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狀元

  第193章 狀元

  也不知道趙構在卷子上看到了什麼,眾相公們只覺得趙官家身子微微一怔,然後便呆坐原地,良久不動。

  宰執們都是久經官場之人,很沉得住氣,沒人打算上前試探一下官家。

  他們各自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靜坐在那裡,使勁地豎起耳朵朝著官家的方向,努力捕捉著任何一絲絲的風吹草動。

  終於,官家輕輕動了一下,將卷子對摺了起來。

  眾宰執立馬收到了信號,紛紛從打坐狀態中清醒過來,看向了官家。

  趙官家合住卷子,並沒有多說什麼,而是順手往下一遞:「寫得不錯,相公們都看看吧,咱們議一議。」

  李光座位離得最近,趙構最先把卷子遞給了李光。

  李光是看過卷子的,接過卷子之後,只是稍微打開看了一眼,確定是李申之的那份卷子,便合上之後繼續往下傳。

  張俊坐在李光下手,下一個接住卷子,打開一看之後,也是一愣。抬頭看向別的相公,想說些什麼,卻在趙構的暗示下選擇了沉默,繼續看著卷子。

  看完了卷子之後,張俊繼續把卷子遞給了下家,自己坐在原地兀自出神。

  趙士褭接過卷子,只看了一眼便看向了官家,然後又看向了張俊,他終於明白他們為何那麼震驚了。饒是他活了這麼一大把年紀,看了卷子開篇的豪言壯語之後依然激動得久久無法平息。

  仔仔細細地看完了卷子,趙士褭猶自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將卷子遞給了下家,老滑頭范同。

  范同在拿卷子之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善於察言觀色的他早已發現了眾人的異常,能讓官家和相公們震驚的,必然是驚世駭俗的言論。可是打開卷子的一剎那,他也驚了。

  驚過之後是震驚,范同迅速地看完,將卷子遞給了何鑄。

  何鑄只看了一眼,便愣住了。一時間他覺得一股熱血湧上心頭,拿著卷子的雙手微微顫抖,眼眶也微微濕潤。

  五人依次看完,重新把卷子交回了趙構。

  趙構將卷子鋪開在書桌上,說道:「諸位覺得如何?」

  只見卷子起首寫著四個大字:無敵五策。

  字面意思大家都懂,但是看著總有點違和,因為古人口中的無敵往往用來形容人,很少形容一國。

  李申之用這四個字,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最終無奈的選擇。文采不好,實在想不出更貼切的詞語。

  稱霸也好,問鼎也罷,都是中原地區的典故,在感覺上,多少都差了點分量。至於說史書上常見的強國五策,禦敵六法之類的說法,就更顯得保守,沒有氣勢。

  李申之要的,是橫行四海,世界無敵的效果。

  只可惜他腦子裡的世界,跟別人腦子裡的世界不是一個概念,說出來沒有共鳴。

  就這樣一份不倫不類的卷子,如果不是出自李申之之手,這名學子十有八九會被黜落。

  然而只要一個人的人設立好了,他放屁都是香的。

  李申之就有這樣的人設,隨便吹個牛皮,大家都會當真。

  就算李申之說他能上到月亮上去,大家依然會相信他真的能上去。

  因為他從來沒有食言過。

  趙官家的目光少見地銳利,英氣逼人地掃視了一圈,李光當仁不讓地率先發言:「這第一策之發展民力,說得正是勸課農桑,修築農田水利,只不過如何能解放民力,臣倒是一時之間參不透其中奧妙。」

  第一策叫作「發展民力」,其實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是一條老生常談的政策,從商鞅開始就一直在做。然而一直做了兩千年,始終還在商鞅當初劃定的框框內,沒玩出什麼新花樣。從李申之卷子裡的短短數十言,同樣看不出什麼端倪。

  趙官家點了點頭,他也沒看出什麼端倪,轉而目光看向了下一個人。

  張俊見官家看了過來,坐直了身子,說道:「這范示練兵之法暗合『兵樣子』的祖制,倒也可以一試。若是真的成功,將大有裨益與我軍。」

  第二策叫「范示練兵」,也就是制定一個全國範圍內適用的練兵方法,以及考核標準。這樣一來,便能夠避免出現「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弊病。

