這毒瘤。
但是放在李治的手中,那就難為了。
「大赦天下,重新啟用魏王,讓其繼續專研文學。」
「與前太子李承乾修好,出使諫言,使高句麗併入大唐的版圖,如果前太子願意,皇位待之,這皇位本也該是他的。」
「對於其他的兄弟,也是恩德待之,重用有能力的皇子,穩固江山社稷,制衡世家門閥。」
李治想了想後,把自己的想法講了出來。
李世民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之色,單說這回答,他是很滿意的,但是李治能不能做到,那就另說了。「不錯啊,稚奴,你心地善良這自然是好事情。然而身為帝王,不僅需心懷仁慈,更要有鐵血手腕,該殺伐果斷時絕不能手軟,當殺之人必須毫不猶豫地處死。」
李世民昏暗的眼眸之中,閃過了一絲亮光,看著面前的太子李治,語重心長地說道。
「如今,朕已為你精心挑選了數位能夠輔佐你的大臣。先說那袁天罡,此人心思深沉、城府極深,萬萬不可讓他掌握兵權或機要大權,只可任命他為宮廷禁衛,時刻掌控在自己的眼底下,利用不良人來牽制朝中百官即可。」
李世民微眯起了眼睛,仿佛在思考著什麼。
「至於房玄齡,他出身卑微,從底層一步步艱難走來。多年來,他對我大唐皇室忠心耿耿,乃是父皇一直以來都極其倚重的重臣之一。若遇到政務方面的難題,你盡可以向他請教,但絕對不能讓他插手軍政事務。」
「還有馬周,他同樣來自貧寒之家,最初不過是一名小小的門客罷了。但因得到父皇的賞識和信任,再加上自身確實才華出眾,為官清正廉潔,一心為國為民著想。所以,可以任命他擔任侍中之職,位列三司。」
「而褚遂良這個人,敢於直言進諫,頗有當年魏徵的風範。對於他的勸諫,哪怕聽起來不太順耳,你也要多多忍耐包容才行,忠言逆耳,利於行!」
李世民的表情,在此時變的無比的嚴肅。
「李大亮是我朝軍中的重要將領,為人正直忠誠。日後有關軍事方面的事宜,大可交給他去處理決斷。」
「你舅舅長孫無忌,可重用,但一定要制衡好,不得讓其權勢過大,你需知漢之外戚干政的教訓。」
……
李世民將自己的所布置的後手,一一告知了李治。
頗有遺言的味道。
李治還太年輕,手段稚嫩,怕是難以壓制這些大臣。
「兒臣謹遵父皇教誨,只是不知在諸位大臣之後,究竟該任命何人擔當重任呢?」
李治面色凝重地問道。要知道,他繼任太子之位的時間實在太過短暫。
在此之前,他一心只想著當一個逍遙自在、無憂無慮的瀟灑王爺。
然而此刻,整個龐大的大唐帝國即將沉甸甸地壓在他的肩頭,這突如其來的巨大壓力令他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一種強烈的窒息之感。
李世民微微一笑,緩緩伸出寬厚的手掌,輕輕地拍打著李治的肩膀,眼神中充滿了慈愛與鼓勵:
「至於那之後的事情,恐怕唯有你自己知道了。」
他能為李治,為大唐所做的,也只有這麼多了。
也許,他還能為大唐做最後一件事,燃燒掉自己最後的餘熱。
「你先出去,傳召袁天罡一人前來見朕。」
李世民的語氣堅定而果決,其中更是增添了幾分不容置疑的意味。
過了一小會兒,袁天罡便匆匆忙忙地走了進來,並順手將宮門緊緊關閉。
剎那間,空曠寂寥的大唐宮殿內,就只剩下他們二人。
而這時的李世民,則端端正正地坐在床沿之上,渾身上下散發出無與倫比的王者之氣。
猶如洶湧澎湃的波濤一般向四周蔓延開來,以至於袁天罡根本不敢抬起頭與之對視。
難道這是陛下在對自己發的警告嗎?
袁天罡腦海中思緒飛轉,瞬間回過神來,緊接著毫不猶豫地雙膝跪地,叩頭拜服在地。
「起來吧!」
「如實說來,朕還有多少時日!」
半晌之後,李世民才開口道。
「不敢欺瞞上位,天命最長三年!」
袁天罡開口說道,這是最理想的狀況。
「你的意思,朕還需要在床榻躺上三年了?」
李世民冷冷的道來,一生征戰,現在卻要他病臥床榻之上,何其殘忍。
這不是他想要的。
袁天罡沒有回話,而是被冷汗打濕了後背。
這個時候的李世民是無比的危險的,得知自己大限將至,那肯定會要將所有的威脅,全部消除,以讓權能夠順利交接。
「如果朕不想在床榻上等死呢?可有辦法讓朕的身體康復,你那丹藥什麼時候能煉製成功。」
李世民又問道,到了這等地步,他又何嘗不想再活上百年呢?
「陛下恕罪,丹藥提煉,至少還需要五年,才能收集藥材,完成熔煉。」
袁天罡不由的吞咽口水,這確實是他辦事不力了,可不能怪李世民堅持不了那麼久。
「罷了,長生本是虛無縹緲之說,縱使練成了,也不見得就是真的,但是朕想要鎮壓病情,恢復體魄,你可有辦法呢?」
李世民還是直面當下,沒有太過於執著於長生不死。
「陛下之症,是早年征戰所遺留下的病症,換句說,是陛下早年透支了生機,才會如此。」
「若是想要恢復體魄,也不是沒有辦法,藥石雖然無用,但是可以通過行針激發出陛下體內的全部生機。」
袁天罡不由頓了頓,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
「不過,這也會提前透支掉陛下的所有,最長,也只可能維持半年。」
「半年便半年吧!足夠了。」
李世民會心一笑,內心舒坦了很多。
他可不願意病死在床榻之上,現在的條件,也不允許他臥病在床。
薛延陀南侵,北軍叛亂,朝中無將可派。
他這個天策上將該出馬了,他是大唐最後壁壘,亦是唐軍隱藏起來的最大王牌。
「你退下準備,儘快為朕治病。」
軍情如火,他等不得了。
哪怕是重疾纏身,也要為大唐而戰。
「承乾,現在大唐內憂外患,你當初的決定真的是對的嗎?」
「也許可能是朕錯了吧!人老了,優柔寡斷了不少。」
武德殿之中,李世民喃喃自語著,這一切的誘因,皆是起於高句麗之變。
當初,若是李承乾給他密信之時,他答應了,並且配合李承乾的機會,可能局面也不會是如此了。
李承乾屯兵於高句麗,與大唐進行了對峙,直接導致大唐軍力減半。
更致命的是,能將都被扣留了。
沒有人回話。
是對還是錯,也許只有將來才能得到答案。
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顯然是一步錯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