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但盡人事,不計天命,天命即在人事中!

  「狄公事去黑水城了?」

  趙稹立於府衙前,面色陰沉。

  「稟趙相公,李賊元昊近來於遼北出沒,更派部下的江湖子頻頻接觸党項部族,煽動叛亂,此事不可怠慢,狄相公才去了黑水城……」

  楊文才一板一眼地稟告著,好似根本看不見這位老臣眉宇間的怒火。

  如此反應讓趙稹愈發火冒三丈:「李元昊?李德明都已囚於京師,俯首認罪,區區一個罪人之子,還能興風作浪?狄公事這個藉口,不怎麼高明啊!」

  楊文才繼續以平淡的語氣道:「趙相公誤會了……」

  「夠了!」

  趙稹自恃身份,根本不準備跟區區一個幕客多言,一拂長袖,大踏步往府衙內走去,丟下擲地有聲的話語:「速去黑水城,把狄公事請回來,老夫要聽他當面奏報!」

  目送這位老臣氣得鬍鬚顫抖,身體哆嗦地消失在視線中,楊文才搖了搖頭,倒也立刻派出人手,去黑水城通報。

  趙稹沒有帶家眷,就是一群僕從跟隨,待得他們在府衙後院安置下來後,服侍他洗了個熱水澡,這位老者的神情也平靜下來,露出思索之色。

  年長者久經風浪,或許脾氣不會變,但心性城府早就歷練出來,趙稹自然不會一味憤怒,失去了理智的判斷。

  「這位三元魁首,是官家欽點,此後種種差遣,都有官家的爭取,若非如此,憑他的年紀和資歷,豈有資格經略河東,攻滅西夏?」

  「如今的作為,是年輕氣盛,性情桀驁,不服老夫?」

  「不,恐怕別有用意!」

  「河西會成為太后與官家相爭的另一處戰場麼?」

  想到這裡,趙稹目露鄭重,喚來親隨,開始吩咐。

  河西十州的知州,為首的是狄進這位興州知州,其實興州早有了府的建制,他更偏向於知府,剩下的除了范仲淹、宋庠、王堯臣、韓琦、文彥博這五位外,還有四位是另外委派的官員。

  趙稹也不是毫無準備就來赴任,還未出京時,就專門書信,寫給了這四位乃至他們身後的靠山,並且讓台諫內相熟的言官,隨時彈劾狄進跋扈犯上。

  本以為這些至少要到了河西一段時間才會用上,沒想到一過來就遭遇下馬威,那就要提早見真章了!

  就在趙稹坐鎮府衙,麾下親隨四處行動之際,他的動向也第一時間傳入黑水城中,放在了狄進的案頭。

  狄進拿起來掃了一眼,就皺起眉頭。

  趙稹來河西的用意,他看得很清楚,這位在兩府的地位岌岌可危,外放宣撫使,相比起樞密副使,還是高升了,來日也可安排。

  只要將宣撫使的位置牢牢占住,一旦河西治理得當,趙稹身為主官,總歸有一份大功勞在,而太后顯然相信,有狄進在,河西能夠治理好。

  對於狄進來說,太后既然允了《安西新政》,又將范仲淹等一批不願捲入朝堂漩渦的干臣安排來這裡,讓心腹分享功勞,也是理所應當。

  這也代表了,太后認可自己的地位,願意與之達成一場交易。

  雙方各有立場,各有分歧,但最終還是趨至心照不宣。

  這就是高層間的政治默契。

  可趙稹身在局中,顯然看不明白,在太后眼裡,他就是一個蹭功勞的吉祥物,還真以為自己是來一言九鼎的。

  本來讓這位宣撫使鬧騰一下也沒什麼,等到京師那邊得不到支持,他就會老實了,但現在卻不行了。

  狄進稍加沉吟,開口道:「給懷、永、肅、瓜四位知州去文書,讓他們戒備麾下党項部族,倘若發現有行蹤鬼祟之輩,不要輕舉妄動!」

  「如今李賊元昊麾下,沒有兵丁,只有江湖賊人,想要動亂地方,唯有派出信使,挑撥離間,地方官府如果失去了對番人部族的信任,反倒正中其下懷!」

  「再讓僧人行走各部,宣揚一個消息——」

  「李元昊正是党項李氏覆滅的罪魁禍首,李德明在京師內數度痛罵這個不孝子孫,觸怒宋遼,葬送了祖宗的基業,對其深惡痛絕,支持李元昊,就是自絕於李德明,更要加害這位原來的大王,讓他在汴梁遭罪!」

  相比起其他長官雲裡霧裡,狄進的命令,往往將來龍去脈,講得清楚明白。

  倘若這樣的安排下,那些知州與州衙還敢自作主張,那就休怪他不客氣了。

  等到經略安撫司的上下官吏匆匆行動起來,狄進又招來機宜司的雷濬:「李元昊能在遼西得江湖子擁護,背後或許有『組織』的支持,你根據這個思路,派幾位熟悉江湖的諜探去往遼西,看看能不能投入李元昊麾下,得到具體線索!」