  據說太祖皇帝趙匡胤當年組建禁軍的時候,就是挑選了一批身高馬大的士兵,把他們派到各地州縣去,只要跟他們體型差不多的,就選拔入禁軍,於是這些士兵也被稱作「兵樣子」。

  這一條純屬添頭,李申之也知道想要實現很難。

  他是借用了「模塊化」思維,規定出每個編制下的軍隊必須要具備的基礎軍事素質,小到每個士兵的力量和體能,以及基本的軍事技能,大到每個營的行軍速度,構築軍事設施的能力。

  這樣一來,至少當一個將軍帶領一群新組建的軍隊時,能夠知道這些士兵的能力底線。更進一步,他還打算建設軍事學校,教授基層軍官一些基本的戰鬥套路。

  張俊自然知道這些都是好辦法,但是他同樣也知道推行起來很難,且看李申之有多大的能耐吧。

  趙官家對軍事了解不大,打算等閒暇之後問一問韓世忠和岳飛的意見。

  擱下第二策,趙構轉而看向了何鑄,該第三策了。

  第三策叫「專技吏員」,通俗地講就是「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這一條何鑄最是贊同了:「好叫官家知道,這第三策著實有許多可取之處。臣久居大理寺,熟知各項律法典章,饒是如此在斷案之時還時常出現紕漏,可想而知,若是一個從未斷過案子的人來到大理寺任職,會鬧出怎樣的笑話。其他衙門想必也是如此。讓不懂農事的人管水利,讓不懂獸醫的人管戰馬,鬧笑話倒還是其次,若是因為錯誤決策導致巨大的損失,到頭來還得朝廷花大價錢去補窟窿。」

  這一條,李申之同樣參考了他所經歷過的制度。通常來說,一個部門的一把手可以空降,可以是外行,但是一定要有一個懂專業的二把手或者三把手。

  一把手負責把控方向,搭配一個懂專業的人來解決具體的問題,才是一個健康的運行模式。

  若是讓只懂專業不懂政治的人當一把手,那麼很可能在大方向上走偏,同樣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趙構看向了范同,看來是讓他說一說對第四策的看法。

  五個相公,每人說一條,范同早已看出了其中規律。再仔細一分析,這第四條的解讀非自己莫屬,於是早早地打好了腹稿。

  第四策叫「廣開言路」。老生常談的一條改革策略,縱觀史書之上,只要是個正常點的皇帝,都會廣開言路,不過李申之玩出了新花樣。他在御史台設置了專門的舉報信箱,所有接到的實名舉報信,必須要調查之後給出結論。當然了,百姓也可以匿名舉報,只不過匿名舉報的內容,可以選擇性的調查。

  對於這一點,范同有自己的想法:「臣看李文林這條建議著實有趣,不僅接受各地來的檢舉信,還每年派遣新科進士到各地掛職一年,一則可以增進新科進士管理鄉民的經驗,二則可以搜集各地情況匯報朝廷,當真是妙。」

  幹部掛職鍛鍊,也是常用的套路,李申之直接搬出來就用。

  到了最後一條,該趙士褭發言了。

  第五策叫「建立皇家科學院」。終於輪到趙士褭了,這位宋朝歷史上第一位宗室宰相,卡殼了。

  饒是前面四個人各自說了自己的看法,給了他充足的時間準備措辭,趙士褭依然沒有想好該怎麼說。

  如何解決宗室子弟的問題,是歷朝歷代的難題,有時候宗室問題甚至會成為帝國的巨大包袱,演變成最終倒是帝國滅亡的導火索之一。

  自從北宋建立之後,冗兵、冗官、冗費成為了帝國的三大包袱,但是從來沒有人提過皇室子弟每年的耗費也相當巨大。

  朝廷雖然很少給宗室子弟當官的機會,但是封起爵位來相當的大方。

  就拿武將來對比,能封到節度使這樣的虛銜,已經是武將的人生巔峰,再難上升一步。

  而宗室子弟中,不滿十歲的節度使一抓一大把。

  要知道,一個節度使一年的俸祿和賞賜,足以供養太學的全部花銷。

  然而即便如此耗費龐大,朝廷依然願意支付,寧願讓他們坐吃等死,也不願宗室子弟們步入高級文官武將的行列。

  士大夫們正是想要藉由此來限制皇權。

  可宗室子弟中不乏才俊之士,他們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從小便接受最優秀的教育,有最雄厚的資本可以資助他們發展自己的愛好,到頭來卻空有一身本領無處施展,只能鬥雞遛狗了此一生。

