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愛卿,今日得悉,南越之地已被我大秦帝國鐵軍踏平,北面長城也進入全面修築階段,為慶祝這兩項盛舉,特邀眾卿家過來,好好熱鬧一番······」公元前213年,即始皇在位的第三十四年,為慶賀秦王朝修築長城及取得南越征戰勝利,始皇嬴政在咸陽皇宮裡大宴群臣。
「陛下神靈明聖!」正當眾大臣頻頻點頭稱是的時候,在一個不顯眼的角落有一個人站了起來,大家定睛一看,原來是朝中有名的馬屁精、居僕射之位的周青臣,只見他拿起酒杯,向始皇嬴政躬身敬酒,接著說道:「想我秦國,以前地不過千里,是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國,虧得陛下主政,運籌帷幄,氣吞山河,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之地,沒有不佩服稱臣的。特別是一統天下之後,陛下力排眾議,將諸侯分封制改為郡縣制,使國家再無戰爭之患,人民得以久享太平,此功此德,從古至今都沒人能比啊!」
始皇嬴政聽了周青臣這番話,頓時心花怒放。雖然周青臣的這番話不無阿諛奉承的成分,但陳述的也基本上都是事實,不過,他的這番話卻引起了在坐的一個人的不滿,他便是扶蘇的老師淳于越。
這個淳于越是個頑固不化的老學究,一向都是厚古薄今,認為古代的東西都是好的,當代的東西都是不好的。當年他曾力主分封制,因為那樣對自己的學生扶蘇最有利。現在聽周青臣讚美郡縣制,貶低分封制時,不禁勃然大怒,站起來反駁說:「我聽說商周時代都因分封子弟而傳國近千年,因為分封子弟功臣可以讓他們與國君互相照應。如今陛下富有四海卻不分封子弟以作呼應,倘若出現像篡奪齊國政權的田常式的人物,那將何以應付?周青臣不向陛下您指出這一點,反倒當面奉承,不是忠臣!」
原本好好的氣氛,被淳于越這麼一搞,立即變得尬尷起來。其實淳于越與周青臣並無過節,這場爭論純屬個人觀點之爭,頂多也是文人相輕,本不會產生什麼嚴重後果,但他的這番話卻讓一個有心人抓住了把柄,這個人就是李斯。想當年,李斯也想當扶蘇的老師,但最後卻被這個自命不凡的老傢伙占了便宜,在他看來,這個只會酸言酸語的老學究根本就不配當大公子扶蘇的老師,只是苦於一直沒機會打壓。現在倒好,這老傢伙竟敢跳出來反對郡縣制,不是找死麼?在玩慣了政治的李斯看來,淳于越這番話犯的是嚴重的政治錯誤,是對郡縣制的徹底否定,這可是始皇默許、自己力排眾議促成的國家制度啊,怎能任人在大庭廣眾中非議,特別是當著始皇和眾大臣的面?
於是,李斯立即站起來,毫不留情地反擊說:「三皇五帝治國各有其法,都搞得好好的。這是因為他們能根據天下大勢,來用不同的政策。如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愚腐的儒生不明其理,淳于越拿三皇五帝來舉例,這值得去效法嗎?那時候諸侯相爭,大家都想招徠天下的讀書人,現在天下已定,以法治國,老百姓致力農工業,知識分子要學習法律,這才是正道。現在一些儒生不從當下出發,反而以古代的例子說現在的不是,迷惑百姓,我冒死勸聖上:過去天下大亂,各執一詞,才有諸侯並起,都借著古代說事兒,花言巧語沒有一句是有用的,大家都尊崇亂七八糟的學術,而不是國家的制度。現在聖上一統天下,如果不統一思想,任由這班人亂說亂傳,勢必造成百姓的思想混亂,甚至動搖國體,因此,臣斗膽有一建議:將那些不是我朝撰寫的歷史典籍都燒了,除了官府和博士官,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都讓地方官燒毀……」
李斯一番上升到政治高度的話嚇得群臣大驚失色,始皇嬴政聽了大為受用,對他的發言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同時還指著淳于越訓斥道:「你作為大公子的老師,竟敢對國家的制度說三道四,大公子在你的教導下,豈不是離經叛道了?」於是立即接納李斯燒書的建議,並以嚴厲的措施發布下去執行。
當時,「焚書」都燒了哪些書?據《史記·李斯傳》記載,司馬遷轉引李斯的話說:「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李斯對於那些詩書百家語,僅用了一個「去」字,並沒有肯定地要「燒」。緊接著這段話還有一句:「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由此可見,當時的詩書以及諸子百家的書並沒有燒,只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權和相應的政府官員收藏,目的是為了「愚百姓」,而不是為了損毀。
這個從《史記·蕭相國世家》中也得到了印證:「何(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意思就是說,當初劉邦軍隊攻下咸陽城後,蕭何先行沒收了秦朝丞相、御史所藏的律令、圖書;後來,劉邦坐了天下後,從這些圖書中獲得了天下要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等等資料。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秦始皇只不過下令收繳民間圖書,藏在官府和學官之手,並沒有將它們燒了,至少沒有全燒了,否則蕭何收什麼?漢代又怎麼可能「得百家言四百二十篇」?
不過,「焚書」一事在當時也在民間特別是知識分子階層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不少人持反對態度,有的人甚至冒死進諫,其中就包括扶蘇的老師,那個頑固不化的淳于越。在他的影響下,一大批儒生、博士紛紛上書,甚至扶蘇也加入到這支隊伍當中,惹得始皇嬴政勃然大怒,將淳于越革職,並將扶蘇訓斥了一番。
可淳于越並不死心,在離職還鄉的路上,為了幫公子扶蘇開脫,他再次向始皇上書,說聖上您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連言論自由都沒有,這個社會還會進步麼?公子提出反對,是想為您挽回民意,不要執迷不悟了,否則便會成為歷史的笑柄!結果淳于越的這次上書徹底惹怒了始皇嬴政,立即下令將淳于越抓起來,雖然扶蘇和包括李斯在內的眾大臣幫他求情,最終始皇還是決定將他處以死刑,而執行者,正是那位跟他政見不和,力主焚書的李斯。
淳于越一死,一直作壁上觀的趙高覺得,這是落井下石、打擊公子扶蘇一派勢力的最佳時機,於是便向始皇嬴政建議,讓扶蘇到邊疆蒙恬那兒當監軍,鍛鍊鍛鍊。始皇嬴政想了一下,認為這樣也好,於是便下詔,讓扶蘇去九原蒙恬的邊防部隊中當監軍。