  雷濬笑道:「請相公放心,機宜司內本就有不少江湖子投靠,他們那不是扮成江湖人,而是直接回歸本來面目,保證真假難辨!李元昊不是想要用江湖人復國麼,到時候讓他的手下全是我們的人!」

  狄進叮囑道:「不要掉以輕心,人手貴精不貴多,只要有人能接觸到李元昊,看一看這個立志復國的前西夏世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狀態!」

  頓了頓,狄進又道:「李元昊在遼西活動,與阻卜人或許有所交集,那邊也可以用一用,榷場的開放可以提上日程,給鐵器都不足的阻卜人一些甜頭嘗嘗,但不要多,這伙韃子千萬不能對他們優待!」

  「是!」

  雷濬領命去了。

  走出堂內的時候,他恰好與大榮復擦身而過。

  大榮復入內,只來得及和雷濬頷首示意,就匆匆到了面前,聲音裡帶著悲憤:「相公,我族的英雄……我渤海族的大延琳……沒了!」

  狄進輕輕嘆息:「節哀!大延琳確實是一位反抗契丹暴政的英雄,他是怎麼犧牲的?」

  大榮復定了定神,淒聲道:「一切如相公所言,蕭孝穆之前是佯敗,大延琳的起義軍和高麗軍組成的聯軍,號稱二十萬之數,要將遼軍徹底趕出遼東之地,卻慘遭火攻伏擊……」

  「兵敗如山倒,單單是潰軍互相踐踏,就不知死傷了多少,大延琳帶著不足一萬的殘兵敗將,匆匆退回遼陽府內堅守,又遭身邊的臣子出賣,遼軍圍城僅兩日,遼陽府就破了……」

  「大延琳不願被遼軍生擒,從城頭墜下,但他身著登基時的袍服,屍體還是被尋到,押回中京,據說還要受極刑!」

  狄進仔細聽完,問了幾個細節,知道這回是做不得假了,又提及另一方看似不起眼,實則在這場動盪里獲取了大好處的勢力:「大延琳的起義軍敗了,遼東馬幫有最新動向麼?」

  「歐陽春的遼東馬幫?」

  大榮復一怔,緩緩搖頭:「沒聽說過馬幫如何,如今的遼東局勢一片混亂,倒是還有一個消息傳出!大延琳雖自盡,但平叛的統軍蕭孝穆也在戰場中受了重傷,此後再也沒有露面,加上之前連番敗陣的影響,此番遼軍雖然平叛,卻是一場實實在在的慘勝!」

  「慘勝麼?」

  狄進毫無驚喜之色:「希望真是慘勝吧!」

  大榮復見證了這位的判斷,紛紛得到應驗,愈發信服,低聲道:「屬下也懷疑,這遼軍慘勝的消息,是遼人故意放出,迷惑我朝,要不要趕緊通知大名府?」

  狄進道:「自是要通知的,盡到應盡的責任,哪怕這個消息不為朝堂所喜,也不得不說!」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現在就是如此。

  他遠在河西,對於宋遼的局勢隔岸觀火,反倒看得十分清晰。

  但那些在遼北第一線,包括如今已經調走的劉平、任福、葛懷敏等眾將,則又是另一番感觸,恐怕已經對遼軍平叛慘勝深信不疑。

  因為這次遼東叛亂確實轟轟烈烈,從大延琳舉起反旗,到如今兵敗身死,足足持續了一年多。

  全盛時起義軍幾乎占據整片遼東,其首領復國渤海,自立為帝,與高麗結盟,和遼軍主力大大小小交鋒十餘次。

  想想歷史上的方臘起義,無論是規模還是持續時間,都不及大延琳在遼東的動靜,結果將東南半壁折騰得一片凋零,哪怕宋遼的國情有所區別,這樣的起義也會對朝廷的統治造成巨大的衝擊,重創遼軍是完全可能發生的事情。

  現在狄進卻要潑冷水,會有多少人願意信他?還是覺得他如今得滅西夏,反倒盼著河北那邊不要匆匆北伐,待得來日得入兩府,再將光復燕雲之功也收入囊中?

  有些事情,在沒有做之前,就已經預知了結果,但即便如此,狄進依舊要做:「機宜司將戰報匯總,交予大名府,我會同時寫信,上交樞密院,再傳信給夏公,希望他們至少能做到一點,未慮勝先慮敗!」

  大榮復面色立變,壓低聲音道:「如果那邊不聽,我們該怎麼辦?」

  「但盡人事,不計天命,天命即在人事中!」

  狄進毫不遲疑地道:「無論如何,河西都要做好準備,倘若北伐不利,我們要用手中的力量,守住這片來之不易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