  李申之以愛民之心建立的皇家科學院,正好可以給這些宗室子弟們用武之地。

  趙士褭說道:「皇家科學院的建立,倒是可以給那幫臭小子們找些事情來做,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願意。」

  搞發明創造,在古代貴族眼中,那是下賤的事情,所謂奇淫技巧,雕蟲小技,不值一提。皇家的人去幹這個,無端地掉了自己的身份。

  趙構卻對這一條很感興趣,因為李申之簡略地列出了幾項發明,都可以增加朝廷的稅收,便說道:「這天下是趙氏的天下,每天高官厚祿地養著他們,也該出出力了。」

  趙構這句話,是說出來試探諸位相公們的,有兩個目的。

  其中一個目的,是想諮詢一下趙士褭,看看推行皇家科學院的難度大不大。

  第二個目的,是想看看另外幾位相公對此事的看法,是否有反對意見,以及反對意見大不大。

  雖說是打著皇家科學院的名號,事實上卻是宗室子弟大規模地參與朝廷事務。若是相公們反對意見太大,照樣推行不下去。

  趙士褭見官家已經打定了主意,說道:「這皇家科學院該如何搞,臣心裡也沒有個底。不如等見了李申之,再詳細問個究竟。」

  等諸位相公們全都點評完畢,趙構再次拿起卷子看了起來,贊道:「好一個漢唐雄風,好一個稱霸與宇內。」

  然後放下卷子,臉上笑意更甚,說道:「我看,就讓李申之當這個狀元吧,諸位意下如何?」

  李光見狀,心中早已猜到了趙構的想法,趁勢拱手屈身說道:「臣恭賀陛下得此良才。」

  未來的首相表了態,剩下的幾人也跟著紛紛表態,恭賀趙構喜得良才。

  李申之交上來的是卷子,實際上更是一封奏摺。

  看了這樣一份卷子,早已沒有人關注當初的考題是什麼。

  因為考題已經不重要了。

  如果說李申之的「無敵五策」或有不完善之處,但是文章開篇所展現出來的氣象,著實讓人心胸蕩漾。

  光是一個漢唐雄風,就超越了兩宋無數能臣。

  兩宋之慫,不僅體現在軍事上,更體現在國家方略上。

  自從太宗趙匡義高粱河逃跑之後,兩宋的最高軍事目標僅限於收復燕雲十六州,仿佛眼睛只能看到這麼遠似的。

  強如岳飛,也不過是直搗黃龍,滅了金國而已。

  只有王安石,將目光看向了漢唐故土。

  至於說李申之提出的幾項規劃,諸如:三年滅金,五年踏平西域,十年天下無敵之類的說法,大家是既不相信,又心懷期待。

  宋朝弱了快兩百年了,豈是這三五年之內能改變的嗎?李申之的五條策略看上去確實不錯,做好了可以肉眼可見地富國強兵。

  但要說能橫行無敵於天下,反正他們沒能看得出來。

  因為李申之的五個策略,並沒有觸及到改革的深水區:土地、稅收。

  仔細看一看無敵五策,再對比一下王安石變法,李申之的變革策略溫和了太多,既沒有改變土地所有權,也沒有更改稅收的比例和方式。

  也就是說,這五條策略對既得利益階層沒有任何的觸動。

  不觸碰到深水區,能有多大的效果?大家心裡打了一個大大的問好。

  嘴上說不信吧,可李申之又從來沒有說過大話,所有曾經被人以為是吹牛的事情,全都實現了。

  在坐的幾位相公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殿試,看一看李申之會如何地闡述他看似平平無奇的無敵五策。

  趙構心情很好,最近心頭的火熱是越來越濃烈,年輕時的雄心仿佛又回到了身上。

  是李申之,這個橫空出世的年輕人,讓他重新燃起了鬥志,燃起了信心。

  在這一刻,趙構甚至想把李申之拔擢為丞相,或許他們可以上演一段君臣佳話。

  他一直以漢文帝自居,可內心深處又何曾不想當一當漢武帝?

  既然得此良才,那就把文帝和武帝的活兒一起幹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